思考之一:对接儿童经验,让探究走向实质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 远。设计本课时,在尊重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六 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通过回顾复习2、5的 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猜想,经历“摆100以内3 的倍数”“用3颗棋子摆比100大的3的倍数”“任意写一个 比100大的数来判断其是否是3的倍数”等探究过程,让学生 逐步领悟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即“问题—猜想—验证 —归纳”。这段珍贵的经历将告诉学生们——怎样学会学习。
反思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发了我对这节课更深的思考:
如果把探究空间再适当开放,学生们是否已具备了这样的能 力?如果将探究特征的过程进一步深入挖掘,教学环节如何 设计更合理,是重探究过程还是重思维训练,或两者兼而有 之?如此展开教学,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分配? “良好的教育就是系统地给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重温教育家波利亚所倡导的数学缄言,让我不禁再次审视本 节课探究学习过程的设计,从而有了新的认识。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学生有一定 的探索方向,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最具探究价值。如果问题太难,学生虽费尽心思, 仍毫无头绪,其探究的积极性必将受挫。相反,问题过于简 单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更别说创新了。所以教师要善于动脑,根据“最近发展区理 论”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境或设计具有开 放性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敞开思路的点拨式问题,注意调 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 以充分发挥。
自主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理当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 在。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对学生缺乏共鸣与成功体 验,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更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践证明,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但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节或几节研 讨课就能完成的,更不能把它看作一种教学的时尚来追求。
我将为之继续付出不懈的努力,期盼数学真正与探究同行。
思考之二:捕捉“瞬间”,让课堂动态生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 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 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即让学生用3 颗棋子摆出一个比100大的3的倍数,最初的预想是希望学生 们有的摆,有的没摆,从而可以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即不摆 棋子,能否找一个比100大的数,想办法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 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摆一摆得到了一个较大的 3的倍数,因为没有及时“抓彩”,我与一次美丽的课堂生 成“失之交臂”,一直“耿耿于怀”。课后回想,此时如果 能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必能将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 纵深。以下是对这一教学片段的重新预设:
师:如果给你3颗棋子,你能创造一个比100大的3的倍 数吗? 学生可能的回答:我摆出了3000、102、120、201、210、 111、30000。
师:同学们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3的倍数,但它们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的回答:都用了3颗棋子;102和201只是数位上 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我们发现,102和201、120和210都只是交换了数位 上数的位置,也就是什么不变? 由此,自然引导学生得出“每一数位上数的和不变”, 进而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你能不用棋子任意写一个比 100大的数,想办法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吗? …… 事实再一次证明,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价值 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开放的课 堂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能 会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教学中要 不怕学生出错,不怕学生“添乱”而影响教学预案的实施, 教师要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和探索的新知之间建立起更 为广泛的联系,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做到让意外殊途同归, 真正表现出教师宽容豁达的胸怀。
教学中把学生的回答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对某些概念模糊、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有意识地进 行深度引领,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加 准确、全面而深刻,“意外”会成为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起 点。
思考之三:真诚对话,让情感荡漾课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的发展将促进思维的成熟。没 有真诚的对话,课堂就如“一潭死水”。对话教学是时代精 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人性化和创造 性的教学。
为了创设丰富的数学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博大的、 光明的精神氛围,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其中。教师要将自己作 为平等中的首席融入课堂情境,成为“内在于情境的引导者”。
用儿童的话语系统解释数学,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儿童说自 己的话。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 的方法解释数学,用原汁原味的构思、丰富多彩的图画、 独特的视角,展示儿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如本节课的 导入: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看个位。
师: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猜想,有根有据。
生:个位是3、6、9的数。
师:你们认为呢? 生1:不对,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
生2:30、21、18……个位不是3、6、9,它也是3的倍 数。
师:也就是说个位上是3、6、9的数,它可能是3的倍数, 也可能不是3的倍数。
师:很好,有猜想才会有发现。那还有没有其他猜想? 生:各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成功地踏出了探索数学奥秘的第一步——敢于猜想。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要选择一定的方 法加以验证。
课堂上,师生间民主了、和谐了,才能以对话、包容、 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流畅,学生才敢想、 敢问、敢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课堂教 学文化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因此,课堂教 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在对 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方 面是有差异的,正是为了解决在认识上的矛盾与差异,才需 要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协商、讨论与妥协,真正 用心去读懂学生,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使复杂问题简单 化,以达到认识上的共享与共识。以下是师生共同探究3的 倍数的特征时的对话: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棋子,请同桌两人在百数 表中任意选几个3的倍数,摆一摆、算一算,然后把表格填 完整。
师:你摆的是哪些数?分别用了几颗棋子?生1:我摆的是12和21,用了3颗棋子。
生2:我摆的是15和51,42和24,用了6颗棋子。
生3:我摆的是99,用了18颗棋子。
生4:我摆的是36和63,45和54,用了9颗棋子。
生5:我摆的是48和84,39和93,用了12颗棋子。
师: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棋子的颗数是3的倍数。
师: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其他同学看看你们的表格, 是这样吗?很好,这个发现很重要。
生:棋子的颗数是十位和个位加起来的和。
师:举个例子,研究更进一步了。
生: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棋子颗数不变。师:举个例子。
师:棋子颗数为什么没有变?棋子颗数不变也就说明什 么没变? 生:个位和十位加起来的和没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又有了如此重大的发现。
师:如果用5颗、7颗、8颗或10颗,能摆出3的倍数吗? 师:看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摆出3的倍数? …… 由此可见,只有在真诚的对话中,师生心灵的舒展、思 想的灵动,才会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才能让数学学习散 发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幽微馨香,孕育那一份在学生们心底热 爱数学的情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