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十多年了,由于种种原因,在课堂教 学改革中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呢?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根据这个的特点,我认为“投其所好”, 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力,减少或杜绝开小差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 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让小嘴动起来,说话更精彩 以往一堂语文课下来,常常成了少数尖子生的“嘴巴运 动场”,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到底他们听进了多少,老师 心里实在没有底。有些后进生干脆就开小差。这样的课堂就 明显很低效。为此,我尝试着让大家的嘴巴都动起来。让孩子的嘴巴动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开口说话。说的形 式可以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 四人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 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 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让孩子的嘴巴动起来,其次要鼓励他们充分地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 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 学的“热点”。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 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学,让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在语文课上,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 的朗读非常有必要。全班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 读、分角色读这些形式,是老师们经常使用的方式。无论是 哪种形式的读,都要体现层次,有读的目标,并且教师要注 意引导学生评读,使朗读更有效果,千万不要盲目读,为读 而读。学生在朗读中,会调动视觉、听觉等多个器官一起参 与,学习的效果也就最佳。
二、让小手动起来,写作更精彩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堂语文课没有让学 生动笔,就不是一堂好课,课堂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我在 上课时,会让学生动动笔写容易写错的字,会在课结束前出 题考考学生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与学生教材配套的我们省教 研室编写的练习册,我常常用在课堂检测教学效果。另外, 在值得读写结合的点上,我也会安排学生动笔写。比如,我 在教学《检阅》这课时,第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注意易错字“俱、 博、截、棒、慕”的易错笔画后,我安排学生写这几个字, 然后同桌互改纠错,经过这样及时操练,学生识字写字的目 标会落实得更好。第二课时,在学习检阅这个场景时,我发 现课文对会场布置、观众反应以及博莱克的表现都进行了描 写,但没有写儿童队员经过主席台时怎么想、怎么做,博莱 克会怎么想。我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然后再写下来。这一 做法,旨在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写人 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这样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既增强了 课堂的实效性,长期坚持,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强。
三、让身体动起来,理解更精彩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一节课让他们都静静地坐着,违 背了他们的天性,学习的效果必然不佳。如果让他们动起来, 他们一定会在兴趣盎然之中高效地完成你交给的学习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时候动,怎么动,老师一定要动番脑筋。记得在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课时,在读到“对方的矛如 雨点般向他袭来,使他难以招架。”这个句子时,我请了两 位学生上来表演。一位学生拿着教鞭当矛,另一位学生拿着 书当盾,我特意请了一位平时动作很麻利的小女孩来拿“矛”, 而动作慢的另一个女孩拿“盾”,结果只见拿“矛”的女孩 不停地刺来,那个拿“盾”的女孩笨手笨脚,挡也挡不住, 她急得脸通红,情不自禁地说:“真像雨点,我快挡不住了。” 台下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切,看到那个女孩招架不住 的样子,都笑了起来。我趁势问:“‘如雨点般’的意思明 白了吗?”学生说:“明白了,很多、很密集。‘难以招架’ 的意思也明白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读, 这种课文安排学生多读,多演,少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四季》。
事实表明,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也 不一 样,其自身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 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照本 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艺术化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学 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以此保证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让活泼好动的小 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还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艺术地设计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