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力深度融合”的现状 1.缺乏对教师需求进行调研 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前,没有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对不 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某个学科教学领域应达到的信息技术 水平要求,以及实际存在的不足把握不准确;
与参训教师缺 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培训设置的课程及内容不符教师需求。
2.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是因人设课,而不是依据主题、课程找人,结 果是专家一言堂,或纯技术讲授,培训方式单一,课程之间 缺少逻辑关系,专题讲座和单元活动之间缺乏逻辑性,不能 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湮灭教师的积极性,达不到培训预期效果。
3.培训内容单一 培训内容不分学科,“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教龄、 职称、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常混编在同一个班培训,不能 结合学科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具有学科特色 的培训。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相脱节,缺少 相关性、适度性与有效性。
4.缺少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及后续的专业支持与服务 教师培训时很少去思考在现实中怎么去运用,自然没有 太深的印象。但在现实中应用时,由于存在学校条件的限制、 教学任务繁重等多重因素,加之教研指导与培训没能朝着同 一方向推进深度融合,没有发挥“研训一体”的整合效应, 使得培训后续巩固、激励与专业服务得不到支持,发挥不了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激情。
二、“助力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 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个基本属性。[1] 因此,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不仅局限教师需求的满足上, 而是要如何引导需求着手,从注重供给到注重合理供给的方 面考虑,如何助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助力信息技术与教 学“紧密拥抱”,助力教师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助力传统 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培训前,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深入中小学 校,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接受能力、课堂融合能 力等专项调研,分析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提 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能力的分层、分学科、递进式的 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通过“手把手提能力、面对面研课堂、 实打实深融合”等适合成人学习特性的培训方式进行,帮助 参训教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有效地促进参训教师培 训后行为的发生和改变,使培训实效得以更好地落实。在培 训的内容设计上,摒弃对技术进行割裂培训的传统方式,建 立“理念、模式、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式培 训内容。采取传统面对面的集中式培训与基于线上线下培训 相结合,专家引领、教研室、教科所及教师培训等机构、学 科教师参与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采取学习—实践—反 思,“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培训路径(如图1),以实 现学习成果的“零存整取”,搭建教师成长“立交桥”,促 进教师实现“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外在知识转化 为内在能力”和“内在素质转化外在行为”的三个转化,助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能力。[2] 三、“助力深度融合”的实践 1.手把手提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是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 的关键,面对来自于技术的挑战,教师只有走出自己实践的 舒适地带,刷新和重启自己,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从知 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遵守 “易用”、“实用”、“创新”原则设置培训课 程,按照“主题—模块—专题”的层级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3] 将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技术困惑、疑难,作为参 训教师学习活动的视觉聚焦点和内容重点,通过“案例”形 式呈现给参训教师,使他们身处真实情景,感知有用,在实 践研讨中,激活经验,反思实践,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 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培训过程采取4W1H方式, 让教师明白使用什么信息技术(What ),为什么使用这个 技术(Why),何时采用(When),针对什么样的学生(Who), 怎么去实施以及如何去评估(How),以避免在实践中滥用 与误用。如:对数学学科教师,几何画板软件是最适合数学教师 和学生用于数学实验与研究,简单易用,可以很好实现信息 技术融入数学教学。当然要用好几何画板,关键在于弄清楚 几何画板能做什么、怎么去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要搞清 楚几何画板的规律性的东西。研发的“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 中的应用”培训专题,培训内容从绘制基本图形入手,旋转、 函数、动点等模块,通过典型案例,讲练结合、逐层突破。
又如:旋转系列专题,从中心对称图形、三角形割补成 平行四边形、到任意图形旋转,逐层深入。案例除了来自文 献检索、网络搜集外,还有很多由参训教师提供,这样真实 地呈现他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困惑和其他现实 需求。[3] 动点问题的绘制一直是困扰教师的技术难点。动态几何 问题往往是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相结合,综合性强,题目 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数形结合思想,能很 好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一大热 点题型之一。为此按单动点问题、双动点问题、速度为参数 的双动点问题、变速运动的动点问题、同时出发不同时停止 的双动点问题、运动过程中有停顿的动点问题、相遇后变速 运动的动点问题等问题进行归类。通过案例演示—实践解决单点动、双点动、线动再到整个基本图形的动,从沿着直线 动到在曲线上动到符合某个(或几个)运动条件的动,从常 规的轴对称到中心对称再到非常规的动,教师的制作水平有 了很大提升,而且制作好的案例可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正是基于“感知有用”的基础上做到“感知易用”,调动参 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何画板”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对问题的反映是在对 学科知识理解基础上,甚至是利用学科知识本身来解决问题, 因而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出的课件更符合学科知识本身的 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相反,是 另一种强化和重构。
2.面对面研课堂 懂得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是搞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 合的重要条件。要实现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正融合, 也必须重组或重建课程。因此,基于信息技术,致力于开发 利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案例,在日常研修中注入技术 基因同时,大力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融 合)能力,从“会用”向“巧用”、“妙用”转变,将教学 现实需求和技术优势、短板进行综合考虑。
培训方式不再是简单传统化的专家的讲座,而是由专家 和学员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知识的心智对话和技能 学仿,培训的场所延伸到中小学课堂。“走出去,请进来” (如到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名校考察学习,邀请他们的专家过来讲座)、骨干教师示范等培训的形式,与此同时,采 取“云服务”、“QQ、微信”等手段和工具,提供学习资源, 发布培训项目,开展培训话题交流。
如:“一题一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就是与 一线教师、教研员合力开展的一系列专题研修活动,“数字 化课堂”、“互动教学研讨”则邀请上海、杭州等地名校专 家、一线教师进行理念引领、示范,为教师搭建展示研修成 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在课例研究观摩活动中, 通过观摩、反思、交流、探讨等形式引领教师探索信息技术 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助推教师融合能力的提高。
又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专题培训中“最短路线 问题的探索与应用”课例,教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学、 问、思、辨、行的 “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如下表,引起 专家与学员共鸣。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应用几何画板引 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认知中产生冲突,在思维碰撞中体验了 数学课堂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 没有轻易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敲打敲打,“动一动”、“想 一想”方式,在技术支持下进行尝试、探究活动,达到发现 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最短路线”这一类问题,同时帮助 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这一课例 很好诠释教师少教、数字化学习、更多的互动、开放观念的 新课堂结构的课堂,把课堂推向更加灵动、个性和丰富的平 台。互动教学研讨班的培训,由教师展示的《多边形》课例, 则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与几何画板给学科教学带来的便捷与 高效。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联想,利 用几何画板鼓励学生探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有效开启了 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学结构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 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 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 利用信息技 术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获得学习的快乐感与幸福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思考的不是 “用还是不用”的问题, 而是如何在概念、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与信息技术的使用 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是“怎样用得更好”的问题,学生在 学会知识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用技术进行探究和解 决问题。[4] 其核心是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互动交流的 学习环境——保持应有的思考水平和强度,促进学生积极参 与思考。
3.实打实深融合 培训只是给参训教师提供短暂的学习机会,教学理念和 教学行为的真正改进需要培训后的探索实践,需要培训后问 题的碰撞和解决,需要培训后系统的跟踪指导。
学校是教师行为转化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实践应用 的主要阵地,助力融合必须在学校工作中体现。通过“一校 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进“云课堂、云服务”,借助“互联网+” 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推进区域课堂 融合的常态化应用进程。
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教育机构行使一定的教育教学指 导、管理的职能,他们对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态 度、要求直接影响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研室、 教科所及教师培训机构等积极参与是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 教学深度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与信息技术中 心、教研员、学校联合,利用网络、移动终端、面对面等方 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培训后激励、巩固与支援平台,提供后 续专业支持与服务,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际的教学 当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 常态化,促进参训教师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 [J].中国电化教育,2013,(8):35-39.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小学教育,2014,(7). [3]汪文华.教师培训: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 的内涵与设计方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2):10-13. [4]“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的研究”课题 组.数学·信息技术·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2, (12):62-94.教师博览·科研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