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律职业准人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对初任法官、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实行统一的司 法考试制度以来,报名条件一直限制在已经取得本科学历的毕业生。2008年国家 司法考试在报名范围等方面做出重要调整,规定“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 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报名资格的调整,有利于基层地 区法律职业人员短缺、断档等问题的解决,也使法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在就业时 有更多优先选择法律职业的机会,与此同时,这一调整也给高校法律专业各门学 科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宪法学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司法 考试之卷一占有一定分值。因此,宪法学教学如何通过自身调整适应我国法学教 育趋向应用的趋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政策调整 后对高校宪法学教学的新要求 国家司法考试政策调整后,法律专业应届本科毕 业生有机会在校报名参加统一司法考试,这一变化,给高校宪法学教学提出了更 高要求。首先,司法考试越来越注重宪法思维能力的考查。据统计,2002年国家 司法考试以来,关于宪法思维能力的试题已从最初的3道上升为现在的8道,相应 的,要求宪法学教学中应着重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宪法思维是人们 运用对宪法本身的认识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宪法思维作为法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一般法律思维有所不同,它不是法 律思维在宪法学领域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法律思维。例 如,2009年司法考试卷一(下文的试题都是第一卷中的)单项选择的第1题:应如 何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 上”中关于“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这道试题考查的基本知识点为宪法是国 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结合本题所给选项,考生只要对宪法的法律 地位有正确认识,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对宪法和法律的关系以及宪法与执政党的 关系进行分析,很快就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 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其次,司法考试注重对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等知识问 题的考查。例如,2011年第7题的考点是《宪法》第13条第3款,即“国家为了公 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8、10、14、55题则是对《宪法》、《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法》、《地方各 级人大组织法》和《香港基本法》等法条的识记能力的考查。此外,2009年的司 法考试又对《集会游行示威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选 举法》以及《立法法》等宪法性法律的有关法条进行了专门测试。因此,高校宪 法学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对法条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最后,司法考试与国 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宪法学教学对当下中国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宪法学基本理论进行观察、分析, 提出宪法问题,并加以解释,从而培养法律人独有的问题意识。
二、目前高校 宪法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宪法学教育类似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传 统法学教育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范本,重在对学生进行法学基础知识 的传输。目前,高校的宪法学教材大多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法学系 列教材《宪法》,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 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宪法》。这两部教材虽然在具体章节的编排次序上各有 不同,但基本上涵盖了《司法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即都包含宪法基本理论、宪 法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四大部分。然而,由于司法考 试命题点和宪法学教学点各有侧重,加之宪法学教学方法尚存在一些缺陷,因而, 宪法学教学如何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仍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 高校宪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首先,就 教学内容来说,主要表现为高校宪法学教学重点偏离司法考试的命题重点。高校 宪法学的教学 重点普遍侧重于宪法基本理论,并且这部分教学时数占了总学时 的1/3左右。以高教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宪法》为例,这本教 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就是加强宪法基础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它认为:“本教材属于 ‘宪法学原理’的范畴……加强宪法基础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是编写本教材的首要 任务。”因此,教材第一编即为“宪法基本理论”,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 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关 系、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以及宪法与宪政等共十章内容。另 外,教材第三编的标题虽然是“宪法实施”,但所述内容除了宪法实施的概念、原 则、条件以及宪法实施的过程外,还大量论述了宪法解释、宪法修改等本属于宪 法基本理论范畴的内容。而根据近几年的《司法考试大纲》和在司法考试中考过 三次以上的知识点来作为宪法学命题考试的重点来分析,宪法基本理论是司法考 试中涉及最少的考点,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和“公 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三个部分。三部分内容虽然在《宪法》第二编做了阐述, 其中,国家机构有一章内容,涉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公民的 宪法权利包含二章内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般理论和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规定;
宪法制度共计五章内容,即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以及选举制度 和政党制度等。但是,上述内容作为司法考试的重点,在教学中所占课时数与其 在宪法学中的地位很不相称,例如,有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通常只占 课本和教学总学时的1/10。
这说明,高校宪法学教学注重宪法基本理论的讲述 与司法考试关注中国具体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现实权利要求的考核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需要解决的两方面问题:其一,宪法学教 学重视对宪法教材的讲解,忽视宪法条文的记忆。现行宪法学教材从体例、结构 和内容上都是以宪法典及有关的宪法性文件为依据的,是对宪法条文的具体解释 和理论阐述,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下,宪法学的教学有些类似于注释教学。实际上, 教学中对宪法典进行必要的注释或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宪法一般都是普遍 性、原则性规范,抽象性甚强,如果对宪法的理解不一,甚至相矛盾,极易造成 法制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是,宪法解释并不能替代对 宪法条文本身的规范记忆,因为,条文是宪法理论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通过记忆 条文,不仅能使学生熟悉我国现行宪法规范并加深理解,同时简单而规范的条文 还能把庞杂繁多的教材理论统串起来,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J。
其二,采取说教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宪法事例的分析。目前,我国传统的宪法学 本科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缺少通过具体的宪法事例来引 导学生加深对宪法制度和宪政理论的了解。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教材本身几 乎无一例外地把宪法学当作一门没有案例的法学外,还与我国宪法没有进入诉讼 领域有关。但从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来看,其考试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 所占比重很大,考察的重点也在于考生能否正确运用宪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处理 实际问题。因此,现行教育模式与司法考试的客观差距,要求我们注重从生活中 寻找宪法事例,并以实践中的宪法个案激活沉默的宪法学。
三、高校宪法学教 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司法考试政策的调整给宪法学教学和研究带来了 新课题。宪法学教学应该超越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模式,抛弃那些仅 仅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传统的宪法原理的灌输,通过分析宪法事例以提出和讲述 有说服力的宪法理论,否则,难以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改革 宪 法学教学内容虽然覆盖了司法考试大纲的全部,但由于二者各有侧重,因而,教 学改革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以司法考试为重心进行内容重组、知识更新。具体而言, 宪法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涉及树立宪法思维以及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时数的分配问 题。由于现有的宪法学知识总是落后于变动的社会生活,同时宪法学理论并不能 解决所有实践问题,因此,宪法学教学不应把单纯传授知识当作法学教育的最终 目标,而应以具体的理论知识为切入点,传授宪法学的基本思维。张千帆教授在 《宪法学导论》一书中,从法律人的角度阐明了其关于宪法学的新思维。他指出:“宪法的最终也是唯一目的在于保护公民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尽管这些权利之 间可能存在冲突,而国家权力的设置只是实现这一目的之手段。” 同时,他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对我国目前现存的宪 法框架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按自己心目中‘应然的宪法 ’或美国、德国等国家 的宪法文本来理解中国的宪法问题。”鉴于此,《宪法学导论》在结构上设计了 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概论,其中,“将违宪审查机制作为概论部分,是因 为发达国家的宪政经验普遍表明,宪政审查是宪法效力的必要保障;
没有某种形 式的宪政审查,宪法就失去了实际效力,宪法学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头理论。”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关于宪法学实体理论,即国家机构与公民权利。主要包括 国家机构的划分,政府组织机构、政府产生的方式以及权利的基本概念和宪法保 障等内容。
此外,在宪法学教学时数的分配上,应适当调整宪法原理部分的课 时,将原来普遍的占总学时(高校宪法学的课时一般为54学时)1/3左右的课时压 缩一半,以增加国家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的课时量。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教学中 普遍存在的“头重脚轻”现象,还与司法考试重心相吻合。
总之,教学内容的改 革就是改变长期以来宪法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制度和实践的惯例,适 当缩短理论性知识点的教学时数,相应延长对制度性和实践性问题的分析课时, 从而更好的突出宪法作为法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宪法学知识传授过 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在英国 和美国,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门“技艺”而不是作为一种“学术”来传授的, 这种认识对我国高校的宪法学教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 着手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体制,尝试着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此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提倡规范教学法,以提高学 生对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的识记能力。规范是法律的核心,是研究法律的起点。
在宪法学研究和教学中,宪法规范是一个最重要的法学概念,正确地表述宪法规 范的含义不仅有助于认识宪法规范的特征,还有助于理解宪法作为根本法所具有 的法律意义。然而,在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上,对宪法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 很多学生学完课程后没有通读过中国《宪法》的条文。这种情况,极易对当下宪 法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可能使课堂教学流于单纯政治说教和道德宣传形 式,另一方面也很难使宪法学回归法律属性和科学性。新出台的统一司法考试大 纲虽然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分析性和灵活性的考核,但也明显体现着考查考生记 忆力的倾向。以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为例,直接对条文的记忆能力进行考查的题 目占了整个宪法学试题的20%左右。掌握规范分析方法,对宪法学来说,并非要 求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宪法条文,而是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条文中所包含的 宪法规范,并学会分析宪法规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分析规范相互之问的效力以及各种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状况等。如我国现行宪法第5条第2款规定,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该款规定表述的即是 一宪法规范。此规范的规范者是宪法的制定者,被规范者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 方性法规的制定者,规范的客体是立法关系,规范的对象则是法律、行政法规和 地方性法规。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条文的内涵,还对其在实践中的运 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相反,如果教师对条文只是要求背诵而不作解释,或者稍 加解释而不作深层剖析,往往会形成条文罗,并容易脱离实际。规范教学的实施 方法有许多,如:“问题式”教学法,即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 行查找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总结 时,应特别注意对涉及宪法条文的部分,须要求学生用条文的规范语言进行表述。
此外,在课堂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中,也都可以贯穿规范教学法的教学思路。
其次,提倡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践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法产 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道尔(Langde1)教授首先创立。
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法包括 两种方式:
一种是结合案例教授理论,即教师先介绍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剖 析,阐述体现在个案中的法理,从中引出基本规律和结论,实现从具体到一般的 抽象过程;
另一种是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即教师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组织学生 运用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案例教学 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还与司法考试的 要求相吻合,容易形成宪法学教学模式与统一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 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加以采用。针对我国实 践中缺少典型宪法案例的情况,本文认为可以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案例教 学:第一,介绍西方典型案例。如:宣布美国法院拥有违宪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 迪逊案;
引发美国内战的斯科特诉桑弗特案,以及吹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号角的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案等。
第二,介绍我国宪法事例。近年来,我国 的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常常在岁末年初发布一些宪法事例的研究成果,如由中国人 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学术 研讨会”,就评出了“三鹿毒奶粉事件、北京机动车限行令以及国务院为汶川大地 震死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等十大宪法事例。上述西方宪法案例和我国的宪法 事例实际上都包含了诸如“宪法权利冲突”、“现实宪法和法定宪法之对接”、“宪 法的正当程序价值”等深层次的法理问题。对这些个案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宪 法理论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同时又能够挖掘到宪法学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 价值。
总之,随着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政策的调整,高校宪法学教学也应做相应 改革。这种改革应以规范和实践为重心,突出对学生的规范分析能力和纯正法学素养的培养。当然,宪法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堂课究竟采用何种教 学方法,不能完全由司法考试的内容来决定,还要考虑到学科特点以及教师、学 生的实际情况。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应偏离司法考试关于学生具有真才实 学,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要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