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培养心理教育人才已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该专业目前在学科专业定位、人 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今后将逐步加强实践性、 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政策。
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 多的中小学生及教师因为压力大、负担重等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 不到有效救治,人何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中期。高校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改革以及进入新世纪 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之后,在全国各地方院校陆续开设起来的。旨在为 全国中小学校输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起 步更晚,发展历程更短。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名学校心 理学专职人员指导学校工作。在我国,2012年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纲要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 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 制中统筹解决。” 中小学生及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亟须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干预。然而, 教育政策制定的背后,存在着实施过程的步履艰辛。不少学校对加强中小学生及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政策只是“纸上谈兵”,偏远学校根本不设置心理健康教 师;除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更多的是形同虚设。不少学校对教 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简单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冠之以“心理教师” 之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些现状启示我们对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进 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专业设置与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及 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上的指导意见以及就业方向上的借鉴。
二 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目前已有较多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成果, 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设不足。心理教育专业设置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育专业的定位 心理教育专业定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心理教育从属于心理学一级 学科还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大部分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设置分为基础心理 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三个部分,这三个方向从属于心理学这一学 科下。正如心理教育专家崔景贵谈到的,心理教育最初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
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实际上是应用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它的形式是教育, 内容是心理学,主要方式方法是心理咨询。这样心理教育就应该是心理学学科门 类下的小的分支。然而,很多院校设置的心理教育这一专业全称却为“教育学(心 理教育)”。其二,心理教育如果从属于心理学,那么又是心理学三大二级学科下 的哪一分支很多师范类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时设置了心理教育与应用心理 学,若如前所述,心理教育从属于应用心理学,那么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是否 就重复矛盾了,实际教学中要怎样区分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心理教育的从 属问题还有待商榷。
2.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易凌峰提出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教 育领域的职业心理学家。研究者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专业目标的设置应该融预备 生活与进行生活为一体、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一体、融共性与个性为一体、 融现有发展水平与新的发展水平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李萍把教 育学(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具备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能在各 级各类学校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的教师、教育行政人员以及 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综上不难发现,心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太宽 泛。培养心理教育人才需要大量的心理学专业高级人才,然而对于大多数师范院 校来说,其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导致了很多师范院校特别 是地方院校的心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
3.心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心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办学实际,开展适合学生并且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课及选修课。课程如何设计,直接影响 着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著名心理专家林崇德和其他学者都认为学校心理学专业 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类,一般包括普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含德育和各科教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 验心理学、心理学史、普通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体解剖生理 学、各种研究方法、心理教育评价、行为治疗、会诊、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和职 业指导等。进一步完善其专业素养可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选修课程, 此外还要有学校实习的经历。加上公共课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的进行,对于心理 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任务显然过于繁重。
4.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心理学研究者潘发达提出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点意见,分别是明 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 做实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研究者范朝霞认为加强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校内心理健康 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见习、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扬州大 学薛晓阳教授等认识到国内很多院校虽设有心理教育专业,还应制定相应的专业 技能标准及考核办法。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心理教育专业人才需 要实践来证明。
三 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心理教育作为新办专业,其制定怎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与人的 发展的要求,其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这类问题尚处于探索之中, 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可以确定该专业有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教育专业实践性不断加强 心理教育来源于实践及政策的需要,其培养的人才需应用于教育教学 实践中去。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国家急需心理教育实践人才这一现状,各高校 应将专业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实现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沟通合作,建 立心理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养成提供职前环境。
2.心理教育学科逐渐凸显特色 心理教育专业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尚未形成该专业独特的分析视角与方法。今后心理教育将从众多的心理学、教育学分支学科中区分开来,逐渐 形成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自己的特殊模式。同时,我国心理教育发展 应结合本国实际,在吸取各国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心理 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3.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现今,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不断扩充,不少人 通过考研、出国深造等方式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今后,通过引 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加上高校心理教师在国外不断深造学习,必将为 心理教育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心理教育专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心理学家提出了三项 要求: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资格证书,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 学课程。我国需要借鉴、明确心理教师的任职资格,确定心理教育教师在录用、 聘任、晋级、评定职称等问题上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和权利,以保障受过 正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教育 部门应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学校配备心理教师的监管,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对学校 工作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勒令整改。
四 总结 心理教育专业是一门适应教育实际需要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起步晚、 发展慢需要更多的学者研究与探讨。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就业难 的问题与如今各大中小学校急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似乎相矛盾。怎样提 高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需要高校顺应教育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 置、教育实践安排等方方面面;同样,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政策 规定,为心理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