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领导干部述职 >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来源:领导干部述职 时间:2019-11-10 08:03:38 点击:

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农村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晏阳初关于“农村教育”思想的再读 (一)农村教育的性质 教育现象纷繁复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综交织, 因而人们在论及教育活动时往往无从下手。晏阳初先生却不 囿于以往泛泛谈论“教育是什么”的诸多观点,而是一针见 血地指出:“所谓教育,并非指一般的及普通的教育,普通 教育并不难,欲其切合实际方为难事。”[1]366那么,如 何使教育切合实际?此处的“实际”又是指什么?检视此演讲 文本形成的历史处境,可以看出,“救亡图存”乃是国家运 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教育亟需改革和解决的最要紧的 “实际”。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教育使命,晏阳初先生 认为必须对以往的“普通教育”进行改革,因为它放弃了占 全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村人口的教育。唯有对它进行全面性 的改革,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教育”新运动。在晏先生 看来,所谓的普通教育,是指“一般人以为教育之目的,乃 在产生伟大光明灿烂之中国。吾人之希望又何尝不是如此, 惟此种希望,实太迂远,今日中国,危亡已迫于眉睫,今日 所应施之教育为最低限度最基本必不可少者之救亡图存之 教育。”[1]366言下之意,以往的普通教育还是过于“空 泛”“迂远”,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脱离当时的国情,未能结 合时代“实际”进行革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误人甚而误国。

正如晏先生所言,“中国此时可为一非常之时代,而各处所实施之教育,似为一种‘普通之教育’,‘一切正常’,国 家岂能维持!如现在乡间一般儿童所读之课本,仍与10年前 大同小异”[1]366。由此可见,教育的理念不仅需要转变, 而且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教材)也需要革新。晏阳初先生认为, “中国的希望在农村”,“最切合于实际之教育为农民教 育。”[1]366换言之,农民教育就是农村教育,教育的主 体应是亿万农民。于是,晏阳初先生直言:“予以为当此非 常时代,必须有一种计划教育,教育之内容与方式以及一切 的一切,均须有计划。”[1]366事实上,晏阳初先生倡导 并已推行的平民教育,就是要重新把全国2亿多不识字的青 年和成年人造就成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整个的 人”。所以,改革“普通的教育”成了当时农村教育获得关 注与发展的最初动力。

(二)农村教育的内容 晏阳初先生基于自己多年来推行平民教育的经验教训, 认为“欲达到救亡图存之目的,最急需最迫切者有三:“第 一,培养知识力,最低限度须培养其知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 能够自觉自强。吾人站在教育者的地位,一切一切都在启发 他们。第二,培养科学的生产力,更换那些老农、老圃的旧 习惯旧技术,使其了然于人力可以胜天,一切自己均可创造, 即养成其自给自养之能力。第三,培养组织力,养成纪律生 活,方能自卫自保。”[1]366具体而言,文字教育的目的 在于让民众通过识字获得知识,逐步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能够自觉地维护和服务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目 的。其次,生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民众获得生产技能,造就 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国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限于对“虚幻的 知识”的占有,而在于能够通过掌握知识,改进生产力发展 方式,不断抛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最终提升自给自养的能 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第 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塑造民众的组织 协作能力。通过协作配合,产生集体行动,才能一致抵抗外 侮,方能实现自卫自保,国家、民族才能存续。可见,晏阳 初先生的农村教育内容始终是以解决农民生存问题为出发 点的,而提高农民的智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增强国家的整体实 力,才能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所以说,农村教 育内容的设置也应以尊重中国农村现实为最显著的特征。

(三)农村教育的实施条件 晏阳初先生认为,农村教育的开展必须经历一个实验探 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试验。而他在河北定县所 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并非仅仅着眼于定县一地的生存与发 展问题,而是秉承一种尊重事实、注重实验的科学态度,试 图将局部的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全国的教育革新。“定县乃 系一个实验室,我们要研究出一套内容与结果,故必须切合 以下四条件者:一,是否经济,二,是否简易,三,是否切 合实际,四,是否有基础。能合此四条件,方易普遍推行, 才能对于广大之民众有益。”[1]367其实,上述四个条件看似是对定县实验活动的规则约束,实则是农村教育的发展 原则,这些发展原则归根结底都给农村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 了可以遵循的科学依据,避免在开展农村教育时脱离实际进 而出现诸多不利局面。“定县之工作,系为研究实验,重质 而不重量,一切系由下而上。”[1]368处于特定的时代背 景,救亡教育终究是一次新的教育创新,没有成功的经验可 循,因而必须实验先行。从定县的教育实验走向普遍的教育 理论,并随着时势的变迁不断调整实验的方法,方能为全国 性救亡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理论。所以说,晏阳初先生所做的 “定县之工作”是一次关于农村教育的理论探索,从具体的 实验到抽象的理论(即重质不重量的教育理论),又从抽象的 理论走向具体的实践(即由下而上的教育活动)。而且由实验 而来的科学理论为农村教育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 基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村教育实行中可能出现的浪费和 不切实际。

(四)推行农村教育的步骤 农村教育如何能够从识文断字活动上升为国家的政治 事务?为了探求这种力量转变的本质,我们暂且搁置晏阳初 先生对中国农民青年总量的推算过程,先来体会晏阳初先生 如何凸显中国农村青年教育的重要性。晏阳初认为,农村青 年“因彼等年富力强,可以继往开来……将他们组织训练起 来,给他们以文字智识,与其他公民训练,及保健卫生的智 识与训练。”[1]367其实,晏阳初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平民教育”运动,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 了平民教育的理论、运行机制等经验。其后,晏先生紧跟时 局的变化,及时对平民教育的实施步骤予以修正。与其在20 年代所推行“平民教育”的社会境遇不同,30年代的全面备 战是社会之大局、时代之主题,农村教育的推行必须以救国 为思想先导。正因如此,晏先生主张农村教育改革必须与县 政改革相互配合,否则会使农村陷入全面破产的边缘。而县 政改革又必须从人的改造入手,需要培养能够担负政治组织 发展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两种改革统筹安排,国家 和民族才能获得一个光明灿烂的前程。因此,在教育改革措 施的实施过程中,教育对象必须由早期的平民转变为农民青 年。教育对象之所以发生此等转变,原因在于国家的希望在 农村,在农村青年。正如晏先生认为的那样,农村教育是一 种需要专门的、系统的、以全国为范围实施的“民主国家里 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1]127。只有真正在全国确 立这样性质的农村教育事业,才能实现“作新民”的伟大教 育使命。

(五)农村教育的前途 农村教育的前途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村教育能否救国的 问题。依晏阳初先生来看,通过大力推行农村教育终将实现 救国的目标。“今后我们必须拿定主意,下大决心,钻进农 村,深入民间,造就这8000万的农民青年,叫他们来担负这 民族再造的使命。”[1]367而且就眼前危难时局而言,急需“将他们组织训练起来……养成此数千万充实与健全之青 年以后,有什么计划有什么目标必能成功,讲到总动员,才 真正有员可动。”[1]367可见,危难时机能够“有员可动”, 前提是拥有接受过教育与训练的数千万充实与健全之青年, 否则只能是空谈。当然,农村教育除了培育与训练农村青年 实现救国目标之外,还要担负起创造地方政治权力新构造的 功能。“至于农村建设,即欲以政治的立场加以推动,一方 面是政治组织问题,一方面是行政人才问题。所谓县政改革 乃为建设而改革,乃欲将以前专司收税审问官司之衙门,变 为实施救亡教育建设各种基本工作之机关,服务人民,建设 地方,以求政治之根本改革,此乃系由上而下,若与上面所 说者相辅而行,我们一定有光明灿烂之前程。”[1]368从 晏阳初的论证思路可以看出,要实现最终的救国目标,首先 要从教育的政治化开始,以教育为先导,从政治化的高度推 进教育培训,塑造民众之智识与能力,然后由有智识与能力 之民众逐步去改造各种政治机关,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政治的 强盛。所以说,欲达致救国之目标,就当时的教育而言,首 先应遵循“由下而上”的道路,即教育全国数千万农民青年, 夯实全国教育之根基,进一步达到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之目标, 然后汇聚全国各界之力量,进而能够抗击外侮;与此同时, 政治运行机制应遵循“由上而下”的原则,即各种政府行政 机关都应围绕着救亡教育建设来进行,要竭尽所能推进教育 的发展。唯有做到在全国的每个县里都能进行“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互动建设,两种建设且能相互配合,才能 统合全国力量,实现救国的宏大目标。总之,晏阳初先生希 望通过对“一般的教育”的革新,摈弃以往“普通之教育” 脱离实际的玄虚性,进而能给广大青年施加真正的“智识与 技能”,同时结合政治改革,最终实现救国的伟大使命。但 是,晏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救国主张无论从推行的条件上还是 最终实现效果上,都存在着诸多障碍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具 体而言,要推行“农村教育”不能缺少社会经济的支持。如 果生存问题都未能解决,教育问题解决谈何容易!而且农村 教育对象过于庞大,仅靠“平民教育”组织力量难以完成;
再者,教育优先并不能凌驾于经济之上,没有经济的发展终 将不会有教育的发展。无论农村教育的潜力有多大,都必须 以优先发展经济为前提,发展经济始终是改变农村教育的第 一要务。

二、晏阳初农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晏阳初先生有关农村教育思想的演讲时间距今已有80 年。在这80年时光里,中国农村教育在性质、内容、条件、 步骤以及前途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与晏 阳初先生当年所面对的教育局面相比,当前农村教育又出现 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改革是首要任务 与晏阳初先生所处时代相比,农村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 结构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重到轻的转变过程。回顾农村教育将近80年的时域,我们会发现中国农村教育不仅经历了性 质的改变,而且其重要性也发生了转变。以1949年新中国建 立为转折,农村教育的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旧教育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教育,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国家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 种受教育权利的广泛性与晏阳初所处时代的境况相比,是无 比优越的。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教 育的重要性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建国初期,由于农村人口 在国民总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家发展教育注定要以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前提。在经 历了工业化初始阶段,即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 历史阶段后,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工业化阶段,急需建构工业 回馈农业、城市扶持农村的协调发展模式。但是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在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同时,却因为 自身人才的流失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加之城市的教育集约 作用使农村教育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导致农村教育在整个国 家教育结构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甚至变得无足轻重。当然, 目前农村教育的艰难局面,也深植于农村发展落后的大背景 之下。而且,从长远的城乡教育统筹角度而言,一个凋敝、 败落的农村不会有繁荣的教育和文化,也难以实现国家教育 的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 度,要求城市适度补偿农村教育支出,逐步化解城乡教育失 衡状况,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农村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仍需要城市的反哺 晏阳初先生1935年3月于北京大学作演讲时,面对的是 城市中高等教育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担负起发展农村教育的 伟大使命。“深望一般青年发挥宏愿,施展宏才,好静者作 研究工作,好动者作推广工作。深信学术可以解决问题,有 伟大之精神,必能成伟大之事业。”[1]368可见,城市中 的高等教育青年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师资来源,只有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事农村教育事业,才能促成农村教育的 发展。目前乡村教师担当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将庞大的 人口负担转化为高质量人力资源的神圣使命。与神圣使命相 比,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却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教育观 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责任心不强以及职业意识淡 漠等不利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无论这些不 利因素是源自农村教师自身还是外部环境,都将导致农村教 育的自我更新能力进一步弱化。与城市教育的优越条件相比, 农村教育的生存条件显得愈发艰辛和萧条。因此,各级政府 应通过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以及加强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互 动,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确 保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 与晏阳初先生当时急于解决农村青年识字扫盲工作相 比,今天的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当时教育情况的新现 象。当前的农村青年无论是求学还是打工,成批成规模地走入城市,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成了新的问题,那些未能继续 深造的农村青年的教育需求在城市劳动贡献中如何得以满 足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体制上,需要协调农 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农 村青少年在教育道路上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训练。在教 育观念上,要转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单一升学 观念,提高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分量,避免 形成一方面产生大量的无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另一 方面乡镇企业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 的尴尬局面。总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满足农村多 样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农村教育的重点,也是化解农 村教育困境的关键。

(四)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晏阳初先生当年所说的农村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的中 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给自足经济占据着国家经济的主导地 位,进而形成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当前城 乡二元结构尽管依然存在,但农村经济已经完全从附于城市 工业经济。伴随着经济活动重心的偏移,农村经济吸纳人力 资源的力量急剧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汇聚城市,中国广袤 的农村处在急剧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之中,农村基础设施荒废, 生活环境恶化,导致农村社会生态和文化整体上处于相对凋 敝状态。与大规模流向城市相反,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 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又形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现实教育问题。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问题都给农村 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农村教育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趋势 提供有效的教育培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关注留 守儿童生活状况,对一些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给予有针对性的 帮助。二是强化家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家长教育儿童的 科学水平,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此外,可以加 强城乡之间的协调,提高城市基础教育接纳农村留守儿童的 能力,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确保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 化发展。

三、结论 以晏阳初先生80年前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演讲为起点, 纵观农村教育发展史,其中充满了颇多的经验与教训。基于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投资上偏重于城市和高等教育的现实, 政府应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而且决 策者要认识到,农村教育问题的本质在于以教育作为支撑, 最终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生产力的水平。因此,要将 我国农村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村 教育的发展,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又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充足的 财政性教育投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