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领导干部述职 > 有关思考的诗歌【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关思考的诗歌【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领导干部述职 时间:2019-10-21 07:52:33 点击: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诗是描写人的精神生活、感情生活、心灵状态的文学样 式,有着深厚的底蕴。它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 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幽雅深邃的意境。梁·钟嵘 《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诗歌历 来是熏陶人的品性的最好文学样式。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 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感悟诗歌,已成 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看,诗 歌教学仍是一个难点。诗歌教学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蜻蜓点 水式的教学,就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领悟诗歌的意韵。教师 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更谈不上受到美的熏陶了。因此, 优化诗歌教学很有必要,下面谈谈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总 结的几点思考。

一、美读吟诵,领悟韵律,把握节奏 1.范读——做好先导 范读是学生进入诗歌的先导。范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诗 歌教学,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诗的关键,因此用好范读十分 必要。在教学中,常见的范读有教师范读和录音范读两种形 式。

(1)教师范读,直观可感 教师富有魅力、声情并茂的范读,把诗歌节奏、韵律更 直观地再现出来,让学生能体味诗歌的音律美,内心自然地 敬服教师,喜欢学诗。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找来一段轻音乐 作为背景,在范读时注意诗中情感和节奏,表达出诗人内心 对母校的一片赤诚之心。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 的来/我挥一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轻柔的音乐,轻轻的 语调,把学生的心绪牵引进诗的学习中。当读到“那河畔的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时,教师富有情意的范读,形象地 再现了诗人漫步在康桥时的那一份感触,诗人的怀念之情溢 于言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录音范读,自然形象 播放所教诗词的示范朗读录音,是范读的又一形式,特 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 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 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如教学宋词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朗诵视频,那浑厚 深沉、极富感染力的朗诵,把李煜《虞美人》的凄哀,柳永 《雨霖铃》的委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故亭怀古》的悲壮,尽情地展现出来,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种范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又使学生在陶醉中陶冶情操,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2.吟诵——把握韵律、节奏 当然,范读只是教学的先导,学生只有亲身吟诵,才能 体味出诗歌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吟诵,能使他们 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
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知 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例如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 停顿准确,轻重分明,快慢适当,语调得体,还要点明此诗 的节奏,突出此诗的旋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就 能进入诗的意境,欣赏到诗的内在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整体观照,感知诗意 诗歌是较为传情的文学样式,流泻着诗人深沉的情意。

在理解诗歌时,不能断章取义,撇开其他的内容,而应该从 总体上把握整首诗的基调,明确诗人要表达的内容,并在此 基础上理解诗意。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 意味,我们就应该巧设问题,指导学生把握全诗,从而使学 生在吟诵过程中初步得到的总体印象不断明晰起来,并且扫 除语言障碍。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 导学生学习这首词。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这是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按一 般的语言顺序应是什么?②“看”的内容是什么?③“谁主 沉浮”这里“沉浮”指什么?④从古汉语角度来看,“粪土” 当作什么来讲?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穿过语言,对这首 词的总体有了一个轮廓,进一步感知诗意。

三、找准意象,突破重点,领会意境意象是指打上诗人感情色彩烙印的寄托着诗意的事物。

意,主要指思想感情;
象,即诗人眼中的客观事物。意和象 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的情与物的融合体。诗词中,诗人常 把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怀,融注于景物之中,融汇于生活 的画面,而创设出深邃的意境。写诗营造意象,这是诗歌创 作不同于其他作品创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在诗歌教学中,自 然也要在诗句中搜索意象,否则,就不可能体悟诗的思想感 情和内在底蕴,就不能抓住诗的灵魂,突破重点,明确中心, 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感。

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笔者就让学生把它当 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诗中的景物感知形象。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落笔,用淡墨勾勒 全景,“新雨”突现了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的静 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颔联和颈联,一系列的意象尽现眼前,这其中有明月、青松、 清泉、白石、翠竹、红莲等,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的笼罩之下, 别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朗照“青松”的宁静,又有“清 泉”潺潺流过“白石”的幽雅,也有“竹喧”“莲动”的活 泼,动静相生。通过意象的选定,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让 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在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来。学生在 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 心”,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理 解了诗歌的意境。四、启发想象,填补空间,把握题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其神 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思 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强调想象的作用。诗歌是通过想 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引 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 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方能曲径通幽,其义自见。这是 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

例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 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 由广阔的景象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久远的年代里,在 大江南北活动过的风流人物,给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 阔的天地。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 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感受到了历史上的 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 进一步体会到了词句的意境美。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 间,提高了学生感知、再现诗词意境美的能力。

五、渗透图音,激发兴趣,情感入境 诗歌大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诗歌可谱曲,可作 画,画又可题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 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诗配 以画,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营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智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形 象化,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很快地融入诗词的意境中。

1.诗变画 教《声声慢》时,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笔者叫班上 的一个美术生到黑板前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很形 象地让他们在脑中生成词中的意境。接着,学生边看图边背 诵,只用几分钟,就能背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 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深入地感受李清照的 那一份孤独和落寞。以画带教,学生的兴趣很高,很快达到 了教学目的。

2.诗变乐 教《虞美人》时,笔者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让 学生感受到词中的音乐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吟唱。学生在吟 唱的过程中,既能体会词的意境,又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形式 来学好这首词,真是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把诗词教学 通俗化。

3.诗配乐 教《琵琶行》时,笔者播放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事先交代了乐曲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用音乐语言营造战 场意境的独到之美。然后,通过迁移,学生也就不难感受到 诗中所写琵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 “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无声胜有声”之类的艺术效应了。

总之,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越 来越得到了重视。只要教师经常思考,经常有意识地优化诗 歌教学,面向学生,陶情冶性,就能教得轻松,并使学生学 得愉快,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wWw.dYLw.nEt [参考文献] [1]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的境界与品鉴[J].新华文 摘,2012(1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