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领导干部述职 >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以《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为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以《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为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来源:领导干部述职 时间:2019-10-18 07:51:06 点击: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以《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为例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以《花儿草儿真 美丽》一课为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名为《道 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带来了哪些目标的变化?以下是笔 者和笔者的教研团队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从课程更名看目标定位 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体现了课程的基 本理念与指导理论一脉相承,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一以贯 之。课程的整体更名更好地体现了“大、中、小”德育一体 化的视角,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下的统筹协调, 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课程的设置与 调整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最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在原有的《义务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 简称“ 课程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教育部2016 年13 号文 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 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小学 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 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 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与“大纲”并不矛盾,教师在 教学中需要努力做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当更多地渗透规则意识。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 等他们长大以后,就属于社会一批道德意识更强的人,到那 时,依法治国才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二、从教学设计看目标拟定 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变化了然于 胸,有助于对长远教学目标和方向的把控。但要想把一课时 的教学目标拟定准确,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规则意识, 注重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法治观念的渗 透。就《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课而言,爱护花草树木是法 治教育的生长点,公民意识的培养也蕴含其中。

从单元目标来看,《花儿草儿真美丽》是部编《道德与 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 课的内容,整个单元以 “ 欣赏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为核心,根据本单元的 教学目标,本课围绕“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生命” 展开,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二)课时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 在具体教学目标的拟定过程中,教师还容易走入“ 大 而全,泛而空”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 要经常用这样的问题拷问自己:
我拟定的教学目标一课时能够完成吗?我拟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检验其是否达成 呢? 如果不能一课时完成,且无法在课堂学生的回答、行为 表现中检验是否达成,那么,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就毫无意义, 还有可能使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行动,跑偏跑空。

因此,在《花儿草儿真美丽》的第一课时,教师最终将 教学目标拟定为:
1.通过“ 寻找春天植物的变化”活动,亲近大自然。

2.通过分组观看微课视频发现植物生长过程的奇妙与 有趣,感受植物生命的力量。

3.知道爱护花草,掌握一些照顾花草的具体方法。

以感受植物生命力量为难点,以学会在生活中如何爱护 花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为重点。

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落实,便于检测,具体且清晰,利 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从活动实施看目标达成 (一)走出教学活动浅表化的误区 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 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 泉。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引导孩子与自然以及周围环 境互动,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第一个话题是“ 走,看花看草去”,教师为 这个话题设计了一个参观校园内花草变化的观察活动。从开放的花朵里找春天,然后再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春天 其他植物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很多植物在春天也长 新叶,教师还特意让孩子们触摸不同的叶片。最后看柳枝的 变化,突出春天季节的特点。

【课堂实录】 师:通过参观活动,谁来说说春天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有许多花长出了花苞,还有的花儿前几天看 是花苞,今天看就已经开放了。

生2:老师,还有的花开得一串一串的,旁边也长出许 多新叶子。

师:你说的是紫荆花(出示课件图片),你们知道春天 最早开放的是什么花吗? 生3:迎春花。

师:对,除了迎春花,你还观察到哪些花也开放了? 生4(出示图片):杜鹃花、郁金香、山茶花。

师(出示图片):春天的校园真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生5:我发现柳树的枝条上前段时间还是几个小嫩芽, 今天就有很多绿色的小叶子了,长得很快。

生6:我发现有些树上的叶子有不同的颜色,浅绿色的 叶子小一些,很嫩很软,深绿色的很硬。

生7(举手):老师,我去摸了一下,我知道,浅绿色 的是新叶子,刚长出来的,深绿色的是老叶子,还有一些黄 色的叶子一摸就掉了。师:对,闻一闻、摸一摸,就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生8:我很开心,因为很多植物都开花了。

生9:我很喜欢这些花儿草儿。

生10:我觉得这些植物长得很快,几天就不一样了。

教师为什么要设计多层次的观察呢? 首先看花,尊重 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春天百花齐放,可能是孩子们最容易感 知到的。其次看树叶的生长,还摸一摸不同的叶片,春天万 物复苏的感觉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感受植物生命的力量。而且,在春天,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小区里的植物,一天一个样,一 夜繁花开满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春的魅力所在。通过 课堂实录,我们不难看出其活动的教学效果。

不过,在这节课中,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并未就此止步, 教师还设计了三个微课。通过快速回放的技术,向孩子们展 现了植物的生长。孩子们从这充满力量的视频画面中感受到 了勃勃生机,这就是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即便孩子们 不能清楚地表达,但他们看到画面时发出的惊叹,就足以说 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二)走出道德判断单一化的误区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比较简单,是非对 错分明。教师以往的教学和家长的教育中也多是如此。但学 生实际的生活世界却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做到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指导 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教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 范。

教师在本课试教的时候,先引入了一个生活中的新闻事 件,结果孩子们在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的判断上就先入为主 了。一个孩子还愤愤不平地说:“有人拉你胳膊,在你身上 刻字你愿意吗?”形成这样认知的孩子,以后在生活中是否 就此在心中给这些花儿草儿围上了一道竹篱笆?这何尝不 是一种“道德绑架”? 实际教学中,教师做了如下调整:先围绕教材中的三幅 情境图,引导儿童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站在公共生活 时心中要有他人,以及和大自然里的花草亲密互动的角度引 导儿童分别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生活中的多种场 景,让孩子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也在小组里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大家说的各 有道理,有些地方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第一 幅图中公共花坛里的鲜花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你摘了别人就 不能看了。

第二幅图里这些小草太嫩了,还需要慢慢养护,所以这 里用护栏把它们保护起来。

第三幅图,大自然中去跑一炮、跳一跳,采一些野花编 个花环,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师:再来看几幅图,他们这是对花草的爱护吗? (教师出示情境图:
1.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真美!我想爬到树上照张相, 摇一摇树枝,下一场花瓣雨,顺便把这美好的瞬间照下来, 我可以试试吗?) 生1:这样做不对,你把花瓣都摇落了,别人就不能欣 赏了。

生2:爬到树上,会把树枝弄断的,不爱护花草树木。

师:你来赏樱花,大家也在赏樱花,这样做不文明。

(2.老人们在公园里扯着树枝锻炼身体) 生:老人们这样锻炼也不对,会把树枝扯断,损坏树木。

师:你们给爷爷奶奶建议一下,可以到哪里去锻炼身 体? 师:这几种情况,你怎么看—— (课件出示农民伯伯在田间除草、园艺工人在修剪枝叶、 花店里的插花、户外草地上露营) 生1:农民伯伯除草是为了庄稼长得更好,是可以的。

生2:园艺工人修剪枝叶也是让树木长得更好。

生3:野外的草地上可以露营,不会影响小草的生长。

师:露营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在草地上乱扔垃圾,我们要 给小草生长提供一个好环境。

教师先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孩子们说 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用几个生活中的情境图来拓展。这样调整后效果很好,既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避免 了完全不能触碰花草的“道德绑架”。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直在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做是真的 爱花爱草吗?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花坛里的花不能摘,圈起 来养护的草地不能踩,这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德,因为这些 花草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不能因为喜爱就据为己有。而最后 那片野外的自然草地,孩子们自由地奔跑,踩下不知名的小 花做标本,做花环,这样何尝不是对自然的亲近?而教师补 充的除草、插花,更是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只有 在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才能通过活动不 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走出行为引导形式化的误区正如鲁洁老师所说:
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 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但很多时候, 我们的课堂,到了导行的环节,教师们都会草草收场,这就 导致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

例如本课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完爱护花和草之后, 对于学生想养花养草的想法,一般都是赞同鼓励的,但不会 特别去指导该怎么做。而本课的教师适时补充了一个问题:
“想养就能养了吗?”这个问题直面了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 的现象:许多孩子都是三分钟热度,想养花养草,养猫养狗, 可家长们一旦帮他们实现愿望了,他们又懒得管,最后都成 了爸爸妈妈在养。本课教师在导行时,还加入了一个环节,通过一个绘本 故事《我和小树》,再加上学生的观察日记资源,让有种 植经历的孩子交流自己的经验。孩子们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 验分享,让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花养草不是一时兴趣, 要对自己养护的花草负责。

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一个点一个 点的深入;
单元目标则是一条线一条线的串联;
课程目标则 是点线结合形成的教育的一个方面。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 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