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 途径。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幸福教育任务且具有心理 学背景的教育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全面胜任幸福教育的。因为传统心理 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修复为着眼点的教 育。尽管它在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和痛苦, 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心理健康 教育毕竟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高度、 从幸福教育视角去审视,其不足与局限是显见的。这种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 的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正常学生求发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 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所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挖掘、培养个 体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 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的。[1]积极心理学是相对 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主要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它 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 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心理学科,可 以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理论,以其理论为统领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重构,可以建成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幸福 教育为基本服务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以培养幸福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 主要任务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题,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首先, 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和幸福感。
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 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2]幸福感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最后,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研究人的优点与幸福,但也研究和治疗人的心理问题 与疾病,并将其作为提高积极品质和幸福感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发展解决 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进取防治退步,通过成功防治失败。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
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仅要拓展课程、咨询途径的教育内涵与功能,而 且还应构建社会实践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建设 (一)课程教学目标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建设,应围绕“培养幸福品质和塑造健康人 格”展开。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3]它包含了幸福观、乐观 精神、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积极心 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健康人格则既内含了幸福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又包含 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人格不仅是获得幸福的人格素质,也是人的心理健 康、人格各要素和谐发展以及创造个性形成的体现。就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关 系而言,健康人格是内涵更为丰富的系统,健康人格包含了幸福品质,幸福品质 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又有区别:幸福品质是指人 们获得幸福的必备品质,着眼于幸福基本素质,属于一般幸福品质,它虽然从内 容看属于健康人格系统,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同,幸福品质的概念系统与健康人 格是不同的;而健康人格是从人格角度提出的概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健康素质, 内容上健康人格既包含了一般幸福品质,又包含了高层次幸福品质(如创造性品 质等),还包含幸福品质未包括的心理健康素质等。正是由于两者的区别,同时 为了突出幸福教育指向,我们把幸福品质作为独立的要素与健康人格并列于教育 目标中。
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 层次:初级目标,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获 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碍。中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健全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强幸 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质。高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 人格,重点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个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发 展性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主,兼顾初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即积极优势、积 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其中,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 系是人们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而“积极优势”代表个体的智能资产,“积 极情绪”代表个人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人们的社会资产。当人们运用这 些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时,除获得成功外,还会遭遇挫折。这需要“积极应对” 的韧性,“积极成长”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
其中,“积极应对”是以诊断治疗心理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的衔接处;“积极成 长”是体现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汇集口。把五个主题展 开,就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树立积极幸 福观、增加幸福沉浸体验、优化生命情感、树立自尊自信、充满乐观希望与幸福 信念、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心理健康与培育幸 福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学会积极应对可包 括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及提高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等。这就使得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以发展性为主导,以积极心理学 为统领,同时又包含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验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方 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向积极教学方式转变,用积极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教学 方式方法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 生建立积极的课堂互动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方 法,建设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情感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情感体验是幸福品质与健康人 格形成的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是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以尊重、关怀、真诚、亲切、积极关注的态度,营造信任、积极、平等、融洽的 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情感体验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情境描述、图片展示、视频动态呈现和表演等方式创造情境,包括创造教学 的认知情境、活动情境和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 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反应,获得积极情感 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提升感受能力,积淀积极情感、优化情感素质。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 性特征,决定了课堂活动是其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带动学 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 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生 成知识、能力、情感,产生感悟。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目标和内 容,活动内容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既要有利于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实现, 又要合符学生活动的形式需求,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讨论、心理剧、 游戏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深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领悟。通过课 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和心理成长活动。
二、积极心理咨询途径建设 (一)积极心理咨询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建设 传统心理咨询主要为障碍咨询,具有诊断性和补救性功能。积极心理 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潜能,都重视自我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性观 指导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必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功能,从带有治疗的服务 功能向提供心理成长咨询的服务功能拓展,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修复向服务学 生学习成才与幸福生活范围拓展。具体而言有两大方面建设:一是发展性心理咨 询服务功能与范围的建设,将工作重点转入人生幸福和心理发展咨询,转向学生 心理潜能开发;工作范围拓展到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工作 内容扩展到学习咨询、人际交往咨询、婚姻恋爱咨询、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建设 咨询、幸福生活咨询等。二是支持性服务功能的建设,要求心理咨询有积极的整 体教育观,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开展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合作, 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从宏观上、整体上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拓 展性、系统性的支持。
(二)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建设传统心理咨询是心理问题的消除与心理损伤的修补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 受境地。积极心理学观强调,心理辅导要利用人身上固有的积极品质,降低和消 除消极品质和被损伤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力, 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建立积极的心理 咨询与治疗方法。首先应加强教师的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建设。积极心理咨询与 治疗方法是由教师把握操作的,只有教师树立了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坚信人性 的积极面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才能实现咨询观念的转变,才能 学习并把握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其次,建立积极的思维和心理辅导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心理或行为 问题作出积极解读,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学生的各种能力上,将视点集 中在增进和发展学生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学会用积极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 生体验和增强愉快的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具有扩展性,可以引发其它积极品质, 最终达到精神状态改观。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消极心理因素的方法,善于用 发展性、建设性和动态认知元素取代静止、消极的认知元素,从而达到改变认知 结果,消除认知矛盾冲突,实现对不合理思想行为的有效控制;帮助学生掌握积 极特性的归因方法,使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从而对自我能力产生信任感,并以积 极态度迎接现实挑战。
(三)积极心理咨询途径的拓展建设 积极心理咨询服务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必然带来咨询对象增多、咨询 教师不足等问题。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已无法适应新任务,必须拓展高效、开 放、便捷的心理咨询途径。
1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建设。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 种互动式心理咨询形式,是团体成员的一种集体咨询,具有咨询效率高、互动性 强、适用面广等特点。而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发展的新趋向,体现了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应抓住二个关键环节:①教师 的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建设。使教师通过学习积极咨询和团体咨询理论,掌握发 展性团体咨询方法与技术,培养团体心理咨询组织领导能力,培育发展性团体咨 询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提高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②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步骤 的科学规范建设。科学规范的步骤是团体心理咨询高效、有序、有效进行的保障。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步骤按照设定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目标、设计团体活动计 划,建立团体成员信任、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认识,宣泄负面情绪、学习相关理 论、认识普遍性,获取新信息、模仿新行为,重塑希望、找回自我,憧憬新目标,获得幸福新品质或心理成长有序展开。在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中鼓励团体成员的互 动互助、回馈分享,增强感染力和有效性。
2多元交互式咨询网站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咨询新 形式,具有开放、便捷、高效的特点。为提高咨询的实效性,心理咨询网站应重 视三方面功能建设。①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在交互对象层面上,建设具有自主 交互(来访者与计算机交互)、咨访交互(教师与来访者交互) 、访访交互(来访者 之间交互)功能的网站;在交互媒介层面上,建设具有文本交互、语音交互、视频 交互等功能的网站。通过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提供多元互动交流咨询,提高咨 询效率和效果。
②YY团队语音管理功能建设。开发网站YY语音管理功能,使咨询教师能 有效控制麦克风,通过主席式(仅教师发言)、自由式(所有学生自由发言)、麦序 式(指定学生和教师发言)三种功能模式,进行语音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群体咨询, 提高咨询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③多元文本心理咨询功能建设。建设形式多样的咨询栏目,包括建立心理 知识、心理测试、幸福感检测、心情故事、心灵驿站、幸福的学问、幸福资源共 享等栏目,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学生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取咨询栏目,通过与 文本资源的互动,解决问题、获得启迪,提高心理调适和幸福能力。多元文本咨 询功能的建设,能够提高网站吸引力,增强咨询针对性。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咨询辅导建设。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 咨询辅导,是指学生朋辈辅导员促进同辈学生积极改变和幸福成长的心理辅导活 动,具有影响范围广、发现问题快、易产生共鸣的优点。加强朋辈咨询辅导建设, 应重点建设组织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朋辈咨询互助组织体系;建 立健全朋辈咨询员工作制度,包括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培训、督导和评估制度的 建设,通过制度和组织体系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幸福教育,同时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 任务,目标是培育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毫无疑 义地应围绕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进行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有许多具 体途径,它们有共同功能,又有各自特点,只有把握社会实践共同规律,掌握社 会实践具体途径特点,并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途径,才能实现社会实践的最佳效果。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就是建设适 合于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具体途径,为此,应进行以下方面建设。
(一)树立积极社会实践观 积极的社会实践,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采 取积极的实践行为,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积极的品质。
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对幸福 教育的重要价值。为此,应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实践管理 系统和激励系统,采取积极的社会实践组织行为,使教师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 导,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体。
(二)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行为活动 尽管社会实践的具体途径有各自特点,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属于社会实 践,都是教育的实践环节,都有外部活动,都会表现为“行”的特征。虽然社会实 践的“行”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然而社会实践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归根到底是 立足于“行”,以“行”丰富和巩固“知”,以“行”带动和深化“情”,最后形成行为习 惯,这是所有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社会实践更强调积极 行为,以积极行为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 后形成同幸福品质或健康人格相统一的行为习惯。要达成这一目的,要求在社会 实践途径建设中,包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过程中都应强化积极 行为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突出积极行为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中都要重视积极行为表现。通过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 行为活动,建设能够促进幸福行为和健康心理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幸福品质形成规律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某种幸福品质包括幸福的认 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阶段,才能有明显效果。因为,个 体原有认知结构的解构、新认知模式的生成与建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从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积极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保持一定的持续时间。一 般而言,在社会实践中某种幸福品质的形成要经历热身期、凝聚期、探索期、结 束期等阶段,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这四个阶段幸福品质的形成规律, 把握规律、遵循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幸福 体验和心理上的“脱胎换骨般成长的感觉”。[4](四)建设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社会实践途径 如前所述,社会实践的各类具体途径都长于促进“行”,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具体地说,它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会体现出某方面的教育优势,一些途径有 幸福教育的优势,一些途径则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些长于“知”的教育,有 些擅长“情”的培育,有些则善于“意”的磨练等。比如,就幸福教育总体内容而言, 根据目前研究,至少可在社会实践五类途径进行:一是服务型社会实践,包括志 愿活动、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这类社会实践具有培养积极情感和幸福感的优 势。研究表明,利他或善意行为能够提高快乐。
[2]许多研究都证实,在志愿活动、慈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
因此培育积极情感和幸福感,选择服务型社会实践途径更为有效。二是调查类社 会实践,包括考察改革开放的成就、考察优秀企业、考察新农村建设、考察农民 生活状况等,这类社会实践着眼于“知”,可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能力,长于人生 观和幸福观教育。三是艰苦磨练类社会实践,包括重走长征路、西部扶贫、“三 进三同” 、社会勤工助学等,这类社会实践侧重体验艰辛,能够培养艰苦奋斗精 神,擅长磨砺幸福意志。
四是专业顶岗实习,这类社会实践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 能、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等。五是幸福教育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项目化” 社会实践是以项目和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它可以根据幸福教育教学的内容或 问题提出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通过社会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这类社 会实践适合幸福教育的所有内容。
当然,社会实践各类具体途径远不止这些,其蕴含的幸福教育资源也 远不是上述所能包含的,这里仅提供一点启示,关键是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形式,创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途径。积 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不仅要探寻和建立各类具体途径,还应探 索各类具体途径的有效组织形式、有效活动载体、有效实施方式等,从而建设各 类有特点的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内容的社会实践途径。
作者:冯光 来源:理论导刊 2016年5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