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领导班子述职 >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_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_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领导班子述职 时间:2019-10-26 08:02:58 点击: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当代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 素的不良影响,责任意识淡化或缺失,加强其责任意识教育 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 识现状及其成因,探寻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

摘 要:
大学生 责任意识 培养路径 责任意识,指的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个体对 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的显现。作为社会发展栋梁 的大学生,其责任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 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 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坚定社会主义 理想信念。但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责任意识缺失的行为,表现 为如下几个方面:
1、重个人价值实现,轻社会价值追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实现更加 关注,学习目的也变得更加“实际”。在国家与个人的发展 之间,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存、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 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由于过多地强调个人发展,导致学习 目的和动机有所偏差,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导致个人责 任与社会责任错位。从个人需要考虑的多,对社会贡献考虑 的少,导致责任意识的狭隘与近视;
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只 看重自我价值,造成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轻 视社会价值的展现。

2、公德观念淡薄,感恩意识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主性、 自信心、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渴望展示 自我。但忽视他人的感受,漠视群体生活应遵循的规则和应 履行的义务。对集体对他人缺乏主动付出的行为,对他人、 集体的帮助缺乏回馈的感恩之心,具体表现在将集体宿舍视 作自己的“私人空间”,卫生不打扫,东西随意乱放;
对损 坏公物不以为然,肆意践踏草坪,“厕所文学”、“课桌文 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打架群殴、盗窃抢劫等行为也是 屡屡发生;
崇尚完全自由,对学校正常的管理规定持反感和 对立态度。

3、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意志品质缺乏。

一些大学生虽然成长条件优越,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 力,好逸恶劳、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缺乏毅力。一旦遇到 挫折,就无法自拔,甚至走向极端。2004年,中南大学自杀 预防研究所徐慧兰等人在对该校610人的调查中发现,有89 人(占总样本的14.6%)表述自己在一年内曾认真想过要主 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学业不顺、发展受阻、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常常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因素 1、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与道德传统 ,形成了“以天 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伦理。这种社会型人格影响着人们自 觉地承担起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当前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在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又以优胜劣汰的原则拉大了人们的利益差距。不同价值体系 与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冲击着原有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 准。等价交换、相互竞争和讲求效益的思想在一些人那里就 演化成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追名逐利等不良风气。当代大 学生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整的时期, 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 地受到其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机制的缺陷。

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机制。学校 责任意识教育体制的削弱、德育评价的失真、德育评价与学 生升学、评优和就业等脱钩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重 要形成机制原因。高校过度重视“就业收益”回报,一定程 度上造成学生的人格缺陷,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 化。传统道德文化作用削弱或丧失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种 种原因,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社会运行方面的调节 和约束作用重视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道德在市场经济下也受到挑战,新的道德体制尚未有效建立;
加上近代西 方社会错误思潮的侵蚀,一些大学生只关心自我、不关注他 人和社会,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崇尚极端个人主义思 想。

3、家庭教育的不足。

有人说,有孩子的父母不是家长,爱孩子的父母也不是 家长,只有懂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家长。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家庭教育是缺乏的。父母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 家务劳动全部包办代替。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缺乏生存的基本技 能与自我负责的精神,自然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缺乏 对他人、社会甚至自我的责任意识也就不足为奇。

4、自我意识水平的低下。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大学生的自 我意识水平较低。首先,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 生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 未来的关系。思维的片面性,使他们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 问题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其次,人生价值目标的缺位。

他们容易把对自己的责任同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对立起来, 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呈现出矛盾性。[1] (p81)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路径分析 1、创设责任意识氛围,树立责任典型。首先,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责 任意识。如通过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综 合素质的测评。从客观上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即:一方面 学生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培养责任意 识;
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上进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被激 发养成对自我、社会负责的好习惯,从而强化做人的责任感。

其次,创设责任意识氛围,宣传典型的人与事。通 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相关的讲座、主题班会、演讲比赛, 征文比赛等,把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常规化,促进良好生活 作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与发展。对不思进取,违反纪律的 学生给予批评,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再次,加强网络阵地的监管。加强责任感教育必须充分 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 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建设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 网络互动平台,发起网络交流和讨论,及时解答和帮助大学 生提出和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交流中有所收获,提高对责 任意识和成才的使命感。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证明,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是因为责任意 识的缺失。反过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责 任意识。

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能力,解决学 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从而提高青年学生的 责任意识。有着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的人就是心理健 康的人,就是有责任意识的人。

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等手段,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学会关 心他人和社会,学会共事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 别是非,明确所担任的责任,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当不同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先公后私,自觉使个 人的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3、重视责任践履,激发社会责任感。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有课内的,也有第二课堂 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使教学与生活、学校与社会 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履行责任主要有 三种途径: 一是调查研究;
二是志愿者服务;
三是参加各种 公益活动。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和社区。

通过参加义工等慈善活动、各种下乡实践活动、访贫问苦、 义务劳动等形式,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 自愿服务社会,渐渐养成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认真组 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 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和锤炼大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培养与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

4、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教育 自律教育,即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 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当然,自律教育同样少不了教育者的 引导。

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即正确地认 识自我的位置,明确在各阶段的相应责任。通过自我认识能 力的培养,实现责任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二,大学生要培养自我激励的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分解目标的实现获得成功的喜 悦。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通过 责任目标的实现、能力的证明,达到自我激励,获得积极的 情感反映,推动自我教育的深化,强化责任感。

第三,大学生要培养自我体验的能力。良好的自我体验 能力,能够发现自己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 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促进责任感的 形成。

第四,大学生要培养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调控是人主 动、定向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以及行为的心理过程, 主要是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制约自己的言行。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加强自律精神,勇于自我批评,养成慎独的自我调控方法。[2](p176)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主动投身社会, 积极锻炼自己,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奉献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萍.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 报高教研究版,2005,(2). [2]宋 辉.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及培养[J].教育研究, 2009,(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