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的当属台湾地区,学者方炳林于 1975 年在《生态环境与教育》中提到“教育生态的研究是 从生态环境中选择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以了解其与教 育的作用与关系”。教育生态学将教育视为一种计划性较强、 目标性较为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它与外部环境之间存 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独 立而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究竟 哪些生态因素会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怎样的教育活动能适 应当地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当地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的 发展,是教育生态学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于高等教育、成 人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以及区域教育间的发展 平衡问题。教育生态学提倡应该重视环境与教育之间的关联 性。无论是出于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社会急速发展对 教育影响的日益凸显,关注教育生态,从大环境出发对教育 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都有利于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与突破, 同时也促使教育能够与当地社会协同发展。
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审度国内外华文教 育的发展与传播现状,或许会为其日后的改革与创新带来新 的思路。华文教育作为一种二语或者外语教育,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传播,大到所在 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环境,小到所在区域的教育结构、群 体成分和态度,都会对华文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 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存在 着自然、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从资源 供给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导致国内不同区域的华文教育工作 呈现出规模、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所以,如何在贯彻国家统 一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和需求,对 华文教育的发展与传播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规划,是现如今 华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区域的生 态特征出发解析影响因子、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华文教育模 式,又要使华文教育走出校园与社会生态相接轨,为当地社 会的发展提供支撑。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华文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华文教育应该以使学习者更好地 适应当地的生态特征、社会交际需求和区域发展为目标,以 培养中华民族通用的现代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为任务的二 语或者外语教育。因此,华文教育活动本身与其所在区域的 生态特征、交际需求和发展状况共同构成了一个彼此影响、 相互制约的华文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者、教 育结构和社会作为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和牵制,从而影响整个 华文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
(一)海外华文教育生态华文教育,最初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在海外的延伸,产生 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侨民时期。当时的一些国人移居海外, 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海外华人社团。基于其子女对中国语言文 化的学习需求,进而诞生了一批类似私塾形式的华文学校。
海外华文学校大多是靠当地侨民自身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的。历史上的华文教育遭受过很大程度上的压制和摧毁,但 受如今和平、民主、多元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华文教育 的态度日趋缓和和包容。
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教 学对象的身份和教育结构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海外华文教 育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局面。目前的海外华校或中文学校大致 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独立于所在国国民教育体制之外的补习 班性质的中文学校。比如印尼的一些补习学校,它们的教学 对象由传统的海外侨民变成了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华裔和非 华裔,教学内容也由最初的语文教育变成了华语和中华文化 教育。第二类是已被纳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制内的华文学校。
比如印尼的三语学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但不同的是前 者以印尼语为主要媒介语,而后者则以华语为主要科目的教 学媒介语。作为国民教育体制内的学校,教学对象也变得多 元化了。第三类是仍然坚持保留传统侨校性质的华校,如老 挝的寮都公学,其学制和内容与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类 似。但这类学校是极少的,而且也开始寻求变化了。第四类 是近年来一些新移民创办的周末制中文学校,如英国的格林威治中文学校。教学对象主要是一些华人和移民的孩子,以 广东话、普通话和英文数学为教学内容。
不同国家的生态特征导致了华文教育形式与性质的不 同。不同区域的群体成分、语言文化环境,不同个体的语言 文化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的发展需求和状况对华文教育各方 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宏观上重视生态环 境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深入分析各层生态环境 (国家、区域和个体)中具体的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规律,以便 针对性地规划和协调华文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华文教育生态 在海外华文教育受挫的时期,开始出现许多华侨华人回 国接受教育的现象。继而,一些补习学校在国内应运而生, 遍布全国各地。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 的提升和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华文教育开始回温, 主要表现在许多国家逐渐放宽了华文教育政策,而且越来越 多的华人华侨子女选择来中国接受教育。华文教育市场逐渐 由海外向国内蔓延。截止到2010 年,数据显示“北京市对 华侨华人学生开放的中小学有近90 所,北京市侨办与教委 合作在其中20 所学校设立了汉语推广基地。为了贯彻落实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教委提出的‘留学北京计划’,市侨 办将进一步扩大华文教育基地校规模,并设立相关标准为其 授牌,向海外侨界和主流社会推介,宣传北京的教育资源” [1]。“2011 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达29 万,2012 年增长至32.8 万,其中华裔留学生占很大一部分”[2]。
与海外华文教育不同,国内的华文教育是在目的语环境 中进行的。因此在统一政策和方针的引导下,除了学习者个 体的差异以外,不同区域的群体成分、生态环境以及不同学 校的培养模式是国内华文教育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素。现如今,来华接受教育的留学生学习目标和动机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王爱平曾对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做 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华裔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职业性目的、 实用性目的与对华人身份、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自然融合在一 起的”[3]。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形势下,我国汉语国际 推广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遍布全球。
即便是在这么便利的条件下,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华 学习汉语言文化,那么除了想了解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外, 他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尤其是华人华侨子弟,出于家族、个 人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日后可能需要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 他们的学习需求是实际的、明确的,他们除了要掌握汉语, 还要了解和接触现在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而不仅仅是中 华文明的历史。正如郑向荣提出留学生来华所做的区域选择 会受当地的科技发展水平、教育质量、语言及经济、政治、 文化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这类学习者的华文教育 应该尽量做到社会化、区域化[4]。
国内的华文教育研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可 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有一些关于提倡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地域文化的研究,如张艳萍[5]、陈洪英[6]等学者提 出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凸显地方文化特色;
程书秋[7]、陈 凤华[8]等学者则从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地方文化语境和缓解 文化紧张心理的角度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利用地方文 化语境的重要性。但这些研究是比较单薄的,还不够全面。
陈思、张向前[9]提出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彼此间由于特殊的 历史、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而有别于海外华文教育,我们应该 明确认识其差异,区别对待。他们关注的是两岸四地间华文 教育的不同。与倾斜式地专注于海外华文教育市场的研究局 面相比,这篇文章已经开始注意到国内华文教育的特点与差 异。但专门针对中国大陆地区华文教育生态的研究还未见成 果。
随着华文教育市场逐渐向国内延伸,再加上在目标语环 境中开展语言文化推广工作的自主性和可发挥空间比较大, 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大环境出发打造出适合区域生态特征和 发展需求的华文教育模式。
二、华文教育区域化的必要性 (一)华文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区域化分布在华 文教育生态系统中,从国家的语言政策,区域的群体成分、 语言文化环境和态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到学习个体的语言 文化背景和水平都会对华文教育的性质、形式、目标、内容 等方面产生影响。这些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作为华文教育生 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以区域为作用单位的。区域,原本是指按照一定特征划分的地理单位。
我们这里所指的区域是按照华文教育生态特征而划分 的地理单位。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比较不同国家的语言 政策时,区域指的是国家;
在比较不同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 和语言态度时,区域指的就是社区。总的来说,区域是一个 开放的概念,它不同于国别化、本土化的绝对差异,它的划 分既看到了彼此之间的差别,又兼顾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两 个城市可能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分为两个区域,同时也可 能因为拥有同样的语言政策而视为同一个区域。区域的划分 和行政区划、地理区划之间是既有交叉又有重叠的。一般情 况下,华文教育区域指的是拥有尽可能多的相同生态因子的 群体。因此,对于国内华文教育而言可能是一个省。对于海 外华文教育而言,可能是一个省、市,或者一个社区。
其实,无论是从概念的实用性还是从华文教育发展的现 状来讲,区域都是一个适中的单位。对华文教育产生影响的 生态因子是多层次的,而已有的“国别化”、“本土化”的 概念仅仅是依据某一个层面的特征对其进行的划分,这种概 念是片面的。现如今,华文教育推广的两个问题就与这种概 念的绝对化有关。一个是“水土不服”,一个是“资源分散”。
因为只看到了国别差异,地方差异,没有全方位地看待生态 特征。“本土化”一味地强调当地华文教育资源的针对性, 一种情况编一本教材既不实用也不经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因此从华文教育发展的现实和可操作性出发,不管哪个层面的生态特征作用于华文教育都是以区域为单位的。
以海外华文教育为例,区域既涵盖了国别这一上位单元的差 异,又兼顾了同一国家不同下位单元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域 化的概念突破了地理、行政因素的单方面限制,是迎合华文 教育生态因子的整体分布特征而产生的,填充了华文教育基 础单位的空缺。
(二)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华文教育在海内外遍地生花,由于教学对象和生态环境 的巨大差异,各国各地的华文教育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
然而,对于华文教育的评估尚无规范的标准。究竟怎样的华 文教育才是科学、优质的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告诉我 们华文教育发展的效果如何还得看是否能为学习者更好地 适应当地生态和发展提供服务。如上文所述,华裔学生学习 汉语言文化已经由单纯的情感因素转变为理性的选择和现 实的需求。华文教育的传播与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语言文化 教育与学习者、区域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华文教育评估 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行的参数。
除了华文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以外,华文教育模式的统 筹与管理也是不成系统的。现如今,华文教育的传播与发展 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不论是从华文教育结构的形式、管 理和运行,还是从华文教育资源的分布和使用来看,针对世 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华文教育都是相互独立 的。因为华文教育针对的对象是复杂的、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对华文教育的接受度不同,其学习的动机和需求也 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世界各地 的华文教学与推广彼此之间缺乏联络与沟通,宏观调配与管 理不易实现规范化。同时,也会导致华文教育资源的分散和 浪费。目前,这种彼此孤立、分布零散的华文教育发展格局 不利于世界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以区域化的视角和 策略来规划世界华文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按照生态特征相似 程度将区域进行组合配对,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分 析区域间差异的同时,也对彼此间的共同特征加以利用。将 通用的华文教育资源相互传播,互相采纳。从教学方面来讲, 可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师资培养,而且方便学习 者自主学习;
从科研方面来讲,可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 题;
从管理方面来讲,有利于宏观调控和规范化管理,实现 不同区域华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在国际 上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凸显。很多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 化不再只是为了知识的获取。对他们而言,学习华文更是一 个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机会。学习动机的转变,表明华文 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文化推广工作。在政府的积极参 与和合理引导下,华文教育完全可以为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 文化传播、对外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提供合 作平台。华文教育的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华侨子弟,出于家族、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日后的工作很可能与中国保 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华文教育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所在区 域的优势,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价值,合理定位其发展目标和 方向,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而且能够为区域社 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有关华文教育区域化的具体设想 (一)科学、全面的宏观统筹与法律保障 首先,华文教育区域化的推行一定是以全面的区域调研 和统筹规划为先导的。华文教育区域化从管理上来讲,是国 家将权力下放到区域,实现中央和区域两级共同管理的模式。
这就要求,国家既要保证各区域拥有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 求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使各区域的华文教育发展以某个统 一的标准或目标为导向,而不至于四分五裂、各奔东西。
其次,合理、全面的统筹规划是以充分的区域调研为基 础的。只有充分考虑到各区域的生态状况、发展需求,才能 结合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规划和引导。不仅使各 区域的华文教育与区域生态协调发展,而且使各区域的华文 教育发展模式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实现华文教育发展的多 元化。以侨乡和非侨乡的华文教育为例,为了满足华人华侨 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国家侨务办于2009 年颁发 了《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的规定》。然 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同的省份情况则不尽相同。比 如作为我国侨务资源大省的浙江省,省内的杭州、宁波、丽水、义乌等都是重点侨乡,有的属于原籍侨民回流。而义乌 则是由当地繁荣的采购业带动起来的新兴侨乡,大多是非义 乌籍的华人华侨来此创业,那么其子女上学就成了问题[10]。
浙江省的华文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市,如全省的华文教育 基地学校主要分布在杭州和温州。但不同于其他非侨乡的省 份,该省的华文教育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在中心城市,很 多小城市甚至到县都存在着华侨子弟上学的需求。而且,很 多都是短期的华文学习,他们汉语基础又较薄弱,如果是和 当地学生统一对待的话,不仅难度较大,也容易打击其学习 汉语的积极性。因此对于侨民比较集中分布的区域,其华文 教育要充分引起重视,对市场需求和运作状况做好调研。对 区域内华文教育的定位和资源配置做好规划,不能照搬文件, 忽视了个性化设计。
最后,要保证具体工作计划能够按部就班地顺利执行, 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府文件作为支撑。因为华文教育 区域化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实施涉及中央和区域的两级权益, 所以两级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双方在构想 和实施过程中都要关注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华文教育区域化 管理的灵活性。
(二)明确区域华文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在国家的统一导向下,不同区域的生态资源和发展需求 是不同的。学会结合各区域自身特点,构建适合自身需求与 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华文教育模式,是华文教育区域化的重要课题。因此,华文教育区域化落实到区域层面后,首 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了解该区域的生态发展状况及其对华 文教育的影响。大到华文教育的学科定位、教育模式的确立、 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评估,小到区域化教材 的编写、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师资的培养, 都要以华文教育和区域生态的双向发展为目标。这样既促进 了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带动了当地的 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只有明确了华文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 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华文教育的区域化改革。随着社 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普及,大环境对当地华文教育的需求 会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趋势。华文教育作为一项本 身带有跨域性质的事业,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 思考它能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
(三)建立一套华文教育区域化发展体系 本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将华文教育与其所处 的生态环境视为一个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独立而完整的教 育生态系统。在这个华文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究竟当地的哪 些生态因素会对华文教育产生影响,怎样的华文教育模式能 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两者之间是以一个怎样的机制在相 互抉择、相互促进。通过上文对国内外华文教育生态状况的 分析,我们了解到华文教育生态特征的区域化分布特点。华 文教育系统中生态因子的作用是以区域为单位的。因此,华文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华文教育区域化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按 照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华文教育发展体系,一方面保 证了对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华文教育紧跟 区域发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构建这样一个良性的协调 机制,对于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与生态环境的互动都有 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华文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工作,它更能够为国际交流和 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因此在对华文教育相关工作进行 规划和调研的过程中,不能将视野局限于校园里、课堂上的 华文教学,而是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加长远的角度为华文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实用的统筹和评估。从目前华 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随着华文教育市场的逐渐扩大 和形式的多元化,除了统一的汉语水平测试能够对学生语言 能力的提高给予量化以外,对华文教育工作本身及其和社会 生态发展的互动方面并没有一套合理、规范的评判标准。区 域化的发展模式也为华文教育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大环 境入手,对华文教育进行由外向内、由内至外的双向设计和 反思。不仅符合华文教育发展的实际规律,而且有助于细化 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填补了华文教育评价体系的空 缺。
———— 注: [1]中国新闻网.海外华裔学生纷纷“留华”欧美生源呈渐长趋势[EB/OL].http://www.china- news.com/hwjy/2010/12- 22/2739162.shtml. [2]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华裔二代逆向留学升温 [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30/c1053- 23082232.html. [3]王爱平.印尼华裔青少年语言与认同的个案分析:华 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J].华侨华人历 史研究,2004(4). [4]郑向荣.论我国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优势——兼 论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5(2). [5]张艳萍.云南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特色[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2005(3). [6]陈洪英,任群英,朱小晶.因地制宜、突显地域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江西地域特色探讨[J].九江学院学 报,2010(2). [7]程书秋.地方文化语境的综合利用与对外汉语教学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8]陈凤华.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南通为例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9]陈思,张向前.两岸四地华文教育合作初探[J].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