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活化;
游戏化;
操作体验 一、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玩转数学 依据《指南》说明部分中的“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 基础,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所指出的幼儿学习特点和方式, 教师应加以研读并理解,转变以往一味传授与直接灌输的教 学方式,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坚持“以幼为 本”,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为幼儿创设富有生活气 息和游戏意味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同样要立足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 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积极地为 幼儿创设一个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 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幼儿在快乐地玩耍中潜 移默化地获得数概念。
(一)在生活情境中玩数学 《指南》“数学认知”部分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 有用和有趣”、“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数学问题”、 “利用生活和游戏”有30多处都透露着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即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对于幼儿而言,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生活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譬如,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和时钟,这些都是幼儿生活 中常见的数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应脱离生 活情境,而应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数学经验,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奥秘,并试图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明天春游,大班的每个孩子可 以领到10元钱到佳洁超市购物,购买出游所需食品,但是要 求所花费的总金额不超过10元。评析: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社会上的重要价值, 从而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坚定的信心是数学 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购物过程中,不同个性和思 维特点的幼儿表现出了不同的购物方式和特点,真实地反映 出了各自的思维特点和购物习惯。有的孩子不管物品的价格, 尽情地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
有的孩子会先看物品价格再进 行合理的选购;
有的孩子犹豫不决,不懂得取舍,不知道该 购买哪些物品;
有的孩子却特别果断,按照活动要求,快速 地购齐了所需物品。另外,在购物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积极 地与伙伴、教师以及营业员互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 有的幼儿习惯一个人思考,不太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总之, 幼儿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在真实的购物情景中体验着、探索 着、学习着,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并尝试着运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寓教于生活的 活动方式无疑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更真切地走进数 学,享受数学。
(二)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我们倡导“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而游戏 是幼儿喜欢且有效的一种活动方式。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 目标和内容,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适宜的游戏情境, 将数学理念与知识点巧妙地融汇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幼 儿通过游戏,在快乐中感知数学、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 验。将游戏作为认知的载体,将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 性与思维能力,激发幼儿起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大班数学 活动学习“7的分解组成”,教师将孩子带到操场玩“喂鱼” 游戏:每个幼儿7个软球,一个画有鱼儿的筐。幼儿每次投1 个软球,7个软球投完后,数数有几个投到筐子里,几个没 有投到筐子里,然后让幼儿进行记录,记录完再进行游戏。
多次反复后,教师让孩子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自己投掷的结果, 罗列出不同的投准与没有投准的个数,从而归纳出7的组成 分解的多种方法。幼儿通过“喂鱼”投球游戏,轻松快乐地 感知和理解了原本极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数的组成与分 解”。
二、在操作体验中感知、探究数学 在《指南》“数学认知”部分,在目标的表述和教育建 议的阐述中,反复要求教师要“引导”“鼓励”“支持”幼儿,让幼儿在“关注”“感知”“发现”“体验”“体会” “探究”“尝试”中学习数学,通过解读其中的思想与精神, 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与幼儿主体性发挥之间 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必须得经历一个真切的感 知、发现、探索等过程,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教 师仅仅是充当了提供者、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不能代替幼儿去体验、去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更是如此,因 为幼儿学习数学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记忆,他们对于比较抽象 数学的学习“必须依赖于能够给这一种抽象的实体之间的关 系提供中介的具体事物”,即在对具体可感的事物操作中学 习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发挥操作性探索策略?我认为为幼儿 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十分关键。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才是适宜 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以下案例来进行分析探讨。案例:在大 班的数学区,老师制作投放了以下一些数学操作材料,帮助 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1)用纸盒做的“小动物的家”, 家的门牌上贴有相应的数字,各种小动物卡片身上写有加减 算式,幼儿算出答案后把小动物送回贴有相应数字的家里;
(2)在废旧的纸质圆筒上包五条纸圈(可活动的)做成“转 筒”,按照加减运算式的格式写上相应的数字和符号,幼儿 转动纸圈,进行加减运算;
(3)“好玩的夹子”,花的卡片 上写有加减算式,幼儿算出答案后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在 投放材料之初,有些幼儿会去数学区玩,但是,教师发现孩 子没玩多久便离开数学区,到其他区域去了。按理说数学区的操作材料很丰富,是老师“精心选择和制作”的,为什么 孩子们不喜欢呢?经过反思教师发现所投放的“转筒、小动 物的家、好玩的夹子”等材料,虽然都是实物性操作材料, 但是材料本身的指向性是确定并且是唯一的,即孩子一旦学 会了操作,就再也难以激发起内心的操作欲望。这是一种高 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是封闭式的练习性操作,虽然这 些操作材料是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的,但孩 子们在活动中不主动、不快乐,也就自然不喜欢玩了。因此, 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活动材料时,不能只关注操作性,还 应关注探究性,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 低结构的材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让幼儿 在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中,去接触、感知、探究和发现,在 自主地与材料互动中,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及时 地调整了数学区的操作材料,设计了游戏“赢糖果”。游戏 材料有:红,黄,蓝,绿色四个颜色的正方形大糖果盘一个;
红,蓝,黄、绿色糖果若干;
6――10的数字卡一套;
骰子 一个;
每人一个筐;
记录纸和笔。具体玩法是:游戏时先在 糖果盘子中间放上一张数字卡片,然后幼儿轮流扔骰子,根 据扔出的数字选择相应数量的糖果,颜色可以自选,谁放满 中间数字表示的糖果数量,谁就可以将糖果放进自己的小筐, 最后比比谁的糖果多。如:凯凯、乐乐两个小朋友一起玩“赢 糖果”游戏。第一轮:凯凯先把数字“7”放在糖果盘中间, 扔出骰子“4”,他拿了3个红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红色地方,1个黄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黄色地方;
轮到乐乐扔 骰子,她扔出了“1”,拿了1个黄色的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 黄色地方。第二轮:又轮到凯凯了,他扔出骰子“5”,他 先拿了5个绿色的糖果,想了想又放下,拿起5个黄色的糖果 放在糖果盘子的黄色地方,并记录2+5=7,开心的把7个黄色 的糖果放到自己小筐里;
随后乐乐扔骰子,她扔出了“2”, 拿了2个绿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绿色的地方。第三轮:凯 凯扔出骰子“4”,也是拿了4个绿色糖果放在糖果盘子的绿 色的地方;
乐乐又扔出骰子“3”,他拿了2个蓝色糖果放在 糖果盘子蓝色的地方,又拿了“1”个绿色的糖果放在糖果 盘子的绿色地方,高兴地说我也有7个糖果了,他边说:
“6+1=7。”边拿起7个绿色的糖果放在自己的小筐里。“赢 糖果”游戏,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糖果盘子中间 的数字,也可以三个人或者四个人玩。好玩的游戏激发起了 孩子们的操作热情,数学区成了幼儿喜欢去的地方。第二次 所投放的材料摆脱了高结构、训练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开 放性和创造性。避免了幼儿为操作而操作,幼儿的每一次操 作都是不确定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 性和竞争性,能较为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致和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竞技中不断挑战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结束语 我们应铭记,幼儿应该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快乐地学数 学,应该在富有生活化、趣味化的情景中,通过操作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材料,快乐地、有效地、创造性地感知 数学、理解数学并运用数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