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究竟是什么?《断想》一语概括之——“大量阅读、 思考而内化、外烁,语文之功毕矣”。语文就是重视心智体 验的学科。我想,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仅是“教给 方法”,还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因此我们倡导思 辨性阅读,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思辨性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压抑脑的极其细微的连 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 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阅读理应是个“无 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强调“思辨性”,就是让学 生在“无疑处有疑”,通过“揣摩”,培育、训练“对于语 言文字的敏感,及语言文字背后的“对人生世相的敏感”, 只有经过这种由外而内,层层深入的阅读思考,才会有接下 来由内而外的表达。这样,困扰很多学生的写作问题便再也 不是问题,如今,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越来 越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和思辨性阅读是一以贯之, 密不可分的。这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如今必须 重视思辨性阅读的理由。如何思辨?余党绪老师在谈到思辨性阅读实践时提出 要“理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要“注重阅读过程”。
理性,既是针对文本的选择,又有对阅读态度的要求,在当 下“孔子热”“读经热”的形势下,除了读古代经典之外, 也要适当读现代经典,古今中外多元发展,要培养学生细读 文本的能力与习惯,对流行的讲解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 不会将作品神圣化、意识形态化。而说到“批判性”,我想 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学可以传达给学生一种理念,即以我为主 的阅读,要有批判的眼光和独立的思考。我们讲《论语》, 学生学《论语》,《论语》字数不多,文字也并不艰深,可 是学生读来兴致不高,偏爱听老师引述他人对《论语》思想 的理解和评价。可是不同的人对孔子,对《论语》自会有不 同的看法,比如胡适认定孔子是“五百年应运而生”的“圣 者”,周作人只将他看做“哲人”,鲁迅更甚,直说孔子乃 “摩登圣人”,说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这是当时的知 识分子对孔子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思辨,也是希望他们不 要迷信大家的观点,既不“俯视”,也不“仰视”。比如李 零,在“尊孔”和“反孔”的对立之下,有了独特的理解, 发现了“丧家狗”孔子,他如此阐释孔子:“他是死在自己 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 上,我看见了知识分子的宿命。”这里,孔子不再是圣人, 抑或是“坏人”,只是平凡人,是个在现实世界里不断寻找 精神家园的人,找不到也要找。这一点,其实我们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章中能深刻感觉到,这样的孔子,有血有肉, 生动鲜活。基于对孔子有了这样一层新的理解,我们对于《论 语》中体现的种种思想,也可以有更理性的认识,孔子说的 大多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只不过很多被意识形态化了。再比 如,大家都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然而梁实秋却这样 评价鲁迅:“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 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鲁迅最严重的短处,即 在于是”。我们会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国民劣根性 的嘲讽,对卑劣者恃强凌弱的指责而频频点头,也能感觉到 这种批判、嘲讽、指责的无奈和无方,这是在思辨阅读中才 能收获的。阅读的态度与方法固然重要,而阅读的过程也是 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尤其是“读” 与“写”密不可分,在丰富的阅读中积极思考,用思辨的眼 光来看待不同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这样 学生的文章绝不会是流于表面的,哗众取宠的,这样的学生, 绝不会缺乏语文素养,驾驭不了文字的。
“浅阅读”时代,思辨性阅读是主流,是必须,高中教 师倡导思辨性阅读,高中学生注重思辨性阅读,我们这一代 才不致面对文化的沙漠。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我的阅读教学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 [2]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3]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