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 > [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特征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弱势群体有哪些特征

[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特征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弱势群体有哪些特征

来源:教师述职 时间:2019-10-07 07:55:19 点击:

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特征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特征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一、问题提出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 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 者。2002 年3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五次 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弱势群体”,[1] 从而使得这一概念非常流行。高校中也存在这样的群体:他 们经济条件差,会因消费水平低而感到自卑,又为避免尴尬 和节约开支,主动回避一些社交活动。相比于那些经济充裕、 自如参与社交的同学,这类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被称 为大学生弱势群体。[2]传统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因经 济方面的弱势,从而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然而,目 前国内高校已基本形成“奖、助、勤、贷、补、减、免”等 多种形式并存的学生奖助政策体系,并考虑学生就读地区的 消费情况,已能够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再辅以助学贷款、勤 工助学等解困措施,可以说在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有力帮扶 下,从经济角度看高校不存在经济困难群体。

自2002 年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弱势群体的问题投入越 来越多的关注,虽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均强调对弱势 群体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共同特征 进行了客观分析,尝试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帮扶措施,但 仍存在不足:1.过于侧重经济层面的帮扶。事实上,经济层 面的帮扶只能解决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无法在学习、生活、社会竞争、机会获得等方面有效改善其弱势地位。2.教育措 施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把握弱势学生的思想和心 理特点,使得教育措施仅停留在表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在对弱势学生进行帮扶的具体工作中,教育者及社会 为了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更愿意关注那些成绩优异而在经 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同时在面对因心理或思想认识问题而 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时,会因不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 询技能,使教育沟通过程缺乏有效性,产生“做了大量工作, 但收效甚微”的不平衡心理,因而对这部分弱势群体丧失耐 心和爱心。

因此,与传统弱势群体相比,本研究的目标群体定位于 那些因能力素养不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及应对方式消极等 而在社会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同时由于现有教育载体设计 不完善,导致教育资源未能覆盖到的学生群体。在教育实际 工作中,非传统弱势群体的存在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首先, 弱势学生自身的发展受限,并对周围同学的成长成才造成负 面影响;
其次,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以及学校的可 持续发展;
最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因此, 本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改善 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的弱势状态,探讨具有操作性强、切 实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措施。

二、群体特征及教育管理工作分析(一)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特征分析 1.能力素养不足 能力素养不足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人际沟通、团队配 合等方面的能力欠缺。根据一项针对某高校大一新生适应情 况的调查显示,23.3%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13.5%的 大学生因个人爱好和习惯而与集体生活有冲突;
18%的大学 生不愿参加社团、文体活动或科技竞赛。[4]由于能力素 养不足,在试图改变时往往会遭遇失败,使得他们的自尊心 受到伤害、自信心减弱,更加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完善自我的 积极行为。同时,为了维护个体的自尊、维持认知平衡而采 取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卫措施,如以“淡泊名利”自居、拒绝 参与活动甚至沉迷于网络以逃避现实压力。

2.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由于非传统弱势群体具有更多的压力源,经常处于精神 紧张状态,具有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体验,影响其心理健 康水平。以心理普查为例,我国高校每年有10 ~ 18%的学 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其中强迫症状、情绪性格问题 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排在前三位。[5]存在心理问题的非传 统弱势群体学生会将更多精力用于应对心理困扰,妨碍了个 体的成长发展,同时会表现出情绪失控、过度敏感、自我封 闭、攻击性强等情绪行为特征,进一步妨碍其与同龄人的互 动和教育资源的获得。

3.应对方式消极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一直以“鹤立鸡群”的状态生 活在同龄人群体中,而进入大学后却成为“平庸之辈”,这 种落差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不能接受现实的自己, 渴望回到曾经的“辉煌”。但现实的差距让他们无从下手, 又难以降低对自己的理想化要求,因而故步自封,表现出思 想消极、情绪低沉、行为懈怠、人际关系冷漠等状态,并采 取逃避压力、抗拒评比以及远离优秀群体等消极应对方式, 来缓解内心的不平衡。如果任其自行发展,就可能陷入自暴 自弃的恶性循环,转变成问题学生。

(二)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载体设计忽略非传统弱势群体学生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教育载 体都可以作为提升非传统弱势学生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但 这些载体的设计往往采取比赛的形式,以吸引优秀群体参与、 获得高级别奖项为目标。即便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社团, 也形成这样的“行政化”传统:一年级学生作为成员自由参 加社团活动,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则以领导或组织者身份参与, 那些在二年级未能获得领导职务的学生往往不能参与社团 活动的组织。此外,在活动内容上,即便是面向全校学生的 社团工作,也往往仅针对一年级学生而开展。因此,非传统 弱势群体学生在二年级以后如果不能成为某些活动的主角, 就没有机会参与课外活动。这在客观上形成教育载体设计对 非传统弱势群体忽略的既定事实。2.教育管理过程存在过度保护倾向 4.教育管理工作环节缺乏对危险行为的防范预案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完善教育载体设计,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化 首先,将学生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握非传统弱势群体的 需求,在具体教育载体设计中,注重科学化、规范化、民主 化和精细化,不以比赛、选优作为唯一途径,而注重全员参 与,提高对弱势群体的覆盖和吸引,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化。

此外,重视社团对非传统弱势群体身心提升的积极作用。学 校要有意识地建立一定数量的致力于成员相互尊重、信任、 以个人提升为目的的成长型社团,鼓励其在大学期间继续保 留社团成员身份,使弱势学生有机会与不同年级、学院和专 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集体。一方面,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 有效缓解弱势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在 社团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能够使弱势学生获得更多的鼓 励和支持,为个人成长提供动力。

其次,提升弱势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建立服务于 弱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作为弱势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的有效形式和有力保障,由了解学生情况的辅导员、副 书记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荐参与。同时,学校和学 院要加强与基地间的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 地对弱势学生的实践教育作用。

(二)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在对非传统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引导时,要树立 五种教育理念:1.理解:努力站在弱势学生的角度,理解他 们心理与行为;
2.尊重: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 尊重弱势学生的独立人格;
3.关心:深入弱势学生的思想实 际和生活实际,切实贴近他们;
4.鼓励:注重开发弱势学生 的价值和潜能,并给与鼓励和支持;
5.服务:考虑弱势学生 的成长需求,以此为工作导向。

(三)突出主体意识,实现大学生非传统弱势群体的自 我转化 切实解决非传统弱势群体问题,不能仅从外在原因中寻 求解决办法,更要重视弱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转化。

要突出主体意识,体现教育过程的双向性;
不能仅看到学生 的社会制约性,只将其视为教育对象,还要考虑其独立性和 自主性。注重调研,在了解弱势学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的基础上,考虑实施“应该干什么”等相应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朱溶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 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 报告》,2002.3. [2]陈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社会化障碍分析及对策 [J].教育评论,2013(03). [3]田萍.包容性增长与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基于 教育公平的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