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非烟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武公业身为武将, 虎背熊腰,性情骠悍。与心思细腻的步非烟完全是两种人,根本无从沟通。故而, 步非烟经常郁郁。有一日,她在院中赏花,神情萧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 剑时腾跃而起的赵象瞥见,赵象年方二十,长相俊秀,正在家里攻读科举课业 ——他的朗朗读书声,也曾掠过步非烟的心波,使她伫足墙下,凝神细听。惊鸿 一瞥后,赵象再不能忘记步非烟,他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恳求转达渴慕之情。
守门人让自己的妻子去试探步非烟口风。赵步两人经仆人之手,对诗数首,定了 情分。终于,机会来了,武公业在公府值宿,赵象逾墙而过,自此之后,武公业 不在家过夜,赵象便与步非烟欢会。就这么过了两年,事情再也瞒不住了,风声 传到了武公业的耳中,他拷打守门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强压怒火,佯称值宿, 伏于墙下,于二更时分抓住了赵象一片衣角,赵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业冲 回房内,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步非烟怒吼,步非烟见事情败露,淡淡说了句,生既 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扬起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烟。最后,以暴疾而亡的名 义葬了她。整整两年,作为一个男人,满足于这样的偷情之中,无所作为,甚至 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私奔是要付出代价的 。
简短的感人的爱情小故事篇二:生死与共---------董小宛和冒襄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 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为明崇祯朝大臣,官至佥都御 史。冒襄自幼聪明,生性敏慧,仪貌出众,举止蕴藉,吐纳风流,他早负才名, 精于音律,长于书法,诗文俱佳,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的赏识。文苑 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明季他又 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主盟文坛,名列“明末四公子”之目。卓绝的修养,得天独 厚的际遇,使其享有盛誉。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过人的才艺,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刊行诗集,十六岁中秀才。他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但科举道路都不顺利。
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结果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后来“督抚以 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 就”,冒氏负才使气,轻财高义,刚毅沉稳,疾恶如仇,眼界甚高,终身没有涉 足官场。
冒襄温文尔雅,崇尚名节,才气横溢,风流倜傥,与侯方域、陈贞慧、 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 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冒襄雄才大略、英豪 气概领一时之秀,官僚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领 导复社、几社,主持东南文柄,“励经济,修名节,不以功名势利为念”。一心想 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南京时经常高朋满座,诗酒唱和,高谈阔论,以天下为 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也是明末文化的一大特征。
崇祯三年(1630年)他首赴南京乡试,因病阻场,结识了复社名流张溥、 杨廷枢,由此加入复社,并参与领导事宜。后在秦淮大会东林遗孤,参加起草《留 都防乱公揭》,抨击阮大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
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 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冒襄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 庇,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 给隐居的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
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 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 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他曾自述:“鬻宅移居,陋巷独处, 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 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他 曾在如皋抚养抗清志士遗孤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明末四公子”陈贞慧的儿子陈其 年、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方中德,安徽戴本孝兄弟,魏大中的孙子魏允楠等, 陈其年在如皋冒府生活长达八年之久。他们的生活、交游费用全出自冒氏。冒襄 在秦淮为复社子弟讲学,场面可观,堪称盛会。冒襄还曾在灾年施粥赠药,接济 灾民达九个多月。这既说明冒襄讲义气,重友情,忧国忧民,也说明他拥有丰厚 的财富。由于冒氏本人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创造财富的本领,父亲去世以后,开支不减,家境日渐衰落,以致他晚年靠卖字为生。入清后他不愿仕进,终日诗酒 自娱,不应鸿博之荐,晚年结庐隐居,是其政治信念的体现。所以他的风节文章 在海内深孚重望。他的逝世被世人誉为“东南故老遗民之流风余韵于是乎歇绝矣”。
才子佳人结良缘,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翩翩公子, 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 妾者无数”。可见冒襄魅力无穷。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大才子冒襄 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 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 美人”大感好奇。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 落青楼。她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董氏名与字均同于李白,是因仰慕唐代大 诗人李白而起的。她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 卞玉京、李香君八人,被时人誉为“金陵八绝”“秦淮八艳”。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 中,其母陈氏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为门下清客。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 班清客文人学诗、习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样书画莫不知晓,诗 词文赋样样精通。15岁时做的《彩蝶图》,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 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还自幼爱读屈原的《离骚》,杜少陵、李义山的 诗以及花蕊夫人,王珪宫的词;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小宛 不但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工画,擅长昆曲,而且善于食经茶道,董小宛真 正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美女。
风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结识这样的佳人,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后, 更想舒解心中的郁闷,于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董小宛,可惜她外出了,几次都 没有见着。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 苏州半塘相晤。当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冒公子 只好隔帘相望,称赞小宛可谓是“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冒襄自我介绍后,董小 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之后董小 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 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 样,她心中企慕不已。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 的追求。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后来众人才 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陈圆圆被国丈 田弘强买而去,送进了宫中。他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于 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 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 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见她病体虚弱,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 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 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爽。”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 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
这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 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匆忙告别。小宛无奈之下 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这一送,就一连送 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到了金山的时候 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这样几次三番,相送相 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情感愈来愈浓。《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偕董小宛同游 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 动一时。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 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夫 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
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 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 女性。她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可谓是冒襄的 贤内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 糖”和“董肉”是小宛发明出来。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襄自称在 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
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 得不辗转逃难。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 保住了性命。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他后来回忆道:“此百 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 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这种劳累 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在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 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
简短的感人的爱情小故事篇三:崔莺莺——始乱终弃 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名句的是才子元稹。我 要说的是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 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 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 断绝关系。
莺莺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 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 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这是一种悲凉的清醒,她愿赌服输,另嫁他人, 终身不再见张生,她看着自己的爱情成了废墟,掩埋了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 还很无耻地追忆着,因为这个女子没有纠缠他,很安静地走开了。有一些类似于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态度。
一开始就不想要结果,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 与一个男子演绎现代版西厢记。
看过简短的感人的爱情小故事的还看了:
1.12篇感人短篇爱情故事 2.特别感人的爱情小故事 3.爱情感人小故事简短 4.爱情的感人小故事简短 5.短篇爱情小故事 6.感人的爱情小故事50字 7.简短感人爱情小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