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浅析法治中国建设与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

浅析法治中国建设与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27 07:55:06 点击:

浅析法治中国建设与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

浅析法治中国建设与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 司法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作之业,建立良好的司法权运行体 制机制是其应有之义。本文针对现行司法制度与法治中国要求的差距,分析了我 国司法制度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关注和讨论了顶层设计与突破口、司法独立的 目的与手段和法律的稳定性与司法改革等问题,以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者简介:
张百兴(1981-),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 河北钢铁集团销售总公司营销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对外投资与产权管理、 企业营销管理、法学。

建设法治中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伟大构想,公正、高效、权威 的司法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期盼,正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中国司法制 度改革的方向,唯有如此方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 公平正义”。

一、现行司法制度与法治中国要求的差距 (一)司法体制不完善 司法权地方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地方政府掌控着地方司法机关的人、财、 物,司法机关常常受制于地方政府,在立案、审理和执行中经常受到来自行政权 力的干扰和侵犯,在跨地区经济案件、重大刑事案件等表现尤甚。司法权力地方 化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背离了司法 为民的理念。

即使在司法机关内部也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单一法官为列,在行使审判权 的同时可能受到来自审委会、院分管领导、政法委、纪检部门的干涉,无法根据 法律和事实作出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和决定,司法机关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与建 立真正的司法责任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漫长的成本、制度成本来调整与消化。

(二)司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权力如果不受到制约,就容易被滥用。我国现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机 制既有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又有其自身的监 督,应该说是比较系统全面的。但监督机制难免存在漏洞以及缺乏监督机构的具 体落实,使得有的监督程序未能充分实施,司法监督机制的优点未能得到很好体现,例如在有些地方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实行审判监督,将着眼点放在 了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保护上,而不是法制的统一和法律的有效实施上。

(三)司法队伍素质不高 司法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具体表现为司法人员法律专业水平偏低,司法 腐败问题严重。司法人员法律专业水平偏低的原因是与法学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的, 司法是一项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尊严与财产,在一段时间以来, 大量未受到系统法学教育的人员进入司法队伍,使得这部分在职人员素质明显偏 低。

在司法实践中,案件多、人手少已经成为常态,司法人员受到再教育与培 训的机会较少,边干边学固然可以增加工作经验,但对信念的养成、理论的提升 作用较小,造成自身“免疫力”低下。同时实行司法考试以后,受到系统法学教育 的人员加入到司法队伍,新进入司法队伍的人员一般是从学校门到机关门,面对 社会生活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职业素养。

二、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 总体上来看,造成我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法律规则 中国的司法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具 体来说,现行司法制度基础既有宪法这一根本大法,又有三大诉讼法等基本法, 还有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各个法律涉及司法体制内容基于司法 体制内在要求而彼此关联,各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使得在一些领域中如果某一个法 律内容发生变化,其他法律也将相应发生变化。

因此现行法律的规则所形成的约束体系导致要么系统修改法律,要么只能 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进行局部性的调整。实际上目前提出的一些改革设想已超出了 现行法律的规制范围,要实现这些设想和方案就必须修改法律规则,否则就会超 越法律。由此可见,以现行法律为基础,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层次推进就很难实 现。

(二)司法权的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国司法公信力不高、司法权威缺失,司法审判质量不高,效率低 下,根本上说的是司法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从司法权本身和运行上看:司法审 判权运行机制的突出问题,一是司法审判权独立性不高。这表现在:从外部看, 各种非正常干预过多,“媒体审判”问题突出。媒体监督司法审判原本是必要的, 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发非理性舆论,影响司法审判权的正常行使。

从司法系统内部看,行政化问题严重。二是司法审判权的功能定位失衡。

司法权功能的核心在于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恢复性司法则属次要功能,在行使 时应当突出主要功能。从三大诉讼制度层面看:司法审判权运行机制存在的突出 问题,一是在民事诉讼领域,由于民事司法功能失衡、主次不分,导致调、判关 系错位。内部行政化管理体制常常导致合议制和而不议、流于形式。二是在刑事 诉讼领域,以审判为重心的刑事司法理念没有树立起来,地位和功能设计比较弱 化,侦查权相比较于检察权和审判权过于强势。三是在行政诉讼领域,反复诉讼、 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相互交织案件的处理程序未得到完全解决。

(三)司法人员的观念意识和形态 司法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已逐渐上升为社会主流 意识形态,而且其权威性、优越性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在此基础上, 司法人员尤其是立法者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就要担负起社会各阶层、各主体 共同的社会理想。以此形成的意识形态氛围中,固守以往所形成司法制度理念将 会影响到改革的实际进程。另一方面,我国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国 家的法律,在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

这不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法制建设上领先于我国,更主要的是司法制度 作为一种社会统治实践,有其普适性的规则和原则。不可否认,随着东西方制度 文明的相互欣赏,中国对西方司法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但需说明的是,制 度的借鉴与中国法治建设相结合时,应保持相当程度的警惕和戒备。

三、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突破口 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任何改革都是利益格局的深度再调整, 深层次的改革还有可能引发意识形态之争等不可预估的风险与挑战。司法是实现 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国家治理的水平,没有司法体制的改革,一切改革就没有了评判的标准。司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 协同推进。当司法改革全面推开的时候,全面依靠“顶层设计”也不是万能的,必 须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推动一个又一个的改革。

司法改革必须坚持问题主义,关键在于认清和找到各种问题的逻辑始点和真正动 因,最主要的、最迫切、最广泛的问题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坚决推进,并择机启 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在动态中把握司法改革的策略、力度和速度。

(二)司法独立的目的与手段 司法独立是中国司法改革的直接目的,在理论界是最有可能达成共识 的,这种共识直接来源于对西方司法制度的成功实践的认知。中国的司法改革面 临是以行政为主导的、极其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司法权外部地方化与内部管理 的行政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不是问题的全部,即使是司法独立的问题本 身,内部管理的行政化与司法的外部地方化也存在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

(三)法律的稳定性与司法改革 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的内在需求,而司法改革又势必要突破现行法律 的框架。司法改革必须尊重司法的内在规律,以法治的手段破解司法当中存在的 问题,而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或以改革名义造成法律权威的丧失,必须在维护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下,社会成员进行广泛讨论、质疑和论证后,最终达成共识, 通过立法机关形成法律,以保障司法制度改革的合宪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作者:张百兴 来源:法制博览 2015年8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