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说文解字》中认为“榜,所以辅弓弩。” 即一种矫正弓弩的工具,也就是所谓的“榜者,所以矫不正 也”。“样,栩实”,即指样式、范式。“榜”与“样”的 结合,可理解为一种矫枉过正的范式或样式。榜样一词最早 出自宋代张磁《俯镜亭》诗: “唤作大圆镜,波纹从此生。
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即为“样子”或“模样”。现 代意义的“榜样”多指“楷模”或“典范”。榜样教育是德 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一种融审美、情 感、道德理论于一体,从学习主体的需求、感受、体验出发, 将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形式衍化为由学习者内心仰慕而产 生情感共鸣,并主动效仿和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的教、学、做 相统一的活动,榜样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古今 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蒙学教材是进行榜样教育的有效载体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 育。为了系统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上至周秦两汉,下迄民国 初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 后世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历代学者的不断增删纂辑下,蒙学教材内容不断丰富,数 目逐步增多,逐渐形成了门目繁多、版本芜杂的局面。有研 究者称,我国所著的蒙学教材近两千种,堪称世界之最。其 中,有的蒙学读本荟萃了前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 宝贵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传世经典。如,1990 年 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 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可与《三字经》 比肩的另一本重要的蒙学教材是《千字文》,《千字文》脉 络清晰、婉转有致、辞藻华丽,在文采上独领风骚,堪称蒙 训长诗。《千字文》自南朝周兴嗣创作问世以后,在我国沿 用了千年之久,成为中外教育史上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 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开化与 发展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编 撰蒙学课本的时候不仅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其读起来朗朗 上口,便于记忆,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历史人物的事迹融入文 中,在文中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方法。据统计,《千字文》 共 1000 字,其中典故用了 62 个。《三字经》也是如此。
生动感人的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但增强了文本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且能让儿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效仿 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从而敦德励学,涵养人格。朱熹在《小 学》中引用杨忆的话论述道: “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 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 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 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知道理,久久成熟, 德性若自然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蒙学教学 中特别重视运用历史人物的事迹、伦理道德教化进行榜样示 范教育。
二、蒙养教育中榜样类型及特点 1. 重教的榜样 相传尧舜在位的时候,就曾任命契作为司徒,担任起育 人的重任,所以有“敬敷五教”这个典故。由此可见,重视 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备受重视。在尚学重教的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 身作则、严慈相济、环境影响等教育方法。《三字经》中云: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 这里所说的就是脍炙人口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小 孟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孟子的母亲曾两次举家搬迁, 最终把家安置在了学堂旁边,从而有利于孟子学习礼节和知 识。而“子不学,段机杼”则是讲述孟母将织布机上的梭子 拆断,从而让孟子明白持之以恒、专心学习的道理的故事。
孟母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环境因素对儿童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简单而重要的教育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告诉我 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对其加以正确 的引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孟母教子的故事被传诵两千 多年,作为中华贤母的突出形象,孟母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 模范母亲,我国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 并建有孟母祠供后人瞻仰追思。近年来,更有一些儒家学者 和相关组织强烈呼吁将孟母的生日定为“中华母亲节”,不 只是为了教育年轻一代感念母爱,更是让母亲学习、感悟贤 母品质,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大家都知道,儒家重视父亲在 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成为妇孺皆 知的道理。因此,《三字经》在褒扬了孟母教子的懿行之后, 接着说: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 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因家居燕山一带,后人称其 为窦燕山。据说,窦燕山年轻的时候为富不仁、欺压乡里、 多行不义,到了而立之年还未得子。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 自己的父亲告诫他要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于是他将梦中之 言谨记在心,从此乐善好施、行善积德。后来生了五个儿子, 并在他的教育下都成名成材。窦燕山将 5 个儿了培养成材 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 侍郎曾赠诗一首说: “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 老,丹桂五枝芳。”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从这个 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人格力 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只有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才 能自然而然地将子女引入正途。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被 历代人们津津乐道。窦燕山也成为深受中国父母崇敬的楷模, 尤其是为人父者学习的榜样。
2. 孝悌的榜样 “孝”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就产生,它是指回报父母的爱,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是一本论述孝道的专 著,它对“孝”的重要性讲得更为透彻。它说: “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句话强调培育爱敬之情要从孝“亲”开始。正是从这个意 义上,“孝”历来受到普遍重视。“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从辞源上来说,悌,从心,从 弟;
本义作“善兄弟”解。具体说来,就是弟对兄当恭顺, 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三字经》也列 举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故事,如: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的历史故事。
3. 德治的榜样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尧舜禹作为贤明君主的代表,一 直受到后人的崇敬。《三字经》也将其列入其中,“唐有虞, 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 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 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尧具有高尚 的仁德,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这样赞誉尧: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天,望之如云。”意思是说尧的仁德如天 那样高大,他的智慧像神明那样英睿,人们靠近他就像靠近 太阳一样温暖,远远瞻望他如同灿烂的彩云一般绚丽。尧在 位时,允公克让、明察四方、温和宽容、善治政事,使四方 安定,万邦和睦相处。尧舜无私禅让,这种传贤不传子的公 天下思想,博得后人崇高的赞誉。“夏有禹,商有汤。周文 王,称三王。”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 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他们因为贤能而被尊称“三 王”。无论是夏朝的禹、商朝的汤还是周朝的文王与武王, 他们都是道德崇高的圣人和建功立业的君王,其高尚的德行 和伟大的功绩赢得了后人的瞩目。
4. 勤学的榜样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古人刻苦勤学的故事俯仰皆是,如 《三字经》中描述汉代路温舒的 “披蒲编”,公孙弘的“削 竹简”。西汉时期的孙敬的“头悬梁”,战国时期苏秦的“锥 刺骨”等历史故事为后人提供了克服困难,埋头苦读的榜样。
还有为了鼓励后进者学习的信心,《三字经》还列举了苏老 泉二十七岁奋发读书和梁灏八十二岁考中状元的故事,以此 鼓励学子只要奋起直追,学而不倦,还是能举得很大成就的。
同样,在《千字文》中也列举了勤学的楷模―――“耽读玩 市,寓目囊箱”汉代学者王充。意思是说,王充在街市上迷 恋于读书,入得眼中的都是书袋和书箱。
5. 立志的榜样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古人特别重视志向的树立。
孔子曾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墨子曾说 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前者说明了树立 志向的重要性,后者说明了坚强的意志对发展智慧的重要性。
两千多年来古圣先贤关于立志的格言警句不知激励了多少 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地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 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还有《三字经》中列举的“莹 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 神通,作正字。”等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从小树立鸿浩大志, 脱颖而出的历史榜样,让这些早慧者成为儿童自己用心读书, 奋发向上的榜样。
三、古代榜样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1. 注重选取生活中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 体现,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 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 教育作用。学前期是一个人品德开始形成的时期,错过这个 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将难以形成。由于学前儿童模范性强, 生动形象的典型易于感染,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而 榜样学习有利于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 的榜样儿童都容易模仿,对于儿童来说,榜样的地位越高, 越具权威性,就越容易被模仿;
榜样与观察者越相似,被模 仿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儿童的榜样模仿还存在着这样的一般规律,即先开始模仿周围亲近的人,随后模仿距离较远的 人;
先模仿父母、教师,后模仿社会上的人;
先模仿现实存 在的人,后模仿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所以, 教师在为儿童选择榜样时首先要为儿童提供日常生活中经 常接触到的父母、老师、亲友和周围优秀的人,这些榜样让 儿童可敬、可信、可亲,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吕本中在《童 蒙训》中提到的道德榜样几乎都是他的家族成员和家族成员 的老师、朋友等,如他的曾祖正献公、祖父荥阳公、父亲东 莱公和程颐、程颢、张载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 国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人物事迹有些是生活中的琐事,如孔融 让梨、亲尝汤药等,但是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 涵。而今天我们所选取的榜样大多是同一类型、同一脸谱, 其先进事迹也大致雷同,缺乏真实感、吸引力和公信度,甚 至离儿童生活较远的榜样,这就容易降低了榜样教育的实效 性。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选取生活 中身边的人和可操作的具体事件,从而实现榜样的示范效应。
2. 重视在实践中实现榜样教育的价值 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生 活、学习、社会实践中反复行为训练、反复强化而逐渐养成、 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儿童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 何活动,好的行为就很难得以稳固,习惯也不能够形成。孔 子就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通常认为这里的“习” 是“温习”的意思,其实,这里的“习”是“践行”、“实践”的意思。众所周知,在《中庸》中,“笃行”是为学的 最后阶段。儒家主张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 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 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朱熹认为只有在日常 生活中践行,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反观我们今天 的榜样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形式,要么重物轻人,要么重宣轻 教,要么重形式轻内容,要么重说教轻践行。因此,学前儿 童的道德教育也要遵循实践性。儿童只有在与成人交往、与 小朋友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或在盥洗、进餐、娱乐等 等实践活动中,接受教导,相互影响学习,积累个人成功与 失败体验,受感化,受训练,受奖励等。我们必须改变说教 式的教育,改变成人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改变孤立的教育活 动。将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教育融于多种实践活动中,增 强多种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活 动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组织学前 儿童亲自参与某项活动,感知、体验或学习某种社会实践技 能的社会教育活动。
3. 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要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 适合儿童的教育形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有 相当一部分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小儿语》 等就采取了歌谣式编写方式。用歌谣的形式编写教材读起来 朗朗上口,也便于儿童记忆和背诵。如今,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我们在宣传榜样 人物的时候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诵读、故事会、看电 影、表演等多种教育形式,将趣味性、生动性和教育性相结 合,使儿童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中,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 望,提高道德品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从而才能提高榜 样教育的实效性。
蒙学是我国最早的儿童读物,蒙学的理论性与故事性都 比较强,对儿童的启蒙与发展不无裨益。蒙学读本、教材是 学前教育的重要素材,蒙学读本、教材中的很多典型人物为 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形成良好 的品德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蒙学榜样教育对现代学 前教育仍然有着启示意义。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发 扬古代蒙学教育的精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促进学前教 育的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