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本科毕业目标【体育教学本科人才培训目标的研究】

本科毕业目标【体育教学本科人才培训目标的研究】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07 07:58:10 点击:

体育教学本科人才培训目标的研究

体育教学本科人才培训目标的研究 1导致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摇摆的原因 1.1“体育人才”与“体育教育人才”研究的对比错 位 纵观国内外对比研究的文章,其多引用它国体育院校 “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 行对比.如徐瑞勋的博士论文《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 视与创新研究》以及张玉宝《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 位的比较研究》等均引用相似图表进行对比(表1).此后, 各家纷纷引述,仓促立说,宣扬我国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向它 国“通才型”、“综合型”、“复合型”(以下称“通综复” 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大踏步迈进. 1.2对各国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开展数目缺乏科学统计 及权衡分析 在体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过程中对各国体育院系体育 专业开展的数目缺乏详细调查,导致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评价及权衡失准.一方面,某些大学只开设体育教育专业 作为体育学科的唯一专业,那么该专业目标的制定就有泛化 倾向的可能性,或者说在执行专业目标时有意识拓宽人才培 养目标内容.另一方面,在某些大学体育专业细化(多个体 育专业)的前提下,专业目标的泛化就很难实现[2].正 如王家宏教授在其《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一 书中指出:“美国高等体育院系开设的体育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只有体育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师.”[1]1 58说明专业培养目标是单一的,非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 学科专业的增多必然导致专业培养目标范围的收窄,此处不 作细论.在缺乏对全球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数目科学统计的情 况下,我们难以根据具有不同专业设置背景的院系进行体育 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量化研究. 2本科体育教育“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行性 所谓“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现在极其流行的通 才型、综合型、复合型三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称[4].为 便于研究,把三种人才培养目标名称统合,以提取精华得出 共同特点―――“本科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既强调能力的多样 性和整体性,更突出思维的创新性”―――实有哗众取宠之 嫌.教育部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已经把我国本科体育划分为七个专业,即体育教育、运动训 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 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但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 7号)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 为: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 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方案》中的这种包含教学、训练、 管理、科研、社会指导于一身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培 养目标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均有重复之处,本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 标严重泛化,表明多样性能力习得的在政策上的不可行性. 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厚基础、重创新”是无可厚非 的,然而“宽口径”的目标似乎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逻辑关 系上论断,任何单一专业内的“宽口径”均不可能成立. 2.1横跨无界 各高校实施创新性思维的具体办法是不但增大本学科 专业交集范围,而且加深跨学科专业结合的程度.《方案》 中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从事体育教育、运动 训练、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方面的技能体现了这种 趋势.学科专业间交融及其碰撞创新无可厚非,但培养目标 横向跨度明显“无界”,导致培养目标设定的舍本逐末、张 冠李戴. 2.2纵深穿底 《方案》中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明 显已经超越其纵向深度界定的范围.“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应该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范围,现纳入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 可见本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已经“穿底”.从多 年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情况来看,的确有部分学生可以认真 进行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论文撰写,但更多不尽如人意的 情况同时存在.由于本科体育教育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毕业论文的撰写刚好安排在找工作期间,他们无暇顾及论文 事宜,偶有独立完成也陷于文章跑题、结构混乱、词不达意,最后干脆大篇幅抄袭他人文章甚至请人写作.本科体育生仅 有的科研机会如此流于形式,乍看是为众多原因的巧合,但 仔细斟酌乃属培养目标过深导致的恶果. 3“通综复”型人才目标导致体育教育本科学生“水土 不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课时分配呈现 “三少一多”的现象.这种课程安排目的是要扩大学生学习 范围和领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完成“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重创新”的“通综复”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但 是,由于“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的“宽”导致课 程之间关联性程度降低、专业主线弱化,使得大部分学生学 习失去重心,加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 对“通综复能力”的习得缺乏先天优势. 3.1学生心理状态决定其学习内容的“表浅操作性” 从心理学角度的人本主义层面考虑,本科阶段的体育教 育专业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求知与占有,对经典事物与理 论的淡薄,较强的体能储备以及兴奋性高水平状态的持续, 使他们不能安于独坐.加之,大学生活环境隐晦地提供一个 让自由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的如斯状态,决定了 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其喜好、潮流、肢体操作等表浅 层面,而非人文思想经典境界的无限追求[5].有学者调 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院校的本科体教专业学生课余时间多 数从事兼职、学生会工作、上网游戏、聊天、看电影,而看书复习时间极少[6].另外,10周相仿的实习时间只能 锻炼学生本专业实践能力和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本不足 以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的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学科交叉应用以 及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 3.2学生生理状态决定增大通识课程比例的不可行性 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肩负技术课、体能课甚至重大 比赛等大负荷训练之后,其疲劳感、紧张感、抑郁、愤怒和 慌张感显著高于不运动的人群[7].因此,有利于大运动 负荷后生理疲劳恢复的趴桌子睡觉、玩手机等“开小差”充 斥着整个课堂.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可能接受像 非体育学科学生一样大幅度提高文化课比例的任务.面对体 育生的这般冷遇,“增大通识课程比例”的举措无不成为人 才培养目标优化过程中耐人寻味的讽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 学生和文化学科专业学生在体能消耗上的差异与文化选修 课程设置比例增大与否之间,专家们仿佛没有达成一致的结 论,也未通过严格论证.因为对体育生固有特征考虑的缺失, 导致了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普适跟从.如此一来, 以提高文化选修课比例来达到“通综复”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目的,在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已经失去“人本”理论支撑,《方 案》所提出的目标难免沦为制定者的一厢情愿.对体育教育 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如指掌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 为本,揠苗助长式地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学科体系构建、增加 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是不符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倘若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仍沿袭《方 案》一意孤行,体育教育专业则不得不面临着被罚“双黄牌” 的危机,届时即便未必如毛振明教授所说的那样专业“沉没” [8],但也可能如履薄冰,摇摇欲坠矣. 4体育教育本科专业90后毕业生面对的新形势 4..1就业市场新需求―――教学技能需全面广泛 从城镇学校对体育教师吸纳能力的明显减弱和贫困地 区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 “高原现象”.若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以就业市场的需求 为准则,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通过对201 0、2011、2012全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 统计,社会体育机构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比例有明显增长.社 会体育机构包括各地方体育场馆、健身中心、文化中心、体 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培训中心、体育休闲旅游景点等.这种 持续增长趋势表明,社会体育机构的教学培训部门是体育教 育专业毕业生今后的主要就业去所.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培 养目标重中之重是必须要培养学生广泛全面的教学技能,以 适应各种体育教学机构的教学需要. 4.2新标准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要求―― ―专业理论学习需精深透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 康课程标准(2011版)》新理念的要求,教育部对高校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本科生必须改变以往受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 思维模式,并对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学 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三基”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 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并且要游刃有余地把握不同水平阶段 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操 作过程及其程度评价.另外,教师的角色也有重大改变.中 小学体育教师由原来体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体育课程 的组织者、创新者、引导者、研究者、开发者.可见,学生 必须对本专业理论掌握更加深刻透彻、应用更加自如流畅, 从而满足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要求. 5解题之刃―――人才培养目标“单专化”修正以及“教 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 5.1人才培养目标横向“单专化”修正体育教育本科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突出 “单一化”和“专业化”才能使专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才能使专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从全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开 设的情况来看,除了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七个专业以外,各高 校按照中国社会市场需求及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尝试增设 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器材研制、模特等专业[9]. 如此看来,体育学科专业数量的横向裂变促使每个专业的纵 深发展成为必然.面对现代化社会以及世界人才激烈竞争趋 向,各体育院系应更理性地把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于如何培养 专业性更强的体育教育人才,以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避免专业“沉没”. 5.2“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认为,当今教师教育不是“一 次性教育”的结晶品,职前培养、在职教育是其两个重要组 成部分,本科阶段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属于“教师教育一体 化”的职前培养部分,该部分培养任务成功与否是以毕业生 能否进入体育教育行业为标准.王家宏教授提出,要实现教 师教育一体化,必须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1] 然而,现时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 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 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由于在职培训体系自身未 能完善导致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较低而被看作是无足轻重 的例行形式,无形中加大了职前培养的压力并促使培养目标 的“社会责任包揽”取向的形成,为职前培养的“通综复” 畸形人才培养目标的酝酿提供培基.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清晰化,有利于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根据 社会的要求动态地刷新其社会职责,突出专业自身的学科和 社会价值. 6结语 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目标 界定模糊,与其他专业目标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人才培养目 标的长期模糊,将会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就业竞争力 减弱,学科专业出现“沉没”现象.现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综复”型与“单专”型人才目标进行 对比研究,以及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相关政策进行讨论,并根 据社会新形势,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单专化”修正以及“教 师教育一体化”的实现是为解题之刃,从而认定我国体育教 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专性与整体性,让人才目标水 落石出:培养人格健全、专业基础实、职业技能强,能胜任 中小学校及大众体育教学的教育类人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