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 > 离骚课本 《离骚》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离骚课本 《离骚》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来源:个人述职述廉 时间:2019-10-19 07:58:03 点击:

《离骚》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离骚》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地震 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 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 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当 前备受争议的重智轻德的教育背景下,人们所期望的德育是 道德观念在自我意识下愉悦地接受,道德情感在亲身体验中 产生,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和科学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叶圣陶先生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语文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中 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因道存,道以文显”的说法, “文”和“道”是不可分割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并非 是直接的,但它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文学 作品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受到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陶冶,从而无形 之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 基本任务。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离骚》一文隐含的德育主题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前人的思想文 化的结晶。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 还能激发爱国情感,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离 骚》作为中国古典诗文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德育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从人教新课标版的选文来看,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纳出这 些德育主题:
1、热爱祖国的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离骚》的主题,也是屈原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 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秋万世同日月争辉,感召着无数 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爱 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一要求,也是德 育的主旋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无痕德 育的重中之重。

2、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看待屈原爱国忠君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 位、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思想方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屈原生活的时代 距我们已有两千余年,他的作品必然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性。要科学和全面地分析研究《离骚》思想倾向。同是爱国, 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 是“国”的概念问题,处在列国分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 爱国,很难与我们当今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奴隶 制和封建制社会,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导致过去时代 的爱国与忠君难以分辨。三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之 时,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 究其深层次原因则可能是腐朽的名节观念。

3、树立目标,刻苦学习,提高修养 屈原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情况下,又坚持美政 的理想,“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刻苦自励,提 升自我,这对高中生树立目标和刻苦学习都有一定的激励作 用。

4、创新精神 从政治层面上说,屈原敢于变革,提倡美政,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从文学的层面上看,他继承《诗经》的 优良传统,结合楚地方言,开创了楚辞新诗体,对后世文学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 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 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 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 作开辟了新天地。

5、自尊自爱,诚实正直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屈原出淤泥而不染,不与小 人同流合污,怀瑾握瑜,为人正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 余情其信芳”,即使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操 守。其高尚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二、在《离骚》教学过程中渗透无痕德育要把握六个 环节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上,就应该明 确:通过学习和鉴赏《离骚》诗句,体悟诗歌中“香草美人” 的意象,总结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屈原为实现楚国一统诸侯的大业,对内变法图强,对 外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屈原遭 到群小诬陷和怀王疏远,最后被顷襄王流放江南,辗转流离 于沅、湘之间。《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品深刻揭露了 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 了他坚持“美政”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里通过对 当时社会背景和屈原生平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 屈原的欲望,同时也使屈原这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形象也在 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3、充分利用诵读法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 4、通过细节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设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加以剖析,如:诗歌开篇强调 自己的先天禀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 又是怎样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两句诗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理解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5、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辩证的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是本篇学习的重点之一。应引 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屈原的情况下,对其人物形象做具体的、 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屈原出身显赫、自尊自爱、品德高 尚、才能卓著、勤于修能、追求真理、忧国忧民、洁身自好、 怀才不遇、忠君爱国、嫉恶如仇。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 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斗争精神。然而就屈原一生的政治表现 和刚烈的性格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先求 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实现抱负的第一要义。屈原在 心理上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遭遇困顿时过于苛责环境, 而没有从自身找问题。他性情严厉、因此孤独无友。这些弱 点是导致他在政治上难以成功的内因。

6、通过开放性探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信念 一是对屈原投水自尽的探讨。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乐观,热爱生命。应明确:屈原有着强 烈的爱国之情。然而,就算他出身贵族,他的理想也只有在 君王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 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 屈原的自沉是黑暗的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从另一方面来 看,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理 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他的心理有其冲动和脆弱的一面。

战国时期,有许多政治家如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 后反而有更大的作为。屈原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 希望。屈原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随波逐流, 如果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但 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生命高于一切, 要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是正确看待屈原的爱国之情。应明确:屈原的爱国 思想究其根源,是一种“忠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 “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矛盾,战国群雄都是周王朝的诸 侯国。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策略,是要在保卫楚国的基础上, 实现楚国的霸业,这是争夺对诸侯国的领导权的内部斗争, 并非是抵御外敌侵略,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存君兴国,我们 不必过于拔高理解。但是,我们也不能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 人。国家动乱,民生艰辛,屈原心忧如焚,奔走呼号,尽管 爱国之情有古今之别,但爱民之心却无可非议。闫达尉,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