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 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和谐、 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 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 新教育观念,要从“主导”转变为“引导”,要从“教导者” 转变为“服务者”,和学生一起学习,鼓励学生真实地表现 自己,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的关键。在讲“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三角形 具有不变形的特性,这时有学生提出:“三角形除了优点之 外就没有缺点了吗?”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很善于思考,应立 即对他进行表扬。然后可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三角形缺点的 例子,经过分析探讨,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 解:“老师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而我把被除数变 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老师首先应 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这种能够独立思考的行为。这个 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于是,老师 又出一题:5.47488÷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 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这种 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 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表现欲,引 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 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打开智慧的一把 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它 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唤起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 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 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 氛围;
教师可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 放映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
教师可在教学语言 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营造 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 形式;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从而诱发学生 体内的潜力,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让每一位学生 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就说:
“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很高兴,“不论同 学们说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不能被5整除。
不信?试试看!”将老师回答的结果进行验证后,大家惊奇 不已,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学生急于想知道其所以 然,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能够寓教于 乐,逐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一位教师在给三年级小朋友讲四则混合运算前,先做 一个游戏:“任意想一个一位数,把它乘以5, 积扩大2倍, 得数加上14,从和中减去8,把得数的十位数划去,剩下的 数字乘以7,再除以2,得数是多少?”大家齐声回答:都得 21。老师再问几个学生:“你想的是几?”有的想的是2,有的想的是5,还有的想的是9。“想的数不同,但得数相同, 这是为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听了,个 个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则孕育而生。
三、鼓励学生去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 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小学生 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教 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 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识,同时加深他们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知识 和得到的结论,是他们心灵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培养创 新意识的基础。
在 “拼拼想想”的教学活动课中,老师先用9根小棒拼 了三个三角形 ,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 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 。
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
“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 法之后,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拼3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 根小棒?拼4个呢?”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动起手来。
就这样,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 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 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公共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 的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规律。
这样一来,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 中萌芽。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可先让学生 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都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 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 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 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 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 (3, 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 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 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 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 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 步的观察分析、思考,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把所 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 一。如有这样一个应用题:图书馆向某班发放一批图书,若 2本一人余22本,3本一人缺28本,问该班有多少个学生?这 批图书共有多少本?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放到班级 里试验一下,“如果是在我们班,2本一人余22本,那么3本一人缺几本?”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全班有50人,回答出缺50 减22等于28本。那么这个题目该怎么解?学生很快就理解 了:22加28等于全班学生数。于是,这批图书的总量也就迎 刃而解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
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之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 课后作业,内容是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编一道按比 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个作业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 学们最少的编了两道题,并且学生编的题的内容新颖独到。
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了其数学应用意 识和应用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关系到数 学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数学课堂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数学教学 中得以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 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培养出适 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