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轨迹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轨迹,可以看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发生系统性转型与创新,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 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 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 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 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 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 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 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 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 方案”的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 “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 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 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 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 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 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 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 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 注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 转型 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 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 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 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 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 转型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 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 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 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 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 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 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 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 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 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
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
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三 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
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
五 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 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 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 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 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 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 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 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 维等;
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 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 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 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 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 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 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
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 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 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 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 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 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 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 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 义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
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 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 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 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 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 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 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 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 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具有“同 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 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 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
异质 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 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 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 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 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 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 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 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 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 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 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 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 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 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 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 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
结合“三农”问题、“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 末进行社会调查;
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 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 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 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 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 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 “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 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 主体自觉 综合看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人员 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 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 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 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 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 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 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 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 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 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 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 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 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 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 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 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 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 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 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 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 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 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 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 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 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 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 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 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 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 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 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
二是指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 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 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 育人环境;
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 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 园文化育人实效;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 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 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 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 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 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 为 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 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
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 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 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 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 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
另一方面, 也要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 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 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 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 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 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
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 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 风;
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 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 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 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
通过学 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 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 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 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 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 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 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 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 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 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 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 治理性;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 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
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 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
通过“毛泽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 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
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 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3)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 强调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于多样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方式, 嵌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促进他们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内化为 自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内在素养的同时,应进一步促进 大学生主体行动的“外化”,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推动大学 生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参考文献 [1] 侯勇.“政治自觉”到“人本自觉”:90多年来中 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2(11):8-11. [2] 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61-64. [3]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13(1):189-194. [4] 李齐全.问题研究式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研究”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9):17-19. [5] 万美容,廖宇婧.对话: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 性的模式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20. [6] 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 [7] 胡艳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启发式教学探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44-46. [8] 康秀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55-58. [9]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300. [10] 贾凤姿.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62-6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