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是音乐教育 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互相渗透的产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音乐和 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 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与音乐教育学 相比,它研究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和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 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 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当中人类 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 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但是不能代替它的研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 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二、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等。实验法依 据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进 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备条件和设备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人员依据课 题对被测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精确结果。比如在实验室录演唱 人员演出的谱子和原谱对比,分析歌词里面最佳振动音在音色、音高、强弱的处 理。测量法即采用测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能 力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 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 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观察法根据观察主体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内在体 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时期。新课程改革 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坚持 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前提 就是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过 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音乐 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教师应该 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把握施教的方式,让教学活 动更好地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求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参与性的环节,用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学 习音乐的兴趣,刺激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的律动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这恰恰 与人内心情感活动有同构关系,从身心两方面同时着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 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比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通 过体态律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响形式当中的美,从而被音乐表达出来的 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陶冶情 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做了铺垫。
2、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与特殊学科,这取决于音乐艺术的纯 抽象性。这一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同时抽象性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 点,它是一门“声源于形,形发于声”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表现者将抽象的事物通 过手法转化为感受者所能体会的形象事物。不管对于表现者还是感受者来说,都 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著名 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 也。”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 的审美情趣。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感受到美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3、多媒体运用音乐是通过聆听使接受者感受它特有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 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 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 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 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它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使用多 媒体的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次数、时间、顺序。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 学内容衔接自然;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层次完整、生动形象的直观 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 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结合,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调动 学生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够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师情感投入 教师的引导性在课堂上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的 情感投入。比如课堂上,教师介绍完歌曲特点,让大家哼唱歌曲的时候,在音乐 的带动下,学生显得富有感情,节奏准确。首先学生感兴趣了是学好音乐的第一 步。一旦扼杀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怎么教他们都于事无补,这就说明教师的引 导性很重要。教师投入了感情,学生就容易被感染。
作者:乔钰杨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