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心理研究简介 就业心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08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弗兰克•帕森 斯教授提出,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由此开始。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由哈佛大学于1919 年创设,用以服务各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并帮忙解决相关就业心理问题。国外就 业心理理论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取向,通过个体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如特性— 因素论、人格类型论、需要论等。二是社会取向,它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就业 和就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学理论等。三是综合取向,它认为个人自身 因素与所处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交互作用才导致了职业选择和就业心理的发展, 如行为论[2]。我国对于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晚, 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系统研究。总体来说,目前 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更多是从宏观角度展开的,在深度和广度上 稍显不足。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进辅的《现代青年心理学》、陶国富与白苏 娣的《大学生择业心理》、傅进军的《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等,尤其 是陶国富与白苏娣的《大学生择业心理》一书,对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全 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国内学者对于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大致 可分为如下类型:其一,从宏观着手,对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整体 性论述,以高校扩招为背景,分析职业院校等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中产生的心理 问题,如方承志、王胜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高月的《大学生就 业心理探究》等。其二,取点于某个省市或区域,对各类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心 理调查分析,如河海大学张尚兵的《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其三,倾向于各类院校毕业生群体中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研究,如雷树彬的《农 村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重庆大学邓维发表的《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机社会 支持体系研究》等。其四,选取不同年级段或不同家庭收入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作 为研究样本,如赵春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年级调查与对策研究》、徐玉斌、 衡彦明的《不同家庭收入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对比分析》等。
二、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自我认知失调 由于个人出生与成长环境的不同,自我认知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 在对个人的气质、兴趣、能力等认识不全面,尤其是对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更是 缺乏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负和自卑两种。自负是一种 过于自信,高看了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的自大心理。具体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 高,把待遇福利是否优厚、交通是否通达、住房是否舒适等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自卑则是一种悲观消极心理,是 一种看低或看轻自己的心理,它的存在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会变相的 削弱个人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不会或者不敢把自己推销出去,不主动参与社会 或者企业的竞争,甚至不战自败。
(二)对就业环境认知不准确 对就业环境认知的不准确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对比较好就 业的计算机、金融、财经政法、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往往只注重现实利益、实 际效益和经济价值。如工作环境要求优雅别致、工作区域要求是经济比较发达的 一线城市或者经济开发区,根本不考虑真正适合自己且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地方。
其二是过于理想化。他们总觉得工作好找,即使好不容易有几份中意的工作,但 又因为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最终错失良好的就业及择业机会。
(三)情绪化严重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人因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 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许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为从事酒店 行业比其他行业低人一等或者会让人看不起,所以他们大多并不考虑自身情况, 而是出于攀比心理从事其他行业。等到临近毕业,不少学生又会受困于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4]。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日益激烈残酷 的竞争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许多或大或小的 心理问题,往往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而产生诸多情绪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四)人际交往障碍 现如今不少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输在个人 能力上,而是输在了心理上。有些人因为胆小害怕连面试都不敢去;
有些人虽然 鼓起勇气去面试了,但却不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甚至因紧张而语无伦次;
有些人 则是在工作中不懂得换位思考,不顾及他人感受而被解雇。这些都是人际交往障 碍的体现。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任职哪个工作岗位,最大的交际就是 与人打交道,所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为人处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善于 沟通,工作中就会如鱼得水;
否则,会因为人际交往障碍而产生焦虑、无助等负 面情绪,影响个人的职业前景。
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对策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个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或策略来提高自我的社 会适应能力,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自我的身体、情感、行为等 方面进行自我调适,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学校层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