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起到轻重的作用,下面本人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谈 以下体会:
一、班主任工作引导作用 1.心与心的交流 心与心的交流是指班主任通过用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爱来感化学生, 通过自已的模范行为进行暗示从而积极的引导学生。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 绪体验产生新的道德动机,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转变。
2.良好行为的养成 由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容易 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此情况下,班主任不应简单地责难,而应在尊重信任的 前提下进行启发引导。
良好行为的养成有两种方式:一是说服养成,由认知→情感→意志→ 行为;
二是强制型养成,由行为→意志→情感→认知。实践证明,良好行为的养 成必须二者结合菜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3.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学生心理障碍。
比如,有的心理障碍来自情绪方面,如反感、对立和抵触情绪等。当教师碰到这 种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去直接撞击学生的心扉,而是应该用迂迥的方 式或者用转移注意的方式、或者用说服引导的方式,总之用学生可以接受、愿意 接受的方式,排除心理障碍,然后再切入正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班主任教 育落实到学生的心理基地上,产生教育效果。
二、班级主体渗透作用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班集体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影响,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方法。
1.目标激励 依据集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班集体的近、中、远期的系列目标,来调动 集体为实现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激励全体成员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渗透至每个人,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同学的潜能形成上进的内部动力。
(1)根据即定目标,集思广益。创造各种条件,经过集体成员充分 的讨论,广泛了解集体成员的需要,以略高于集体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根 据学校社会期望,以书面总结的形式确定集体目标的文字。
(2)对制定出的目标文字要深入人心,并把个人、小组目标与集体 目标整合起来,为实现班级目标作出努力,并定出各阶段具体目标的落实考核表 格。
(3)制定出合理的奖励、激励办法,通过对个人、小组的奖励以激 励后进个人及小组,形成班集体正确的班级舆论,并由此产生持续良性发展的惯 性和内部榜样效应,从而发挥再次激励渗透的班集体目标意识。
2.活动陶冶 班集体活动与目标渗透不同,目标在于相互间的激励,而活动在于情 感上的一种“共鸣”,同时还包括对个体的气质、性格、兴趣以通讯意志品质等方 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要达到活动渗透,陶冶学生性还必须的目的, 必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所谓活动陶冶就是通过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陶 冶的方法。
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班会的形式,且每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主题, 选择不同的地点开展。成功的班会活动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主题鲜明, 具有时代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第二,内容充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
第三,形式创造新,具有多样性、灵活性;
第四,依靠班集体力量,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巩固深化,注意实效性、连续性。根据学生实际如开展:
模拟表演、集体过生日、怎样尊师、怎么帮父母过节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班会 活动的开展达到了陶冶教育的目的。
3.优势反应强化美国学者查莱克于六十年代就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如 果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 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是对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 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教育实践中,把这种现象运用于班级教育管理中, 就称谓优势反应强化法。这种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才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 个性化的发展,尤其对职校的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我主体的调节作用 自我主体调节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调节。通过积极主动的 自我主体调节,以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运用自我主体调节这一方法 的关键是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其自主调节的内部动机,激发其集体荣誉和责任感 受,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这种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得到巩固和强化。
自我主体的调节包括自主参法与和自主调控法。
1.自主参与法 自主参与法是指让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投入某一活 动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管理,学生能否自我参与是个关键因素。自主参与的过程,也就是用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过程。
2.自主调控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挫折,班主任应及时地引导他们寻求其他 的积极方式以自我调控心态,从而使其获得某种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方法即是 自我调控法,自主调控是一种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冷漠者热 情,消沉者奋起,失望者勇进,扫去心头上沉压的石块,沉重的乌云,看到前面 的阳光。有此遭到挫折、失败的青少年,正是在缺乏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情况下 而不断苦闷、消沉,甚至颓废,绝望。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应时时注意给 这些失败的青少年以力量,这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心理沟通 调节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因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阻碍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因此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来进行心理沟通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我们在这只讨论几种经常在实践中运用的方法,即角色认同法、角色改 变法和心理位移法。
1.角色认同法 角色认同,就是交往中,同学之间彼此能视为“等同”,即彼此认为, 他们有同等的地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同等的职责、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种 认同能使他们之间相互吸引,感情融洽,从而关系紧密。这种创造条件,使同学 们之间彼此角色认同,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称之角色认同法。
实践证明,同学之间所以引起角色冲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彼此 不能“认同”,如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或者说其中一方损害另一方的利 益,或者一方对另一方发号施令,或者一事当前只为自已打算等等。这都会引起 同学之间的不满或感情上的不相容,从而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
运用角色认同法的条件一是创造彼此交往的机会,二是使他们能在交 往中有共同的“归属”,三是使他们置于同一目标和利益之下,能适时地承受外部 共同的心理压力。这样能促使他们心理沟通,相互合作。
2.角色改变法 通过班级活动,改变那些在集体之外受冷落,受压抑,甚至受过惩罚 的学生的社会角色,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班级的舞台上,让他们发出光和热,赋 予他们新的权利、地位和职责。
从而使他们改变了原来的身份,重新“扮演”一个有尊严,受尊重,被 信任的角色。这不仅有利于转变他们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 们努力向上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向教师敞开自 已的心扉,也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找到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小路,这就 是角色改变法的基本含义。
3.心理位移法 心理位移即心理位置的互换,也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 想,这是一种以对方角色为自我的联想。心理位移法,是调节彼此心理位置,促 使他们体会对方的处境。这样有助于相互同情,相互理解,有助于彼此的心理沟通,从而使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互谅互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排除 人际障碍,解决班级成员交往中矛盾的重要方法。
上述这些心理学方法,是按不同标准,从不现角度概括出来的,在运 用过程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把它们很好的结合起 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 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使用这种或那种方法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十分普遍的程 度或者要以缩小到完全可以否定的状态。这要看执行者的才能和修养,要看最近 期间达到的目的,要看全部情势而定。
英国撒切尔夫人的一句名言: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教育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更需得法。实践证明,教育者只有从实 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把多种方法进行最优结合,才能收到最好效果。
作者:康康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