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守儿童;
解决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广泛进入国民视 线,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 计。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 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简称《意见》), 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措施和长效机制。现实 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我们擘肌分理,为保 护好、培育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最终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深层根源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生存权面临威胁表现在家庭监护和亲人照料缺位、人 身安全失护和健康隐忧等方面。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 况白皮书(2015年)》,目前我国有多达921万的农村留守 儿童一年都无法见到父母,他们由于脱离父母监护、享受不 到家庭温暖而成为“事实孤儿”;
同时,留守儿童在与父母 人为分离的状态下,如果隔代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又监护不力,特别是一旦出现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的情况,那 么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着实堪忧。近些年媒体对农村留守儿 童打架斗殴、意外伤亡、被拐骗、被性侵和被社会不法分子 利用等情况屡有报道;
再者,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在饮食、 营养、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等方面境况都比较差,加上还要 从事家务劳动以及管理农田、施肥和喷药等繁重的田间劳动, 甚至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 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健康状况也存在很大隐忧。2.发 展权被削弱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不完整和不稳定。
一是由于父母作为孩子天然老师的缺位,隔代家长精力不济 且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而良好 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未实现根本改变,特别是城乡在 户籍和教育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 城读书还是留乡读书的选择困难,其受教育过程又表现出不 稳定的窘境。3.受保护权被侵犯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受 歧视、不受家庭暴力、不受酷刑、不受虐待和不受忽视等权 利容易受到侵犯。现实中,有些成绩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容 易受到歧视,有些家长或隔代家长对不听话的留守孩子实施 体罚或禁食,有些留守儿童的合理要求被家人忽视等,这些 情况都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受保护权的脆弱性。
表层现象是心理问题最为突出 1.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多样,但是最突出的现象是心理障碍,其心理疾患甚于他们 的物质贫困。根据2015年6月《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留守 儿童消极情绪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有 46.0%感到烦躁、39.8%感到孤独、37.7%感到闷闷不乐,有 19.7%的留守儿童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可以说,发生在农 村留守儿童身上的诸多不合群、自杀、犯罪和人身伤害等事 件都有心理和情绪问题的阴影。2.对策建议(1)村(居) 委会基层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跟踪。乡镇、村(居)委 会基层应建立所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尤其要对心 理障碍严重的留守儿童进行及时跟踪和疏导。(2)中小学 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 课和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矫正;
学校 要利用互联网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驿站,让他们能够定期与 父母视频通话,沟通亲情;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有益活动让 留守儿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感受美好,在潜移默化中促 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3)营造浓厚的关爱留守儿 童的社会氛围。动员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村留守儿 童关爱队伍中来,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关爱氛围。共青团、 妇联要配合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
关工委要 组织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和老模范) 通过讲故事、讲历史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和感恩意识;
社会志愿者可以组织与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心灵沟通 活动,开展互动游戏,引导留守儿童打开心扉,正确面对困 难。新闻媒体要发挥传递正能量的作用,电视台、广播电台 和网络媒体要及时发掘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勇 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感恩孝顺父母和发奋努力学习的动 人事迹,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治本之策是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以来,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积极开展了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 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却不能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长期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路是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留得住城”或 者“回得了乡”,彻底根治父母与孩子时空分隔的窘迫境况。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地要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推 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深入挖掘农业各种功能, 拉伸产业链条,以规模化、集约化和纵深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路子吸引一批农民留在农村,使他们能和未成年子女一起生 活。2.落实人口城镇化要求,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的 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对于离开农村进 城务工人员,符合条件者应加快其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的进 程,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 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使其有条件亲自 监护照料子女;
对于随迁的未成年人,应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在当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能在当 地参加中考和高考。3.落实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 策措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当地要在县域经济发 展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挖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积极承 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财政、金 融的优惠政策或税费减免、手续简化等手段鼓励和扶持农民 工返乡创业;
当地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在创业就业政 策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等方面积极为农民工 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 学生。他们泛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留在户 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他人教 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直接 教育,对孩子在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 孩子在心理健康和品行等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点:
一、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 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孩子心理 健康成长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由于长期 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首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留守儿童 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 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其次是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有自 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对一切比其他儿童更敏感,对 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 负他,压抑难平。再次是任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总 觉得在心理欠孩子的,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总是想方设法满 足。再者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出于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 爷爷奶奶大多过分溺爱孩子,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 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过度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任性。
二、道德品行欠缺 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机 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 响是起主导作用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局限性, 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 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 下,教师理应担当起主要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应把“留守儿 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 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这样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 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 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对于一些留守学 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 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
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 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 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 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 “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 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 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
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
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
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 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系,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问题,仅凭家 庭或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首先要加大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 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 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 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努力整治好 学校周边环境,留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 习环境。其次是学校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 教育资源。如争取校外教育力量实施教育,比如聘请校外辅 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 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 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 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努力形成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 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 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相互配合。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 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创建一片美好的蓝天。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 城务工,而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留守儿 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包括身体、安全,还包括被我们 所忽视的心理问题。通过信息搜集,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 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一、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且人员不断增加,使得留守儿 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94年日本上官木子的《留守儿童应 引起关注》一文,指出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引起关注①。国内 专家吴霓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人口流动相伴而产 生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指出留守儿 童大多数内心孤僻,在留守儿童中具有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问 题占40%,如不安、焦虑、恐惧等。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 是为了自己脱贫致富,更是为了孩子以后能过上更好地生活。
而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反而有 太多的缺失,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关爱与交流。
二、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对“留守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小学生” 及与心理相关的“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抑郁”、 “孤独”等关键词在电子检索VIP、CNKICBM、及万方数据库 中截止2015年12月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对纳入所有已 发表的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问题的调查研究 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农村 留守儿童除了在生活、学习上所存在问题外,其心理问题也 较为为突出,在MHT量表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因子 的结果为:留守儿童在躯体症状、焦虑、自责的因子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EPQ量表中,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 因子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多为内向倾向型,情绪较为 多变。在SCL-90中,留守儿童的全部因子均比非留守儿童高, 其中,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 子较为突出。在孤独感调查工具中显示,双亲外出打工的留 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对于非留守儿童与单亲外出的儿童相 对较高,而单亲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明显性 较差。1、性格方面心理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先模仿对象, 也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父母进城打工,缺少了对孩子 应有的陪伴与关爱。他们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来 照看,而当孩子们遇到挫折与心理上的困难时,没有得到父 母及时的帮助,而且家庭环境的相对不稳定,使孩子没有得 到家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孤独也会逐渐增加,长此以往,在 内心中不断积累问题,致使留守孩子在性格上出现内向、孤 僻、抑郁等表象。由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他们认为父母是 因为家里穷,才迫不得已外出打工,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 这种错误的认知没有及时的得以矫正,致使自卑性格的逐渐 形成。由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在学 习新鲜事物时,有时会产生恐惧,需要父母的解释与疏导, 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指导,使他们把这种恐惧心理常常埋 藏于心里,以至于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变得更加恐惧。
由于在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过于粗暴,采用打骂的方式,这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恐惧与畏 惧。2、学习方面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孩子的学习成绩仍 然是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生的学习 成绩依然是学生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按照分数排名的顺序排 座次的现象对孩子的身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留 守儿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在农村,读书可 以说是孩子成功、成才的主要途径,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较为 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使孩子感到来自父母、学校方面的压 力,出现了较多学习上的心理问题。首先,自控能力较差, 爱玩儿是孩子成长的天性,孩子自制力除了其自身有意识去 培养外,还需要父母及老师的监督与督促。然而,由于缺少 父母的监督,代理监护人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致使 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上相对较差。其次,学习兴趣降低,留 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无 所谓的态度。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老人 也年老体弱,孩子花较多的时间去做家务,这在某种程度上 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联 系过程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心态 及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变得 越来越低。3、人际交往障碍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 照看的隔代抚养,但相对于老一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 教养方式与方法上,缺少技巧,采取的教养方式大多是娇惯。
再加上老年人本来身体就不好,有时需要有人来照顾,就更无心去与孩子进行耐心的交流,仅是在生活上去满足孩子。
况且,孩子与爷爷奶奶在所接触的生活层面有所不同,这就 使孩子更加认为与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不愿意主动的与 他们交流。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每天都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过 着幸福开心的生活时,内心也会产生羡慕、嫉妒、不平衡、 甚至自卑等情绪。4、不良行为习惯与行为偏差根据埃里克 森的八阶段理论可知,儿童在1.5岁至3岁时,是自主与害羞 冲突的阶段,这也是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一方面父母必须 控制儿童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使训练儿童要饭前便后洗手,讲文明,讲礼貌等。另一方 面,儿童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开始自己吃饭、排泄。所以, 培养一个好习惯不是简单的事情。而留守儿童在这个关键时 期,却缺少父母的控制与指导,许多好习惯没有形成,这对 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根据科尔伯格“三 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水平理论可知,儿童时期正处 于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通过服从权威,避免惩罚来认识到 什么是对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去做。而留守儿童大 多是由爷爷奶奶来照看,他们对孩子的管束较松,孩子的自 律能力又相对较弱,以至于存在着道德缺失。为了能找到归 属感,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群体在一起, 以至于做出不仅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5、情绪方 面问题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人都是具有情绪性的, 根据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主要是父母不在身边,这使的孩子由于感觉就会产生自 闭、自卑等一系列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会导致孩子沉默寡言 甚至自暴自弃②。”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突出的是情绪烦躁, 甚至与老师同学发生吵架。留守儿童在身体上与心理上处于 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青春期的困惑、交友 的迷茫、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 决时,容易产生情绪上的问题,这些情绪不稳定因素,使学 生因小事而产生的情绪波动,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 较大的负面影响。监护人应及早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进 行及时的疏导,留守儿童自身也应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 引导。
三、应对措施 1、国家政府与社会(1)在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生活状 况较差,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营养需要,每天还要帮助爷爷 奶奶干农活,有的甚至放弃了学业。所以国家应大力支持贫 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 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补助,定期为留守儿童家庭 补贴一定的生活费用。国家应该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 规建设与完善,减少留守儿童的性侵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使他们在安全问题上有所保障。(2)在随迁子女入学的问 题上,要制定“同等待遇”的政策,使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享 受同等求学待遇。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因“不同待遇”而产生 的自卑、内心不平衡等心理现象。(3)建立档案,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深入调查的 基础上,提出各种意见或建议,定期向留守儿童普及各种心 理知识。要加强对网吧及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管,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引起人们对 留守儿童的关注,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 体会到社会的温暖。2、学校方面(1)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 应对学生的家庭有状况所了解,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并根 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进行完善。建立“代理妈妈”“代 理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帮助。老师多与留 守儿童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他们解决学 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让父母 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表现。(2)发挥学校 心理咨询的功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对留守儿 童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不读提高他们的 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 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咨询。(3)创建良好的校园 文化环境。创建良好的校风,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各种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 不断参与中,体会到快乐与成长。(4)培养学生良好的价 值观。“有志者事竟成”拥有远大的志向是学生不懈努力的 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励志故事、学校举办名人讲座等,为学 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自己的远大 志向与目标,并不断鼓励他们落实行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到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成功成才的基 础。在思想品德上,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在普及德育知识 时,还应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3、家庭角度良好的家 庭环境,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相反则阻碍儿 童成长。父母应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期,留出更多的时间 来陪孩子,应认识到因挣钱而错过在孩子关键期对他的培养, 是以后用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的。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 家陪孩子,从而增加孩子对家的归属感。父母要经常与孩子 保持沟通交流,可以在周末或假期陪孩子去游玩,增加亲子 之间的情感。合理调节对孩子的期望值,既不要过高,使孩 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也不要过低,减少孩子学习的动力。
4、自身角度(1)儿童的自我调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当外界某因素干扰或影响主体, 偏离必经途径时,主体内部会马上产生一种流动平衡的反作 用,又把机体导还到正常的顺序里,如失败,就把机体导入 新的但与原来相似的途径。(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避免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 主义思想,加强集体主义观念,以集体利益为主,个人服从 集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培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四、结论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在身体、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心理健康 教育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且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国家应制定出 较为完善、有效的制度、政策,政府要积极去执行,学校应 做到有效落实,家长与教师也应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 康问题,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快 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蒙.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 [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20). [2]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 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王琳.我国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D].吉林 大学,2012.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现象分析 摘要:留守儿童父母长期缺位、家庭结构断层或缺失, 致使亲子游戏缺失。监护人对儿童游戏价值认同的匮乏,对 待儿童游戏以及与儿童游戏的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封闭性。
网络游戏渗透到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剥夺了儿童亲近自然和 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现象亟待解决, 需要重视调节父母行为,促进亲子亲合;
调节监护理念,呵 护童心世界;
调节环境变量,赋予灵性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
游戏;
家庭结构;
时空片段化;
城 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一些 人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从而造成了一种分离的家庭模式, 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特 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境遇,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明显 低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游戏方面,不仅存在游戏阙失的 现象,而且游戏的内容、种类、性质也表现出较大的偏差。
本文选取农村留守儿童游戏为视角,审视其现状,挖掘其原 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游戏的意义及价值 游戏不仅来源于生活,也给予儿童以生活,游戏是儿童 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恩菲德说:“游戏―――可应用 于儿童一切的活动。”〔1〕儿童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进 行游戏,乐此不疲,并且能从游戏中获得满足自身发展的内 动力,不断认识、发展自己的身心。
(一)游戏加深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 “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接受,是社会化过程 中至关重要的内容。”〔2〕作为自发的活动,儿童游戏同 样受社会规则的制约,且儿童在游戏中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与 主动性远远超过其他活动。比如,在“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中,由于儿童对真实的生活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与体验,游 戏会完全按照儿童的意愿展开。在准备工作中,儿童与同伴 共同参与设计“过家家”的场所,制定游戏规则,选择游戏 伙伴,分配游戏任务;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所担任角色的观察,可以认识到角色的社会特 点,并生动地模仿出各个角色的社会行为。比如,“妈妈” 和蔼可亲,在“家”洗衣做饭,“爸爸”严肃认真,在“家” 读书看报等。儿童游戏的开展带有很强的自发性、整体性和 规范性,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设计评价标准、监督自己与同 伴之间的游戏行为,有助于儿童进一步体验、感受、理解在 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儿童自觉地遵守游戏规 则以及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则。
(二)游戏促进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 儿童的耐力、毅力、自制力看似与游戏毫无关联,实际 上,游戏能很好地培养儿童的坚韧性、自制性、果断性和自 觉性。一方面,游戏需要儿童具备坚强的毅力和永不退缩的 顽强精神。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儿童意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途径和方法。以做风筝为例,儿童需要搜集制作风筝的准备 材料,将竹篾削好,在纸上或者布面上按照比例绑成十字架, 并将其固定,从而完成风筝的制作。在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 中,从材料的准备到制作的完成,每个环节都需要儿童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付出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耐力。另外, 在放风筝的游戏中同样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力,比如,要想风 筝飞得高、飞得远,儿童需要时刻注意观察风向,把握好放 线和收线的时机。同时,儿童在风筝游戏中取胜,必须具备 沉静、专注、胆识等个性品质。夸美纽斯说过:“因为游戏 的时候,人的精神专注于某种事物,而这种事物又经常磨练人的能力。”〔3〕无论是从游戏材料的准备、制作,还是 游戏的开展,都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息息相关,需要儿童保持 沉着冷静、持之以恒。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多方面意志 品质的完满塑造,有利于儿童细心、耐心、责任心和自觉性 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 高。
(三)游戏增进儿童同伴间的人际交往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实现了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 建构:既建构游戏参与者的关系结构,又建构群体交往关系 结构。第一,作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或是邻居伙伴或是 幼儿园同伴,在参与群体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以兴趣为 导向,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探索,在自 主交往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游戏团体。第二,儿童与同伴之 间的竞争、合作、互动与对话可以使他们的集体意识不断内 化,并逐渐消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萌发出交往意识 并产生出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团体关系的意向。第三,儿 童内在构建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外显为自己的个性特征 和社会行为,通过关心他人,认同他人,合理表达自己的情 绪,儿童可以初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避免自己被团体所 忽略。第四,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社 会认知能力,形成主体间稳定、平等、互惠的游戏群体关系。
作为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游戏对儿童同伴 间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其他社会关系所不能替代的。留守儿童处在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作为其主要活动,在开展的 过程中通过正确引导和实施,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放松心情, 满足其活泼好动的欲望,体验愉悦并缓解因父母情感错位带 来的消极影响;
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合理地表达情绪,发展社 会认知能力,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建立同伴 群体亲密感,维持友好的同伴关系,弥补因父母缺席而失去 的对爱与关怀的亲密体验;
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调动 其积极性,帮助他们体会成功,提升自信心,促进个体和谐 发展,从而避免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充斥儿童的业余生活并 对儿童的身心造成负面的影响;
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各种 生活技能,提高其预见力和应对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从而改善“教育真空”状态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游戏阙失的现象审视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游戏阙失现象。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 20.2%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看电视或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38.4%的留守儿童一日娱乐半小时〔4〕。可以看出,留守儿 童用于玩耍的时间大打折扣,通过游戏获得发展的需求受到 了限制,这极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随着科技的 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网络等走进千家万户,游戏机等电 子玩具充斥着大街小巷。由于家庭监管和市场管理不足,儿 童自身的理智和判断力处于发展初期以及对外界事物充满 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得现代电子设备成了孩子主要的陪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