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情志失调两个方面。
1.1,正气亏虚 正气是指人体的生命功能,而相对病邪而言则是指抗 病和康复能力。它是由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
正气亏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 夺则虚”。《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各种致病因素 才能入侵而发生疾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积聚由阴阳不和,脏 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金代张元素《活法机要》曰:「壮 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代张景 岳也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中亦谓:「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皆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 ……噎塞所由成也」以及「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陈藏器亦日: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以上论述,说明人体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 也是其它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基础条件。正气亏虚还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年龄越大,正气越亏,经络脏腑功能越弱,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明代张景岳《景 岳全书》中说:「少年少见此证(噎膈),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明代申 斗垣谓:「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明代赵献可《医贯》 中指出:「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肾藏精,内寓真阴真阳,主生长发 育。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功能;
肾阴为全 身阴液之本,对五脏起滋润和濡养作用。肾中精气不足,阴阳虚损,可由于禀赋 不足,或久病失养,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所致,以致机体原阴原阳受损易发肿 瘤。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气血,全身气血 虚弱,容易感受毒邪而激发肿瘤。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主治节。肺为华 盖,肺气虚弱容易遭受外邪侵袭,易感各种致癌因素而发生肿瘤。故无论什么原 因引起人体的正气不足,都不可能离开五脏,其中又与肾、脾、肺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1.2, 情志失调 人体的情志活动,在中医理论里分为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类,称为七情。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 是在肿瘤的病因中的地位。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素问玉机真脏 论》谓:「忧、恐、悲、喜、怒,令人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朱丹溪 《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并不足以致病。
如果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就会造成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脏腑 经络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导致肿瘤的产生。如《灵枢》说:“内伤 于忧怒……而积聚成矣。” 如关于噎膈病因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明代邵达《订补明医指掌》亦说:「(噎 膈)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通络 窄狭,不能宽畅,饮或可下,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景岳全书》亦认为“噎 膈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而成”。再如关于乳岩病因的记载:元代朱 震亨《格致余论》说:「……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 隐核……又名乳岩」。《丹溪心法》指出其病因为“忧恚郁闷,朝夕积累,脾气 消阻,肝气横逆”所致。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指出:「(乳岩)是阴 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外科正宗》记载:“忧郁伤肝,思 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医学正传》认 为:“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之中年妇女”。再如关于失荣病因的记载:明代陈实功 《外科正宗》载道:「失荣者,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 停结而成。」清代邹岳《外科真诠》曰:「(失荣)由忧思哀怒,气郁血逆,与 火凝结而成」,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茧唇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 成,或忧思太过,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说:
「舌疳者……由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最恶」, 清代包永泰《图位喉科杓指》指出:「(喉菌)此症属忧郁血热气滞,妇人多患 之……」,清代高思敬《外科问答》谓:「筋瘤……此证得自郁怒伤肝,忧虑伤 脾伤肺」,「翻花岩,与乳岩仿佛,由肝郁不舒,木火鸱张而得,甚不易治」。
以上古文献的叙述说明了噎膈、乳岩、失荣、茧唇、舌疳、喉菌、筋瘤、翻花岩 等各类癌肿的发病都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2、 外源病因外源病因包括外邪侵袭和饮食所伤。
2.1.外邪因素 在自然界里,风、寒、暑、湿、燥、火为六种气候现象, 亦称为「六气」。在正常情况下,这六种气候对人体无害,是人们赖以生长发育 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不注意调摄,或者因慢性疾病造成体内阴阳气血亏损,使 正常适应能力或者抵抗力下降;
或气候急剧变化的情况,六气就会变为六淫,成 为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可以单独侵袭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在 一起致病;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生转化,如风寒外邪郁久化热。外感致病与脏 腑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经·五变》则指出 “邪气留滞,积聚乃伤脾 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因此“六淫”作为外界的致 病因素,也代表了肿瘤的外感病因。
中医学对外邪病因致癌的认识是很早的。《内经》云:“寒气客于肠 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着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 得也,大如鸡卵。”《灵枢九针论》谓:「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刺节 真邪篇》曰:「虚邪入至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着,……邪气居其间 而不及,发为筋瘤……肠瘤……昔瘤」。隋代《诸病源候论》说:「恶核者,内 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积聚者,乃阴阳不 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上述古文献的论述说明了风邪、 寒邪、虚邪等外邪是发生癌瘤的外源病因,特别是风寒之邪。至于火热之为病, 古人也有阐述。火热有内外之分。外者,是直接感受外界温热之邪或者六淫所化, 内者或为五志过极,故有“气有余便是火”、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或 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郁结日久而生内热。如刘和间称“疮疡者, 火之属”。清代《医宗金鉴》指出唇癌(茧唇)的成因是「积火积聚而成」。故 肿瘤的发生与火热也密切相关。
2.2. 饮食因素: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人们还可以 通过饮食来弥补先天之不足。中医十分重视饮食失调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如《济 生方》说“过餐五味,鱼醒奶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 《医碥》:“好热饮者,多患膈症。”“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陈实功《外 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熄,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 初结似豆。”《养生方》:“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 病,动气增患。” 说明平素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也是产生肿瘤的基 础。3,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由水湿变化而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致使脏腑功能 失调,气机不畅,津液不布,则水湿停滞,凝聚为痰。或五志化火,邪热内盛, 灼津为痰。痰之为病《丹溪心法·痰》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百 病多由痰作祟”,说明肿瘤与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痰既有可见的有形之 痰,如咳吐痰涎;
呕恶痰涎;
见于体表或者深藏于体内的肿块。而更多的是无形 之痰。尤其是起病缓慢,皮色不变,无声无息之中而日渐增大者,更多责之于痰。
湿为阴邪,重浊腻滞。湿邪既可以外感,亦可以内生。湿邪内停,阻碍阳气,影 响气机流畅,湿聚又可化生痰浊。在恶性肿瘤病变过程中,湿邪为患虽不如痰浊 淤滞那样普遍,但湿邪极易化毒。因而湿邪既是肿瘤的病理产物,也是肿瘤的病 因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几乎都有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肿块、 疼痛、舌质暗紫或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等。如《素问·举痛论》云:“血气嵇留不 得行,故宿昔而积成矣”;
《古今医统大全》说“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 此必有死血” ;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由此 可见,瘀血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病因。综上所述:
痰湿是人体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瘀血乃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作为 病理因素又可作用于机体而成致病病因。无论血瘀或痰湿阻滞,均可导致气之升 降出入异常,而气之升降出入异常又可导致血瘀或痰湿阻滞。所以经云:“百病 皆生于气”,故气之升降出入异常是恶性肿瘤病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和病 因。
4, 其它病因 虫毒结石,放射污染等等。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对肿瘤的病因论述大多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它病因四大类。但临床发现以上理论并不能解释肿 瘤的病因病机,更不能解释同一种病因导致的肿瘤与内科常见病在病性、病机、 疾病发展和预后等方面的根本不同。因此肿瘤发病应该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安 徽省立医院的李平教授等认为诸邪致人体元气化生异常,内生瘤毒。病因上瘤毒 是始动因子,是本质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虫毒结石,放射污染, 痰湿瘀滞等等都是瘤毒的促发因子,都是表象。瘤毒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数,其 致病有如下特点。(1)起病隐缓 恶性肿瘤常在出现临床症状时被确诊,而此时大多已 是中晚期,其体内的癌性肿块绝非短期内所形成。从现代医学来看,从正常细胞 突变为癌细胞,再到癌细胞增殖为一立方厘米的肿块需要几月至几年的时间,癌 肿患者就诊时,许多病人形体壮实,而检查表明体内的肿块已经很大或者已经有 远处转移。由此可见,瘤毒初生之时,多深伏于脏腑,潜藏于经隧,隐匿难知, 及致病情显露,已成膏肓之疾。
(2)易耗正气 这是瘤毒又一个基本的特性。瘤毒内生于脏腑经络, 转而破坏其功能,耗损正气以自养。恶性肿瘤自始至终表现为一系列的正气被瘤 毒所耗散的过程。一般来说,致病初期伤气,继则耗及阴血,最终耗损阳气,呈 现出气血阴阳俱虚的现象。虚是进行性的必然的临床表现。
(3)毒生病络,容易扩散 元气化生于络,故毒生病络,因为各种不 同的瘤毒的促发因子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能力是不一致的,五脏六腑的先天禀赋也 是不同的,所以瘤毒始生于不同的脏腑。瘤毒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暗耗正气, 瘤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而不易察觉;
随着病情的进展,正气渐亏,不能 抗邪,瘤毒便随气血经络流窜,侵袭他脏,形成转移癌,有毒阻络脉与病络形成 的特点。
(4)癌为阴邪,其性缠绵 瘤毒是一种内生的邪毒,发源于脏腑经络 之中,其性深伏,流传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根深蒂固,胶着难清,不能根治。
《灵枢百病始生篇》:积之所生,得寒乃生。《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
(5)癌为实邪:
从整体上讲,恶性肿瘤性疾病是一类全身性疾病, 而瘤毒及其所致的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本为正虚,其标为邪实。《内 经》:阳化气,阴成形。
(6)瘤毒暴戾:恶性肿瘤的中晚期,瘤毒深重,重阴必阳,化热化 火,更伤正气,其害人之速,病势之凶险,反映了瘤毒毒性猛烈的一面。
5 中医认为瘤毒致病有其特异的病机。分述如下。
5.1.癌毒内生是恶性肿瘤的启动因子 恶性肿瘤与毒邪的关系,古今医家有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传统的毒的 概念是邪之极便成毒,如热毒,湿毒,疮毒等。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认为“恶 疮”是因于体虚受“风热挟湿毒之气”所致。汉·华佗《中藏经》也说:“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荣卫壅塞而发也”。宋·杨士瀛指出:
“癌者……毒根深藏,穿孔透里。”这种认识,把肿瘤和一般的气血痰食等的壅滞 区分开了,就是说,肿瘤的发生除气血痰食等聚结外,更有致癌之“毒”。而现代 中医学认为癌毒则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具体来说,恶性肿瘤是由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气滞血瘀,湿聚痰凝,虫毒结石等内外致病因素长期作用 于机体,使机体功能失调,正气损伤,干扰了元气的正常化生所产生的疾病 5.2,气滞血瘀、痰湿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变化 恶性肿瘤起病隐匿,证候多端,表现复杂,但大多有发生于体内或体 表的肿块,或大或小,其肿块之形成,是机体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 劳逸太过长期作用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结果。诚如高锦庭在 《疡科心得集·辨瘰疬瘿瘤论》中所说:“瘿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淤 血浊气痰滞而成”,因而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火热内盛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 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
5.3 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 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时机体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是邪毒伤耗的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在既病之后,随着病情的进展,常逐渐出现虚弱的症状,甚而有些 患者就以消瘦、贫血等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患者之正气不足除与病后脾胃运化不 健,纳食减少,化源不足或者伴有出血,气随血去等原因外,更多的是被邪毒伤 耗的结果。一般来说,初期多气虚,渐至气阴两伤,气血两虚,终至气血阴阳俱 虚、阴阳离诀而死亡。所谓久虚无完气,病久无完形。
5.4 瘤毒为本,夹邪致病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虫毒结石、痰凝湿阻,气滞血瘀等 是肿瘤发生的内外致病因素,是促癌因子,是表像。这些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 使机体功能失调,正气损伤,干扰了元气的正常化生产生瘤毒,瘤毒才是肿瘤产 生的根本因素。例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可见肿块的发生与寒 邪有密切的关系。但临床观察认为,可是《内经》中又指出:“寒毒积滞不化, 与痰饮、癖血胶结,积年累月,癖而内蓄,恶气乃生。”意思是单纯的寒邪不易 导致瘤毒,只有寒邪日久干扰了元气的化生,才有可能引起瘤毒。其它的病邪也 只有伤及五脏六腑的元气才有可能导致癌变。例如《谵寮集验方》云:“盖五积者,因怒忧思七情之气,以伤五腑,遇传克比性,而成病也。”因此临床上表现 为夹湿、夹痰、夹瘀,或气滞、或气虚,或阴虚、或火旺、或寒凝等等,虚实夹 杂,症状各异。所以各个具体脏腑组织器官的肿瘤有各自的特点,同一个肿瘤在 不同的临床阶段又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个临床症状有可见于不同的肿瘤病人。
瘤毒为本,夹邪致病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