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通知 > [如何指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如何指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来源:通知 时间:2019-10-16 07:53:03 点击:

如何指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如何指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可以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是可教的,也是重要的。

教学中应力避只重修辞本身的机械讲授,而要兼顾其表达的 意义,让学习轻松快乐起来。

(2) 多一点意思。作家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中,有 一句“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一般的 教学,无非就是区别两个“长”字,读一读就一带而过了。

而徐州市教研室的刘春老师,却引导学生关注到“拈连”这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把看不见的歌谣,变成了像五谷一样能 够看得见的事物,让上下文的关系自然紧密生动又形象,增 加了语言的艺术美。教师循循善诱,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长” 字表面的意思,还建构出了前后的联系。三言两语,让知识 教学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事实证明,只要方法得当, 让教学有点意思,学生是可以轻松接受的。

阅读中的修辞知识,除了需要多一点情境,多一点意思, 还需要多一点层次(不同年级对“比喻”“排比”等的教学 要有层次梯度),多一点限度(防止忽略年级特点的拔高), 多一点勾连(把过去学习的相关内容放在一起对比)……设 计精一点,坡度缓一点,课堂才能乐一点,收获才会多一点。(1) 境由心生。环境的优劣与心情的好坏,在很多时 候是可以相互影响,即“心由境生”“境由心生”。一方面, 人心情的好坏,是由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老舍先生在《草 原》中说,“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还产生 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美丽心情, 这就是“心由境生”在表现情境交融的作用。另一方面,人 的心情好坏也影响人们对景物的认识。《二泉映月》一文中 两次写到了阿炳听泉声,第一次是年少时,“除了淙淙的流 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第二次是历经坎坷、双目失 明时,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 强的呐喊”。泉还是泉,为何听到的声音却不一样了?这眼 前之景,其实是人物内心之境,这就是“境由心生”。这“境 随心转”的写作方法,就是一种情境的渲染,是故事主人公 思想情感的表现,也是故事的一个情节铺垫。

(2) 言之有序。言之有序,就是说话或写作时有条理, 有顺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看法、感受。这个顺序可能在段 落之中,可能在段落之间,也可能在整个篇章里,包括:时 间顺序、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并列结构顺序、总分总结构顺序,等等。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文中云雀妈妈有一段话:“孩子,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 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 干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森林 里土壤的蓄水能力就更大了,剩下来的雨水渗进土壤,大都 能够被储存起来。你看,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这段 话是课文重点,也是进行“言之有序”这一语文知识教学的 优质资源。童话故事中的语言都是浅显易懂的,学生初读这 段文字,是能够读出树冠、苔藓、枯枝败叶和土壤都具备蓄 水能力的,但教学仅停留在理解表层意思,是不利于发展小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于他们来说,还应该通过言语的学 习提升学生言语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普知识的同时,提 高言语表达的智慧。教师应站在“教学知识”的层面,以学 生 讲坛 可以读出来的“言”为抓手,探求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意” ——这段话是以“总分总”的顺序来说“森林是可以蓄水的 大水库”;
在介绍苔藓、枯枝败叶、土壤都可以蓄水时,是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而指导学生领悟表达的层次和 顺序,使这段话的意思简明扼要,逻辑严谨,获得言语思维 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语文课程眼光,才能从寻常的阅 读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语文知识,将显性的语文知识与学生语 感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多一份思维的力度。

(3) 烘云托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着力于刻 画人物形象的文章,有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从侧面加以点 染、烘托,使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

三、 研修建议 1. 下功夫解读文本,找出其包含的“意会知识”叶圣 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从这个“例子”之中, 我们可以教的是什么?学生又能学到些什么?过去的课堂 是“教教材”,不外乎从观察细致、运用比喻等描写和修辞 手法方面进行分析讲解;
如今,课程改革提倡教“语文”而 不是教“课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抓写法。而这,恰恰 隐含在一篇篇课文里,需要教师以敏锐的目光去深入发掘和 开采。如解读《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不但要推敲褒 义词和贬义词所表现“惩恶扬善”的观点,而且要理清时间 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还要关注:同样是以战争为背景,前者 时间具体为“1937年7月7日深夜”是历史需要,后者时间模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文学的处理…… 2. 注意解读“意会知识”,要深入浅出,难易适度, 使得小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一篇课文可供学习的写法很多, 但不可面面俱到,而是要从教师自己解读中遴选出适合于学 生“最近发展区”的语文知识。以“古诗教学”为例。对于 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元日》和《江雪》,能够读懂古 诗的大意,了解古代的年俗习惯,体会诗人情感就可以了, 不需要把教师解读出来的“变法成功,除旧布新”和“受到 排挤、愤懑不平”等认识强行加给学生。而到了六年级,阅 读《石灰吟》和《墨梅》,便可将“诗言志”这样隐含在诗 句中的意会知识,通过言传交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 们读得明白,学得清楚。

打个比方,如果教师解读到的“意会知识”是一座百花 园,那么,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那些随季节陆续开放的各色 花儿。只要我们善于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并相机进行 语文知识教学的渗透,在学生“积累”与“表达”之间搭建 一座“桥梁”。学生一旦从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汲取养料,拥 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阅读和习作中,便可以得心应手、 举一反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40087)成果] 讲坛 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推进,需要突破一系列的瓶颈, 破解一系列的关键问题,这有赖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 创新和针对问题解决的攻关,同时需要各方面力量的联合。

在这些力量当中,不能忽视的一股力量就是校长,特别是语 文背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语文背景小学校长对语文有情结,对课堂有洞察。如果 他们主动走进真实的语文教育情境,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置 身现场创生策略,放下身段真情参与,教师自然能在研究与 实践中走出倦怠,走出平庸,走向智慧。教师就能逐渐掌握 优质课堂操作的基本策略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从而使关键问 题得到“精准打击”,深度解决。要发挥语文背景小学校长 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独特作用,就必须提升其领导力水平,解 决与之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关注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1. 领导生命状态:如何改进当前校长、教师职业状态和学生生存状态? 一个理想的学校,应该让校园中的每个生命都获得精神 的归属、灵魂的安顿和自我的超越。真正的教育需要知识, 但绝不仅仅是知识。那种露骨的、纯粹的知识训练是野蛮的, 混乱的,可怕的。我们无法改变学生更高学段的学习与生存 状态,但能否让他们童年的每一年、每一天都光鲜亮丽,与 众不同?也许,我们这六年给予他们的就是其一生的精神储 备和生命动力。真的,做教育就是做功德;
真的,做教研就 是做内涵;
真的,做语文就是做未来。让学生们当下的每一 个时刻都浸润在书香里: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随手可得 一本书、一张报;
让校园一角成为他们亲近自然,播种收获 的农田;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相互砥 砺的舞台。让每个孩童都有一次隆重的展示,一次刻骨铭心 的高峰体验,一次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好的学校就是一座 飘满书香的图书馆,就是一个充满情趣的精神社区,就是一 个活力四射的动感地带,就是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然村落。这 些都应是校长、老师的操守和底线。这才是真正目中有人的 教育,唯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改变每个生命的生存状态, 才能真的为他们的未来积蓄恒久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境界和 对生命感同身受的悲悯,我们宁可不要教育,不做教育。因 为做得越多,伤得越深;
行得越远,痛得越切。校长与教师的职业状态如何改变呢?我以为,唯有自 救!没有自我的觉醒,一切外在的干预都是徒劳。不仅如此, 还将心生憎恨,暗自神伤。是人,就极易于平庸,极易于适 应,极易于守旧。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生命状态,必 须注入新鲜的元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