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通知 > 【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在协同研究理论的发展效果】科研信息化

【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在协同研究理论的发展效果】科研信息化

来源:通知 时间:2019-10-13 07:52:01 点击:

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在协同研究理论的发展效果

科研信息化环境下在协同研究理论的发展效果 1 科研信息化 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即e-Science(或译为“信息化的 科研活动”)。E-Science一词由英国学者John Taylor提出, 其意义被解释为“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中的全球性合作,以及 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就是在 科研活动中系统地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新的科 研手段、科研模式、科研环境,从而实现科学技术新的革命。

信息化科研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的具体 体现。那么,在科研领域,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多种表现形 式: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提供可共享的高性能计算资源,通 过海量的数据存储技术提供分布式数据库服务,以及在此基 础上的协同研究的虚拟环境支持(Sargent,2006)。研究 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 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数据 的模拟、数据的分析与整合。利用领域特定的研究工具,研 究人员能够开展更具建设性的研究实践活动[1]。

2 在线协同研究概述 在线协同研究 在线协同研究主要是对其协同研究的环 境进行了限定,是对传统研究环境的一种改善或拓展。本文 将在线协同研究界定为:不同的研究者个体,基于共同的研 究兴趣或选题,借助网络在线支持平台,利用网络信息通信 技术,组织开展协同研究活动,使得传统的研究工作流程在网络在线平台中也得以实现,从而有效地促使研究者进行跨 时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探讨,从而也有利于创设出良好的 协同研究网络环境。

在线协同研究和线下协同研究 随着信息化科研的深入, 网络在线协同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如何将 信息化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然 成为时下探讨热点。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正像网络在线协作 学习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一样,网络在 线协同科研也是试图通过利用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服务来 改善和促进传统的线下科研环境和过程,而不是取代传统的 科研方法。

在线协同研究与线下协同研究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的关系。线下协同研究活动包含确定研究选题、研究综述、 现状调查、收集/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成果等过程,而网络 在线协同研究活动则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资源的获 取、数据处理分析、研究成果共享等操作过程更具可视化。

虽然线下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相同,但是在研究 活动的具体要素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组队方式、成 员管理、成员交流、成员定位和研究成果等几个维度对二者 进行了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1)从组队方式来看,研究人员的线下协同研究因时间、 地域、专业学科的限制,所能选的成员范围比较窄,常常是 由同专业方向、同门的师生组成,成员比较固定;
而在线协同研究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实现跨地域、跨专业的成员 组队方式,可选范围大,但是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 研究活动的稳步推进。

2)从成员管理来看,一般线下协同研究活动是由研究 导师带头牵起,导师为主要的上级管理者,参与的研究人员 则负责执行、服从导师的安排;
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由于是 自发的因共同的研究兴趣组成,各成员间优势互补、平等协 作,管理上也相对比较注重自由平等的氛围。

3)从成员交流上来看,传统的线下协同研究活动中, 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主要是基于固定的时间、地点,采取面对 面的一对多会议模式来进行,形式比较单一;
网络在线协同 研究活动中,各成员可选择的交流方式则更显多样化,可利 用网络通讯工具如QQ、Email、论坛回帖等渠道进行,而且 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成为线下协同研究活动交流方 式的有力补充。

4)从成员定位上来看,受成员管理方式的影响,线下 协同科研活动中的管理者往往承担着指导、监督、把控全局 的职责,普通成员主要是作为任务执行者而存在;
在线协同 研究活动中的管理者则是负责协调、引导参与者研究活动进 程,普通成员则可参与到研究活动各阶段进程方向的讨论制 定,更具开放自主性。

5)从研究成果的共享发布上来看,线下协同研究活动 更倾向于通过正规的会议期刊来发布学术研究成果,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延迟性;
而在线协同研究活动中,可通过学术 论坛、博客、工作空间等途径发布共享研究成果,具有一定 的即时性,当然也可通过正式会议期刊发布。

3 在线协同研究的国内外实践研究综述 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化科研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给科研领域 带来的创新和挑战,相关网络在线协同科研的文献也在逐年 增加,研究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 个视角对各学者近年来关于在线协同研究所做的相关实践 研究工作进行简要概述。

在线协同研究环境构建的理论探源 理论指导实践,在 线协同科研的关键是协同工作环境的创建以及知识资源的 充分共享。它的构建必然有其依据的理论基础原理,由于不 同学科科研领域的多元需求,其在线协同研究环境的构建的 理论支撑势必也是各有学科特色,然而就从学术交流、数据 共享这块来看,不同领域的协同科研却又是异曲同工。归纳 来讲,主要有如下理论。

1)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理论。通常从CSCW角度出发对协同研究设计、协同研究平台 开发等方面进行应用。比如兰灵在《基于Web的CSCW系统:
合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这篇论文中,将CSCW的群体工 作理论、协同控制机制、共享应用和并发机制等应用到协同 研究平台的建设。中山大学的刘超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科研 协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这篇论文中,在基于CSCW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数字校园中科研协作的一个模型计算机支 持的协同科研工作(CSCWRW)模型,实现了用户管理模块、 知识共享模块、协作沟通模块等数字化学习环境相关系统的 集成。

2)知识管理理论。协同研究作为知识密集型活动,其 研究实践就是一个知识共享、转化、创新的过程。如于书红 在其《高校科研团队网上协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一文 中就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平台设计中,对显性和隐性知识建立 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流程。

3)信息架构学。信息架构学是关于信息环境设计及其 过程管理的一门科学,对于信息化科研协同环境的建设具有 实际指导意义。如刘军在其《e环境下高校合作研究平台设 计与实现》一文中,将信息架构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设计 者和研究者呈现了在面对环境时所应该遵循的思想,并给出 在架构信息环境、系统和平台时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应该遵 守的原则,同时也对设计者(架构师)提出技能要求和工作 要求。

4)系统理论。将在线协同研究活动视为一个复杂的系 统,系统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网络研究资源的随机性、广 泛性,更体现在由研究者、研究团队或课题组及其之间关系 的相互依赖性构成。

在线协同研究团队建立和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研究学 者对于在线协同研究团队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研究团队管理方式、团队研究任务分配、团队知 识共享以及共享途径的选择、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团队成 员参与的激励机制、归属感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团 队组织形式,合作与共享是其存在的根本(Zakaria,2004)。

协作与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依赖于有效的团队领导(Mann, 2005)、成员间的互信互惠关系以及冲突的有效管理 (Zakaria,2004)。为此,需要建立协作研究团队的目标、 规则,利用技术协商进行问题解决与冲突管理,以及互相学 习等(Zakaria,2004),如我国学者王琛将Twitter技术应 用于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

对于基于项目的在线协同研究团队,其主要影响因素归 为项目管理者的权力、经费机制、项目目标、系统的相互依 存性、组织结构方式及过程方式、沟通工具等(Gassman &Zedtwitz,2003),且更依存于研究团队的形成、发展与 成熟的IDEAL模型(Rad&Levin,2003),如Kratzer等对团 队成员组成方式、通讯方式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Kratzer等,2006)[2]。在线协同研究中,团队沟通的社 交真实感会使团队成员的研究更具满足感,从而能进行更深 入的讨论和协作(殷秀兰,2010)。

上述这些研究,综合起来已经系统地分析了在线协同研 究团队建立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制约因素的影响分析, 但是同时从这些研究现状也可以发现,对于如何促进研究团 队协同过程中的有效合作,尚缺乏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这也将是本研究努力探讨的一个方向。

在线协同研究的技术架构、工具和平台支持 从信息技 术的角度对关于在线协同科研的实践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 学者更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技术架构、工具和平台的开发。

目前针对支持在线协同研究的相关技术和应用研究可归纳 如下。

1)在线协同研究平台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Duckling 技术、CNGrid技术、P2P计算技术、XWiki技术、VMWARE虚拟 管理和云计算技术等。例如:有虚拟知识创造系统架构 (Bieber等,2002)、多代理的虚拟团队支持系统、知识共 享的支持技术、支持协同研究的虚拟环境资源查询系统 (Ackland&Shorish,2007;
Anderson & Carlson,2006;

Maybury等,2001)[2];
面向云服务的科研在线平台(于 建军、狄焰亮等,2011)、中国国家网格(CNGrid)的科研 协同平台(马永征、孙鹏,2010)。

2)在线协同研究过程支持工具,包括研究资源获取的 信息门户,搜索引擎,研究数据集成、共享、统计分析工具, 协作交流工具,文献组织工具等。例如:Google Scholar、 Citeseer、Scopus等开放式的学术资源检索工具成为信息获 取的重要渠道;
arXiv、DOAJ、PLoS等开放获取期刊和机构 库平台,是发表和获取学术成果的多样化途径;
Zotero、 Mendeley和Endnote等文献组织工具以及Connotea、 CiteUlike等社会标签工具的使用,成为学术资源分类和共享的新模式[3]。

3)在线协同研究功能支持平台,主要是基于不同学科 领域科研需求而开发功能各异的、极具专业学科特色的协同 研究平台用于支持研究共同体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例 如:会议活动的科研协同云平台(郑依华等,2011)、卫生 政策研究的协同科研系统(安新颖等,2013)、计算机化学 研究的网格科研协同平台(张瑞生等,2007)、基于工作流 的科研协同平台(陈丹等,2014)。

参考文献 [1]Sargent M. An Australian e-Research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inal report of the e-Research coordinating Committee[R].Common wealth of Australia,2006. [2]顾小清,查冲平.信息化协同科研机制及其使能技术 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8):9-14. [3]赵康.数字化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J].科技 传播,2014(2). [4]兰灵.基于WEB的CSCW系统:合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 实现[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 [5]刘超.数字化校园中的科研协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D].广州:中山大学,2010. [6]于书红.高校科研团队网上协作研究平台的设计与 应用[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7]Anderson B, Carlson S. Entangled Data:
Knowledge & Community Making in 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port to the ES-RC[R].Chimera Working Paper Number,200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