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新基础下的生命教育论文|是一切生命的基础

新基础下的生命教育论文|是一切生命的基础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1-29 07:49:23 点击:

新基础下的生命教育论文

新基础下的生命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概述 1.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概 念,是全面而系统地对传统基础教育予以深入改革和优化升 级的全新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是相对旧基础教育而言,具 体涵盖了以下“新”的元素:其一,新基础教育强调社会变 革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基础教育的转型和 变革;
其二,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 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
其三,新基础教育重视 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
其四,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 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
其五, 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 终保持先进性;
其六,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1]。

2.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 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 家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 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 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 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 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 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 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 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 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 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

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 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 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新基础教育要求首先掌握时代主 题,了解时代需求;
其次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 进行更新变革,使之适应时代需求;
最后将新的教育理念、 方法和目标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形成更 加先进的理论体系。

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分析及实践重构 1.新基础教育价值观及其构建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核心是“培育新人”,所谓新人,既 要符合新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在个体上展现 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 在统一。在生命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首先定义为精神成长 的过程,其次才定义为知识传导的过程,其构建方式主要为:将教育的价值集中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引导和发展上, 对人的生命历程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予以动态把握, 唤醒生命潜能,蕴育精神新生,既要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 础、道德基础等基本素质,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活能力、 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提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 世界的崇高精神。由此,新基础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 知识层面,而应立足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将体力、智力、 情感、人格、伦理等全部纳入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切入到 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由此培养出符合现代价值需求的教育 人才。

2.新基础教育教师观及其构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 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决定了教育质量。在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 础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不断自我发掘、强化以及发挥 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更 具价值[2]。基于此种目的构建新教师观:首先,对教师这 一角色的认知,必须强调教师本身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 劳动,尊重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的需求,为教师从 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须的环境和条件支持;
其次, 要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诉求,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育教学活 动的错误认知,而将其看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活进行 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 的生命视角去尊重教师选择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权利。3.新基础教育学生观及其构建 当代生命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首先将受教育对 象定义为一群具有完整生命特征并渴望接受生命教育的人 群,据此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 是教育质量的表现载体。传统教育下的学生观通常把学生当 作填充知识的容器,以机械化、流程化和一体化的方式对学 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并简单地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年级教育, 照本宣科,人为地割裂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生 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将学生看作是实体与精神、理 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生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完整生命体,强 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具体到其模式构 建,首先,教育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 发,因材施教,在统一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对不同 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其次,注 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乐 于学习,擅长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乐观坚毅的生命态度;
最 后,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站在整个生命过程角度为学生 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长远的发展可能。

4.新基础教育课程观及其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 塑造性格品行的载体,因此课程设计合理性对教育而言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育课程设计注重知识技能内容,重 视自然学科,忽略人文学科。而生命教育观同新基础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的则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 合,使课程内容与结构同教学需求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同 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站在整个生命完整性的角度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完整 展现生命自身的意义和潜力。其模式构建为:首先,在课程 内容设置上,应将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 性与生活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强调学生基本的知 识技能基础,又要拓展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 的挖掘;
其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加强综合课程设置, 拓展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造精神,将生活 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中,在“由知识到生活”的正向教导中引 入“由生活到知识”的反向互动,从而打通课本和生活的二 元对立,使之合二为一,形成体系。

5.新基础教育教学观及其构建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方式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 学要求实施教学活动,达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训练技能、 培养能力、塑造品性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学校 教什么”和“学校怎么教”,其中教师角色仅仅是阐释者和 传递者,学生也只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 基础教育则强调了教学的生命力、主动性、先进性,在新型 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再割裂开来,而是对立统一, 即相互独立承担各自角色定位,又要在师生互动、交流沟通 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灵感和活力,相互提升和促进,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生命共振和协同成长[3]。因此,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具 体为:首要要将“人”放在学科和教育之上,以人为本,改 变传统“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禁锢, 重视情感教育和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道德塑造和人格养 成;
其次,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型升级为“引导学生如 何利用知识”,由此将教学活动由枯燥的填鸭式说教转型为 一种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体验。

6.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及其构建 传统基础教育评价指标单一,方法单调,具有更大功利 性,如过分关注教育教学成绩,过于依赖分数,这样的评价 观将教育教学活动禁锢在认知和应试教育的狭窄范围之内, 制约了其创造力和个性化发展。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 评价观则强调生命过程的成长,站在生命价值角度评价教育 教学活动的成败得失,因而除了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评价, 应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开放性、对生命潜力的挖掘程度, 以及对生命价值理论的升华和生命体验实践的激励。在具体 评价指标和内容上,不单单依赖成绩、分数、职称等传统因 素,应同样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 康,使之不止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也要具备健 康的身体,善良的心灵,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勤劳的 作风等所有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正面元素。生命教育观彰显 了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了人的整体发展;
而新基础教育又是教育体系的起始部分,为个体发展的质量和高度提供了基础, 可见生命教育观和新基础教育二者具有内在本质上的统一 性。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仍然面临诸多严峻问题,教育改革也 仍然阻力重重,而另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 又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必须做出改变。在这一背景之下,积极 大胆地以生命教育观为指导,推行新基础教育模式用于教学 改革,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一个高效途径。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传统的追求数量的“文化普 及教育”转向追求质量的“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仍有 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这需要教育学者和教育管理者、从业者 共同努力,勇于实践,勇于承担,勇于变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