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景岳全书在中医学的地位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景岳全书在中医学的地位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30 07:53:13 点击: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 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 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 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 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黄帝内经》、《难 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 基础。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
“知内者,按而纪之。”《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 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灵枢·水胀 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 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如此 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 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 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 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 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 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晋代葛洪《肘后方》 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 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唐代《千金要 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 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 则当审而治之。”李东垣《脾胃论》和朱丹溪《丹溪手镜》等对腹诊也略有论述。

明末吴又可《瘟疫论》中也有关于腹诊病机的进一步完善。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通 俗伤寒论》中“按胸腹”一节,明确提出了“腹诊”一词。

2腹诊的内容腹诊本身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狭义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 诊),仅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之前所述清代医家俞根初著《通俗伤 寒论》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 按胸腹,名曰腹诊。”当代医家叶橘泉认为:“腹诊就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 的切诊。”二是广义的腹诊,是反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 运用,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记载及临床运用一看,以 切诊为主,望、闻、问四诊合参。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脉,出于左 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按之应手,动有不紧,缓而不急者,寒气积于胸中 也;
其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亏;
或动而诮为太过,宗气外消也。”所以通 过察看胸部,按虚里来感知疾病的轻重。《类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 心善饥,脐以下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通过感知肌肤的寒温, 来把握邪正盛衰及病变的性质。《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著于伏冲之脉者,按之 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腹如汤沃之状。”《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 名曰肥气,在左肋下如覆杯,有头足;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 至下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所以通过腹诊,触摸脘腹能辨肿块之形状、 性质,以此来判断病证。《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 实。”通过切腹部,来明确痛处,把握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机。《灵枢·厥病篇》 曰:“与背相控,差瘛,如从后触其心……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可见腹诊内容之丰富,有虚里诊、胸腹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等多个 方面。方法涉及触、按、扪、推、探、弹、击等诸法,与现代医学所施用的腹诊 在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客观存在,不是为了直接触知腹部内脏或组织的病理解 剖的变化,而是建立在解剖学和中医脏腑经络学基础之上,以査知气血水湿在人 体分布的情况,从而来测知病变,确定寒热虚实。

3腹诊的应用 腹诊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诊法应用于临床,但仍不能地究地孤立看待 它。可以根据腹诊提供的依据,来帮助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如定病位、病性、病 程,诊治疾病,指导临床用药,进一步可判断预后和转归等。

3.1定病位《诸病源候论·肝病候》曰:“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诸病源候论·小肠病候》曰:“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 焦竭平涩,小肠嗔胀。”《金匮要略》中“肝中风者,头目眩、两胁痛”,“积者脏 痛也,终不移,聚者腑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类枢·胀证》曰:“肝脏者, 肋下满而痛引少腹”,“胆胀者,肋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3.2定病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葛亮胀腹大,皆属于然”,“诸 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曰:“疝者,痛也。

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胳痛,自汗出;
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
或里急而腹痛。”《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3.3明诊断供鉴别《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曰:“鱿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 时”。《望诊遵经》曰:“至若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

《医宗金鉴》曰:“脐旁左右一筋疼,突起如弦痃证名,僻在两肋名曰癖”。《灵 枢·水胀篇》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并对其具体 陈述,通过这几种疾病的相互比较,就能作出诊断。《诸病源候论》对“腹水、 积聚、癖病、霍乱”等,在阐明其共同表现之后,又分而论之。

3.4指导治疗《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商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 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辨预后《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类枢·玉版篇》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四肢清满,其 脉大,是二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也矣。”《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曰:“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 腹满者难治。”《诸病源候论·久心腹痛候》曰:“心腹久痛,冷气结聚,连年积岁, 日月过深,变为寒疝。”以上等论述都表明,某些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常可出现 疑难重症,甚或危症,在审病时尤其应该重视,以腹诊为主,结合四诊,来推断 疾病预后,适时给予处理,解除病患疾苦。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祖国医学对于腹诊的论述可以说是至详至细,其 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自身体系及特点,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腹诊对于临床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长远的价值,值得我辈再学习,予以继承, 并发扬、推广之。

作者:陈锦团/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 350000;
骆云丰/福建中医药大 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州 35000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