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素质养成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养成

素质养成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养成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27 07:56:27 点击: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养成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养成 本文从“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通过教学, 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管导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

摘 要:
培养品质 产生兴趣 养成习惯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 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 身的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须注重 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 习惯的培养,我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 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 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主要表现在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 做计算粗心大意,有的不能自觉完成作业。究其原因,主要 是现在的学生条件较好,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什么事 也不做;
家长的教育无方,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品质和习惯, 学习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了,这为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 麻烦。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持久的养成教育工作。在数学教 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同时我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在不同阶段 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平等相待,同时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

2、课堂上尽量给所有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平 时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我也行”。

3、师生们一起分享每个人的成功与快乐。

4、培养学生追求和探索的心理品质。

二、通过教学,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我在了 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学习 的起点。尽可能做到对教材深入浅出,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 性,以数学特有的感染力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 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 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 围。

三、管导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听。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认真听,边听 边想勇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 力不会分散,更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2、看。我在上课时,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 能掌握的知识,我则不讲或少讲,同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 察材料。观察材料尽量做到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的观察 兴趣。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3、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 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 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 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4、想。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 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 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 师的启发外,还要靠老师的“促”,促使他们动脑筋,另外, 教学后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 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尽可能做到不把学 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不禁锢学生的思维,真正把学 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感受探索乐 趣。

5、讲。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先去想。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说,以多说来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 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 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 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想到了就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话完 整。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 叙述。

6、做。注重动手操作 ,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 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

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 方法更高。

7、查。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养成学生主动检查、 自觉验算的习惯,必要时,我还要检查学生的草纸本。同,。

我还采用了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检查、 互相促进,从而使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年。

[2]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3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