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校园网络文化 [基于网络道德问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路径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 [基于网络道德问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路径建设]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06 07:57:38 点击:

基于网络道德问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路径建设

基于网络道德问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路径建设 一、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1.责任感弱化 2.是非判断模糊 高中生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容易受到外来 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喜爱的网络游戏却又存在严重的道德 认知与判断问题。有些学生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 的毁灭,正义感、道德感早已置之度外。大规模的杀戮被视 为一种威慑,几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 升级被看作是和平,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他们基本的是非判断意识模糊,人所 具有的情感底蕴丧失殆尽。

3.失范现象严重 网络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似乎使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 已经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新环境,即使制定了网络规范,也 往往跟不上网络升级换代的速度。久而久之,即使是接受过 良好道德教育的学生,也难免由于放任自流而抛弃现实社会 中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甚至将网络社会中肆无忌 惮的行为延用于现实社会,其内心的道德冲突和外在的失范 现象愈演愈烈。某些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沉湎于一些低级趣 味的游戏,或倾心于网上所谓缠绵的“爱情”,网络设置的 文明陷阱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冲突和失范。

4.道德约束力减弱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与内心信念是维系道德力量的基本 因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道德他律与自律的共同作用 和道德的有效约束力。然而,网络社会的舆论不能直面道德 问题的当事人,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而传统习俗正经受着 新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和多思维视角的挑战;
网上的多元道 德认同使学生经常处于矛盾冲突的道德选择中,也给其内心 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挤压和误导。一些学生 热衷于通过网络交往获得宣泄与安慰,他们淡漠传统的人伦 关系及社会正常的人际交流,忽视传统的亲情、友情,对传 统交往中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大大 降低,最终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孤僻、冷漠和封闭。

网络信息内容产生的地域性和不良信息传播的超地域 性加大了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尽管网络监管部门及网络运 营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和 监控,然而,网络世界的漫无边际决定了这种监管能力十分 有限,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据统计,我们目前能 够检索到的网页不足全部网页的30%。因此,网络生态环境 治理任重而道远。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红色网站建设,搭建交流平台 2.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 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加强优秀 民族文化栏目建设,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学经典、高雅艺术 作品和传统习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 化传统,从中汲取营养,激发不断前进和探索的勇气和动力。

3.利用网络化时代特色指导道德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一生进取的航标,只 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才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增 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应积极探索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 道德实践活动,选择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 纪念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 主义教育活动和网上交流活动。可以开办网上民族英雄纪念 馆,引导学生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 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振奋精神, 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繁荣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培育人文 精神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 质。人文素质的低劣和缺乏,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加强学 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开展丰富多 彩的网络文化生活,实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在潜移默化和 寓教于乐中影响教育广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提炼、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新 型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学生参与;
要通过建设健康和谐的人 文环境和数字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鼓舞学生精神,提高学 生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5.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倡导健康上网,培养诚信品质 总之,网络技术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的同时,由其带来 的诸多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中,应重视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加强网 络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构建良性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生应 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的研究”(批准号:
D/2006/02/366)的成果之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