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情书 > 品德培养的具体策略【小学品德课中组织体验活动的策略分析】

品德培养的具体策略【小学品德课中组织体验活动的策略分析】

来源:情书 时间:2019-10-05 07:56:39 点击:

小学品德课中组织体验活动的策略分析

小学品德课中组织体验活动的策略分析 摘 要:实践性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其教 学实践的设计要注重“知行合一”。本文从小学品德课中存 在的“认知”与“践行”脱节的问题出发,探讨在教学中组 织体验活动的几种途径,提出要从“活动体验”“模仿体验” “劳动体验”“操作体验”“释疑体验”“创新体验”六方 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2002年小学德育教学改革至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直是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实践性也成为小学品德 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知与行的合一, 帮助学生在“践行”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综观我国小 学德育教学,特别是教学资源较缺乏的农村、边远地区小学, 还存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认知”与“践行”脱节严重。

作为监护和培养学生品德发展的第一站,探讨分析小学德育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知行不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1508)提出“知行合 一”的理念,认为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应该合一。在实 际生活中,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然而,纵观当下小学品德课教学实践,特别是农村和边 远地区,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师偏向于课堂教学,对于 课外实践的延伸存在一定的局限。“说教”盖过“体验”,“认知”被放大,“践行”被忽视。造成“知行不一”的教 学局面。品德课教学的“四环节”(学文、晓理、激情、导 行)相互脱节,学生所学习到的道德认知也只停留在书本上, 无法与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严重脱离了新课标所提出的 “回归生活”的理念。

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品德的内涵,养成良好的品德习 惯并在生活中践行,就需要从教学实践中出发,改变“知行 不一”的教学现状,弱化单一性的“说教”,加强“体验活 动”,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各类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 行合一”。

二、“六种体验”加强“践行”,实现知行合一 要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加 强对“践行”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体验活动,强 化“践行”。

(1)活动体验。活动体验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计 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全身心投入,通过 自身的感知、理解、体悟,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活动体 验不仅能以生动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现,形成个人独特 的体验,从而弥补了道德规范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的矛盾。

(2)模仿体验。模仿是人们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其是儿童,其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 形成和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在组织体验活动中,可以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导 向法”,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接近性、适应性的 人物和故事作为榜样,引导学生自发学习榜样的热情,从而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3)劳动体验。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 到家长过分宠溺,在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不愿参加劳动, 怕苦怕累。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及以后走向社会都 带来巨大隐患。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入劳动体验, 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在 劳动体验中进一步增强“践行”的能力,并培养自身的创新 意识。

(4)操作体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模仿习得 各类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加入操作体验,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操作过程中锻炼思维、习得技能,还能让学生学习到克服 困难、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

(5)释疑体验。所谓“释疑”,就是解释疑问,消除 疑难。老师如果仅仅充当释疑主体的角色,就不能激发学生 主动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在活动体验中,加入释疑体验, 引导学生自问自答或者相互问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 主动将“所知”与“所行”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6)创新体验。通过创新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 只是学会操作技能、活动技能,而是学会创造性地生活,将自身所学所知更好地运动到实践中。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将“认知” 与“践行”有效结合,达到“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