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三、宪法“司法化”不同类型之比较世界上现存的宪法司法化大致分为两种 类型——美国模式与欧陆模式;
表现在审查主体上有分权的与集权的,表现在审 查时机上有事后审查的与预防审查的,表现在审查方法上有附带审查的与主要审 查的,表现在审查结果上有个案效力与普及效力的等等①。以下分别对两大类型 的主要构成进行简单比较、说明和分析。美国模式承认各级法院都有权进行合宪 性审查。但这种审查只针对已经生效的法律,只能在处理各类普通诉讼案件的程 序当中采取所谓的“附带审查”(即宪法问题只能作为具体争议内容的一部分而不 能作为主要争议提出来)的方式。法院仅仅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作抽象性判断, 因此审查结果的效力只限于本案当事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尽量避免由法官来制 定法律的事态。当然,遵循先例原则使判决的效力有机会涉及其他同类案件,实 际上合宪性审查的结果还是有普遍性的,法律的安定也不会因而遭到破坏。然而, 这种普及效力在形式上还是仍然局限于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的具体争议。与美 国模式不同,在欧洲大陆法系各国中,合宪性审查职能被限定在单一司法性机关 如宪法法院,宪法评议委员会等集中履行,普通的各级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则无权 过问。宪法诉讼在多数场合是由国家机关(包括政府部门,国会议员以及受理具 体诉讼案件的普通法院)。按照特别程序来提起,因此合宪性审查与具体诉讼案 件的审理是分别进行的。以合宪性审查的政治性为前提,宪法法院的构成以及人 事选任方法都必须反映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审查内容也往往包括政治问题和统 治行为。另外,尚未生效的法律,条约也被列入审查范围之内。二战后,英美和 欧陆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司法审查制度出现了趋同化的发展①。其中最典型实例 是属于大陆法系的日本。根据1947年宪法第81条的规定,日本导入了美式附带合 宪性审查制度。尽管如此,由于社会和制度的背景不同,日本的实际做法最终表 现出明显的特色:例如分权化的合宪性审查到1975年就名存实亡,最高法院实际 上发挥宪法法院的作用,但却不采取抽象性审查的方式,而是通过具体诉讼案件 的判决进行部分问题的审查,另外,审查的重点从立法转移到防止行政权力对人 权的侵犯方面,在整体上倾向于司法消级主义等等,似乎介于美国模式和战后德 国模式之间。四、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重要意义及其适用范围首先,宪法“司法 化”有助于保障人权。现实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往往因为缺乏 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化而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得到实现。由于宪法具有高 度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因此宪法“司法化”能够弥补普通法律、法规的缺陷和漏洞, 使宪法规范从静态走向动态,将宪法规定权利落到实处。其次,宪法“司法化” 有助于实现法治。宪法规定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因此,依法治国首 先是依宪治国,树立法律权威首先是树立宪法的权威。而依宪治国树立宪法权威 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对于违宪
事件和违宪争议,宪法不应沉默,而应将其纳入司 法轨道。最后,宪法“司法化”有助于推动宪政。现实生活中违宪现象屡屡发生, 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宪法不能作裁判依据的司法惯例与思维定势,有关国 家机关对此只能束手无策,如果实行宪法“司法化”,那么就能激活纸面上的宪法, 在司法过程中凸显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使宪法确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在 无具体法律法规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变成现实,对国家机关、组织或者个 人的违宪行为进行有效的追究与纠正。虽然,宪法“司法化”在我国的实现有着重 大意义,但是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如果不对宪法“司法化”的范围进行合理架构, 那么会导致宪法的滥诉现象。在我国必须坚持普通的民事审判的私法领域不能直 接适用宪法权利条款。宪法权利仅直接适用在公法领域中的,适用在反映公民与 国家权力关系的领域中。“宪法中的权利条款仅仅保护其不受“国家行为”的侵犯, 而将私人对他人的权利的侵犯留给侵权法”①。刑事审判程序是确定公民是否犯 罪以及对犯罪行为人处以何种刑罚的程序,即定罪量刑的程序,刑事审判所处理 的案件在性质上属于公法领域案件,但是,由于刑事审判具有定罪量刑性质,依 据罪行法定原则,应当直接适用刑法规范,而不宜直接以宪法规范作为其法律依 据。在非刑事审判的其他公法领域,也并非都要直接适用,如果立法符合宪法并 体现了权利的价值,通过立法构建的法律秩序促进了基本权利的实现,或者说一 般法律权利规范已是基本权利规范的具体化则只可直接适用一般法律。在执法尤 其行政执法领域,基本权 利受到公权力的侵害,可以直接适用一般法律的权利 规范进行救济,在穷尽这种救济之后,再适用宪法权利规范进行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