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决心书 > 大学贫困生心理缺陷及策略 贫困生帮扶策略

大学贫困生心理缺陷及策略 贫困生帮扶策略

来源:决心书 时间:2019-11-19 09:39:37 点击:

大学贫困生心理缺陷及策略

大学贫困生心理缺陷及策略 一、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的特点 1.人数众多。目前全国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比例为 2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 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已超过15%。这个庞大的数字是在 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贫困的学生 已经不是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城镇的贫困学生也在加入其 中。

2.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 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 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维持温饱还不成问题,只是与家境富 裕的同学相比,消费水平有极大的差异。但80年代的贫困大 学生享受着国家培养的公费待遇,而现在的贫困大学生要交 纳对自己家庭而言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这又可以看作是一 种绝对贫困。一方面,绝对贫困使他们整日忧心忡忡,背负 着造成家庭生活窘困的沉重的负疚感;另一方面,相对贫困 虽然较易忍耐,但却构成比绝对贫困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

3.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并存。过去的贫困大学生虽然也 存在一定的心理自卑感,但往往通过自身努力能战胜心理问 题。而且当时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非常有利,大学学历使他 们站在较高的起点上,普遍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使他们 能坦然面对暂时的贫困。今天的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 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也不抱乐观的态度。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他们不愿承认自己 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 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二、形成贫困大学生新特点的制度原因 1.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增加。我 国高等教育从免费到普遍收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免费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 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第二个阶段是“低收费”与“自费生” 双轨并存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的地区试 招自费生,1990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 费生的规定》,允许一部分学校招收自费生,收费标准从分 担成本的30%~80%不等,列入招生计划,不包分配。与此同 时,1989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 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当时收费标准很低,每人每 年收费100~300元,相当于生均事业费的3%~8%。第三个阶 段是并轨阶段:1994-1995年,逐步取消了自费生制,实行 统一的普遍收费上学的制度。收费的标准也逐年增长,1999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平均学费2769元,到2010年,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年平均学费已达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 1990年的200元为基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平均学费涨了 25倍。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

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 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 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80年代以 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八 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的贫困大学生读书时并未感到有多 少经济方面的差距,当时经济差距无非是“吃小炒”和“普 通灶”的区别。然而九十年代后期,校园风景变化很大:有 人开着私家车上课,有人却仅靠两个馒头度日。而且城乡差 距造成的校园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隔阂也更多地显现 出来。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的拜金主义思想使贫困 生自卑。艰苦朴素一直是我国所推崇的一项美德。在过去计 划经济时期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更成为家长与教师 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勤俭光荣、浪费可耻曾是高校的一种 风气。而如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传统道德观念 形成极大的挑战。食堂、宿舍等基本生活条件因收费的不同 出现了三六九等,高档手机、高级时装甚至小轿车成为某些 家境优越的学生炫耀的资本。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 钱是人们不可回避、不能回避的,其负面影响难免会影响贫 困生的价值与道德观念。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由于渴求得不 到满足而产生的深深自责与极度苦恼。另,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高校扩招以来出现了大学生 就业紧张的局面,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感到前路漫漫,贫穷无期,对未来生活的悲观绝望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 力。

3.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贫 困大学生家庭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意志、性格 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多种因素致使贫困生性格内向、孤僻, 不善于与人交往。而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应试教育使教师 与家长只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帮他们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之前,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在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心理落差,拥有一定的自信。但进入大学 后,人才济济,一旦学习成绩不再突出,失去了维持心理平 衡的支撑点。内向的性格又使他们不易融入集体,自卑感油 然而生。

三、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措施 针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在构建“奖、贷、扶、补、 减”等多元奖金资助体系,并完善勤工助学措施,积极帮助 他们解决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帮助他 们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脱贫。

1.完善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是当务之急。在教育部的 推进下,许多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部门。但困 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的主要是专职心理咨询员严重 不足,阻碍着大学心理教育与干预的发展。在专职心理咨询 员严重不足的同时,人员流失却非常严重。由于高校心理咨 询员职称和晋升都得不到重视,因此许多专职心理咨询员尽管热爱这个专业,但为了职称获得晋升,却不得不选择回归 专业教学或者教学管理。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大多形同虚 设;一些学校还把心理咨询机构看作思想政治工作,由一些 政工干部坐堂,成了摆设。高校需要尽快地制定一个激励机 制,在留住专职心理咨询员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 个行业。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体系,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 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最重要的是要实行监测、预警 机制,对有心理问题发生的学生一旦出现苗头就及时跟踪护 理。教育部要求没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尽快建立,这将为 加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制度保证。

2.尊重、理解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高校应利用课堂、寝室、社团等多种渠道营造团结友爱的集 体氛围,使贫困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和同 学的关心和帮助。对他们的帮助要注意方式方法,考虑他们 敏感的心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及时发现贫 困生的闪光点而给予肯定和赞许,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自己 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自信,逐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爱。作为社会中的 弱势群体,许多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自身的不幸而怨天尤人, 感叹命运不公平,有许多贫困大学生在享受着各方面的资助 同时却毫无感激之情,依旧牢骚满腹。事实上,在社会中还 存在着处境更为艰难的人群。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对他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体会帮助别 人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道如何去 回报、感恩国家和社会。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