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决心书 > 职业教育活动周推进会_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论文

职业教育活动周推进会_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论文

来源:决心书 时间:2019-11-13 08:42:59 点击: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论文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论文 “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 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①的发展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整个教育界来说,就是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 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地方 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对职业院校来说,就是实现職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 的深度融合和全面对接,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先导 1.职教供给侧短板呈现。一是从职业院校维度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和生产性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要,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完善的实训基 地紧缺;
专业设置雷同,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无法紧密对接,产 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导致“技工荒”现象的出现;
职业教育 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学校用于投资或更新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有限;
职 业院校科研人员以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为主,而与产业之间互动联动和创新不足。

二是从行业企业维度看。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还不够主动,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一头热”。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现阶段的技术供 给严重不足,产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短板。三是从政府主管维度看。职业院校布 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些职业教育政策处于不落实、不贯彻、不执行、 不作为的“空转”状态。四是从社会认知维度看。社会上存在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 现象,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五是从家长观念维度看。家长“重普教 轻职教”观念依然流行,视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为无奈之举。六是从学生状态 维度看。部分学生进校后,专业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顶岗实习不对口, 职业选择不对路。总之,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明显不够。

2.职教供给侧改革内涵。第一,供给侧,即供给方面,指国民经济平 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第二,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 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 生产率。第三,职教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职教供给侧入手,针对职教结构性问题 而推进的改革。要使职业教育要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智能化等)升级,减少无效、低端和重复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 职教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适应服务引领新常态,从 根本上实现高效、高质、精准、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为我国经济、社会、行业、 企业、专业岗位供给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 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价值目标。

3.职教供给侧改革深义。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 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精尖缺”的职业技 术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我国以往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 长,现在有相当多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出了需求,很多产业更是以有悖经 济成长的逻辑在发展,这种发展超过了我国客观国情的约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 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变,让资金、技术、人力等生 产要素更好地流通,进入到产业升级管道。其中,人力要素是关键要素,而在人 力要素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当前最为紧缺的。因此,职业教育要增加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减少专业不适应、素质不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促 进产业优化调整,使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相匹配。职业教育的目 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能完成复杂生产任务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利用面 向社会、开放办学、跨界发展、就业导向等优势,及时发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 口,弥补产业人才需求的短板。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要素提质 1.院校人力资本的管理。职业院校主体是由教师(专家、学者、技师、 团队)和学生组成,其劳动力供给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等。毕业生是 否优秀,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优质的生源、专业的课程教育、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有 效的管理制度。要尽可能采取措施,让职业院校人力资本的管理效益最大化。

2.资金、资产的最大效益。资金、资产合称资本,资本供给强调其有 效供给,要使资本形成有效投资,形成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资金、资产等 物质资源的供给,需要本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 让职业院校的资金、资产等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3.激励发明和产权保护。技术进步的供给重在创新。“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供给角度来说,一定要让创新成为经济 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发 明,为创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师生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表彰与激励。

4.学校教育场所效用化。职业院校的教育场所包括学生教室、图书馆、 校行政办公用房、教师教学办公用房、学生实验室、实训基地、学校风雨操场、 体育馆、报告厅、会议厅、谈话室、学生食堂、教工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 大学生“科创园”用房、学校工厂用房、学生社团用房、学生创业及其他用房、规 划建设用地等。职业院校建设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发挥学校资 源的最大效用,使场地、校舍、设备利用更高效,产出更多。

5.组织管理过程现代化。依法合理地做好职业院校的党政机构和教科 研机构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学校 管理组织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和其他组织结构,严格学 校各级岗位责任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进校园机制建设。职业院校拥 有了文化优势,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

6.职教制度与组织创新。职教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与制度供 给,高效的制度供给是提升供给侧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人民共和 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行业企业职责,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此基础上 完善行业指导制度,搭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制度平台,健全产教协作机制, 依托行业推进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等。要强化职教集团办学机制,积极鼓励支持政府、行业、企 业和学校等主体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完善和落实好学生专业学习“最后一公 里”的岗位实习环节,努力提高岗位实习效果。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思维创新 1.职教供给侧整体思维。整体思维认为各个局部是按照一定秩序组织 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任何部分都反映整体。职教供给侧方面也是由部分构 成的整体供给,职教供给侧短板问题需要整体研究相关因素,找出原因,提出整 体解决的完整方案并加以实施。

2.职教供给侧微观思维。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调整供给来适应需求变化, 以改变“供需错位”的状况。从微观角度看,职教供给侧改革要按照“职教政策要 准”的要求,明确相关产业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是已经基本饱和还是仍有很大增 长空间,通过职教的“去产能”“补短板”“调结构”方向改革,把职教产品(对接产业群的职业技术初级、职业技术中端、职业技术高端和各种新技术培训)的供给 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用人单位对职业技术人才的 需求。

3.职教供给侧精品思维。精品本意是指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或精心创 作的最为精美的物品(作品),但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职教供给 侧改革要求在职教的供给端——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在学校教育质量上找差距。

职业院校要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精品战略”工程,实现供给侧的专业、 课程、实践等方面的丰富化和高效化,有效提升自身的人才供给水平,从而能够 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真正用得上的“精品”技术技能人才。

4.职教供给侧精准思维。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强调 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而非大而化之、 笼而统之地抓工作。现实工作或矛盾都是由一系列具体问题累积起来,化解矛盾、 推进工作必须养成精准思维。职业教育供给侧应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调研意识、实操意识,实现职教供给侧方面各项工作的精准化。

5.职教供给侧技术思维。技术性思维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 思维方式。技术性思维要考虑的是有了“因”之后,怎样才能实现“果”,即具体该 怎么做,必须提出可以具体操作的技术性方案。同样,职教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 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的最优化,就必须研究和确定 达到此目的的主要技术路线。

6.职教供给侧创新思维。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真正的创新都发生 在供给侧。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 常规思维界限,以超常规或反常规方法、视角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 案,产出新颖、独到的思维成果。当前,职教供给侧改革应通过鼓励校企合作产 教融合的创新,促进落后专业的淘汰,增加职业技术人才供给,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

7.职教供给侧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去 中心化和生产管理模式的扁平化。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点, 各种系统生产要素配置的主要形式是去中心化,组织管理方式更加扁平化和网络 化。职业教育也应向互联网转型,形成“职业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职教供 给侧互联网思维,要重视职教用户社区和职教粉丝建设(学生、家长、政府、企 业等),依靠“职业教育+互联网”的集体智慧,帮助完善职教信息化教学,宣传推广职教人才培养成果。

四、职业教育供给侧全面发力 1.职教制度政策调整。教育体制改革应成为职教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要补齐补强职业教育短板,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制定职业院校建设标准、 专业设置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标准化建设;
健全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的各项政策与制度;
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各项制度;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和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发挥职教办学的主体作 用;
健全专业设置与常态化调控机制;
出台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策;
完善 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制定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 政策和制度;
制定全国远程职业教育和职业课程的建设规划;
建立健全高技能人 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
制定企 业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 專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成立制造技术创新研 究所;
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的长效机制。

2.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 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供 给侧要积极学习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成功做法,自觉 总结天津职业大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 学院等全国首批100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借鉴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等全 国27所中职校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在政府、行业、企业协同下推进职业院校构建 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在法规基础上 明确学徒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形成联合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培 养工作机制。

3.专业精准对接产业群。职业院校要立足地方产业补齐职教短板,精 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强调所学即所用,要的就是精准,精准对接产 业、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方向。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力,是服 务产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强,学院设置的专业要考虑经济社 会需求和产业需要。校企双方相关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要逐步实现互管、互聘、 互兼,并实质性地参与管理。共同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加强专业人才互 培,“强化校企协同育人”②。各办学主体共同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③的实际进程,达到专业紧密对接产业或产业群、紧密贴近地方企业,构建适应于本地产业群的特色专业 群。

4.扩大有效多元供给。一是发挥职教集团办学的优势。职业院校应积 极寻求与地方行业企业抱团发展的机会,积极打造教师技能培训基地、产学研合 作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打造信息共享平台、资源共 享平台、学生创业平台、学生就业平台,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生理论课堂和课外实践学习的需要。二是开发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面向 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企业在职员工培训、企业下岗再就业职工培训的网络课 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类型网络开放职业教育资源。三是引进境外教育资源, 开展中外合作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应用人才。通过职教合作和有效供给,配合国家 推进“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5.职业工匠精神养成。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 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技术、发明、创新属于高风险活动,要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 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旧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 围。创新创业不能浮夸,要回归“工匠精神”,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和发明来解决 生产中面临的难题,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保障。唯有如此,我国 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复杂产品的创新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一个强国是以制 造业为主要产业,以高水平的技工队伍为基础的。对此,职业教育界要更新观念, 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去设计实施。

6.行指委实质性指导。发挥行业组织指导协调作用,一是行指委要积 极指导并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组织企业专家制定行业主要工种“职业能 力标准”,编写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为职业院校专业标准和 教学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二是行指委要积极配合职业院校开展“行业技术能手 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行业内著名企业的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学生交流,鼓励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行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增强后备技能人才对行业的归属感和自 豪感。三是行指委要提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经常或定期地分析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 才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总体要求等。

五、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系统应对 1.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纵向层次上要完成初级、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硕士、博士六级职教结构定位以及学历与培训并举的功能定位;

系统构建从初级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术人才成长“立交桥”,形成适应需求、 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科学合理的职业技术人才结构;
实现“到2020年,形成适 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 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④的目标任务;

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途径,扩大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

2.职教结构系统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是指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 构成状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一是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产业 结构、技术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职业教育专 业结构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出发,“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 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 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⑤。二是布局结构。职业教育布局 结构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关系密切。职业教育机构主要布局在大城市、中等城 市、县级城市,这是由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为生产一线和农村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决定的。职教结构优化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以 均衡发展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以居住学区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以区域分工配置职 业教育资源,以社会需求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以效益导向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3.职教质量根本提升。要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完善常态化评 估机制,职业院校必须适应产业分工、技术升级之需,建立必要的机制。一是建 立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相联动的开发机制,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 衔接。二是建立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 对接。三是建立注重职教产出导向的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整改提高。四是建立校企师资互通机制,形成具有 职教特点的师资队伍,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

4.职教供给效益导向。供给侧的关键在于提升要素的供给效率。职业 院校要自觉地强化办学效益导向,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用薪 酬杠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职业院校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现有教学技 术进行改造提升,增强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利用网络远程进行尔雅通识课教学,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后勤、信息中心、图书馆等服务部门要按照精干 高效的原则进行整合,减少后勤辅助人员。学校党政机关管理职能部门要进行适当调整合并,向管理要效益,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支出。

5.职教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第一战略。

职业院校转型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效能发挥,根本在于构建产业结构与“职教人” 利益共同体,从而破解国家经济转型、职业教育转型的难题。职业教育改革需要 从多个维度来实施和落实。因此,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大变革时 期,要积极深入调研,做好技术人才和专业发展的科学预测,把准产业调整升级 所需的技术人才规模、人才结构、技术结构,从而优化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规划的 顶层设计,通过政府引导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领域或职业院校转移。

6.职教特色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和联系纽带,没有 共同文化认同,整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同理,职业院校如果没有共同的传承文 化,学生和教师就没有凝聚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就没有共同精神符号。校園文化 建设,需要找准定位。职业院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职教 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全面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推动职业 教育的内涵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 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顺 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只有适应 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既要立足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又要办好初级职教、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职 业技术教育,共同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吴兴富(1960-),男,江苏大丰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
何学军(1969-),男,江苏宜兴人,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