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检讨书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来源:检讨书 时间:2019-10-06 07:53:41 点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 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 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 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 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 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 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 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 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 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 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 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 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 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 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 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 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 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 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 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 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 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三是学校 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 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 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 环境的能力会更强。(二)社会负面因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 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 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 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 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 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 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 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 展。

(一)家庭教育方面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 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 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 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 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 的正规教育。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 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 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 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三)社会环境治理方面 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 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 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 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
影视宣传、文化 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 患无穷。

五、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 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 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 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 根据中学 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 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 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季成钧,《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5[4]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 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 [6]王俊红,《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研 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2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