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感谢信 > 工商管理专业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锻炼]

工商管理专业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锻炼]

来源:感谢信 时间:2019-12-01 07:48:35 点击: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锻炼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锻炼 民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锻炼范文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 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民族院校作为中国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阵地,承载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民 族地区服务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任,在推进民族地 区的快速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 科教育虽然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 作用,但大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民族 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传统的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问题:一 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生源、师 资、资源等方面的争夺使民族院校以及学科专业的发展面临 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民族院校长期以来以干部培训和知 识教育为主[1],这种传统办学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上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造、重 共性轻个性等不良倾向和问题,导致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 需求,就业质量及创业水平不高,未能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 标要求。如何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四种能力”以使学生 更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发 展,已经成为民族院校该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四种能力”不足及原 因 (1)教学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 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

但在目前规模化的招生和培养方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难 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这在民族院校中更为突出:工商管理 的课程设计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所限,未 能有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学生不重 视甚至忽视实践技能的原因。其次,民族院校的生源本身基 础薄弱,加上在大学教育中不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提升。再者,由于观念和资金所 限,民族院校很少配备经管类实验室,工商管理学生缺乏实 验经历和实训演练,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经营运作缺乏感性认 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很难实现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不容忽视的是,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 和教育质量保证等各方面普遍缺少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也是 容易造成师生不重视甚至忽视实践技能的重要原因。

(2)培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创造能力 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等商科专业 的发展处于师资力量和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态势;
加上所处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和商业氛围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 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二,长期以来单一的培养方式使得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其三,由于缺乏 与企业和实地基地的双向联系,以及没有参加各种营销策划 大赛的经验历练,很多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 弱。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及 生活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思想相对较为保守。

然而,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主要是企业、政府等部门,实际 工作中面临的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因而更需要加强学生创 造能力的培养。

(3)专业缺乏特色,学生就业水平较低 特色不突出是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不容 忽视的地方。民族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 要是面向企事业及机构的管理人才和综合型应用人才,以及 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决策部门的中层管理人才。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在各大高 校纷纷开设的前提下,市场日趋饱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
加上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和市场发育不充分,对工商 管理专业毕业生吸纳有限。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矛盾日趋凸 显: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对优质 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缺乏外在环境市场需求的拉动也使工 商管理专业发展难以进一步提升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 服务水平。众所周知,重点院校及发达地区的工商管理专业 毕业生在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方面都有比较优势,故民族院校的同类学科若不能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的毕 业生将很难与985、211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进行同台竞技, 容易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4)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层次较低。目前我国高校的创 业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成为创业教育 示范或建设单位,有着较为系统的建设规划。相对而言,民 族院校整体环境创业氛围不浓,创业活动缺乏系统指导和创 业实践平台,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活动难以培养和实 现。其次,有些民族院校虽然设立了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 但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脱节:培训 方式仍以单一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创业实践锻 炼故难以真正培养创业技能。再者,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队 伍整体水平不高,培训教师多以本院校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教 师为主,缺乏社会创业实践的企业导师,导致创业培训教育 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应。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机 制不足、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和创业园建设的不到位,也影响 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四种能力”培育 的基本思路 (1)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将“四种能力”的培育为核心, 全面提高师资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首先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因此,民族院校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将“四种能力”的培育作为制 定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在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深 入改革,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的良好机制与 氛围;
通过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切实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其次,在围绕学 生“四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进 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们应当着力全 面提高师资水平:包括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完善教师的知 识结构;
加紧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加强 学术梯队建设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 技术的培训,以适应当前管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加强 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 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加强高校与发达省份重点高校的交 流合作,鼓励教师到名校进修和访学,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 学培养方法和经验。

(2)明确培养目标,校内仿真实习+企业实习,切实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 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必须着眼于服 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该坚持培养能力和提高素 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育大学生“四种能力”为重点,切 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应创新思维方式,通过在校内建立仿真企业模拟实验室,争取在学校内实现跨专 业仿真实习,训练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决策能力、综合 执行能力。首先,参照典型的生产企业的业务链设计一系列 经济组织及其业务流程,形成一个科学的企业仿真实习体系。

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特点,把工商 管理专业的学生配置到不同仿真企业和不同机构的不同工 作岗位,组成仿真社会生产和服务系统,处于复杂市场环境 下的企业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仿真运作。最后,通过仿真实习 将有助于学生全程参与仿真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机 构的多样性决策,处理仿真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机构 纷繁复杂的业务,经历了仿真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机 构的基本业务环节和流程,全面而综合地增强学生参与实际 工作的能力。此外,还需要落实和建设好校外的实习基地, 让经过仿真训练后的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实习,能有效增强其 校外实习的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校内仿真实习 和校外实习相配合,将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增强学生的 创造能力 要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开放创造性教学氛围,废除“注 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 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特别是工商管理课程教 学中要注意引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激 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此外院校还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通过校(院)企合 作让学生参与企业课题研究;
甚至要求学生主动去企业去找 课题作为创新团队的作业或任务来完成,以训练和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可组织工商管理类商 科学生积极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新产 品推广调研等竞赛,按照参赛要求进行调研和设计以完成项 目任务书或商业策划书。通过组建团队参赛不仅培养了学生 协同作战的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实 践技能,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寻找新 创意和挖掘到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互利双赢。

(4)打造专业特色,“3+1”培养模式暨双导师制,提升 学生就业能力 特色教育是解决中国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同 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民族院校必须挖掘和确立自己的专业 特色,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学科,以差异化定位打造竞争优 势。如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具 有东盟小语种的特色学科优势;
且广西地理上与越南接壤, 是进入东盟国家的桥头堡。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应借助地域和 特色小语种学科优势,灵活采取“3+1”、“2+2”跨国人才 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培养2~3年,然后到东盟国家高校留学 1~2年),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势。一方面,采取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熟练掌 握东盟语言、了解东盟文化、专业功底扎实、具有国际化背 景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3],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另外还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实现既可选择在国内就 业也可以进入东盟甚至其它发达国家就业的目标。为此,工 商管理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联合办学,扩大国际 留学生的相互交换制度,拓展和深化国际培养模式,形成特 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在国内学习期间还可以推行 “双导师制”,即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校内学习导师和校外实 践导师,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进一步提高专业培养的 有效性和扩大特色优势。在实践中,需要加强与不同行业的 联系,通过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紧密联系产学研,落实 校外导师的聘任制度,加强校外导师对学生帮扶力度和指导 效果考核,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外向型发展。结合“走 出去”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和“请进来”双导师制,将会极 大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为民族 院校工商管理等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新思路。

(5)树立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培训并积极参与创业孵化, 拓展学生创业能力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训,增加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是建设更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实践的社会平台首要任 务。实践中,要从入学教育开始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 学院的创业网、广播、宣传栏、图片展等,对政策、项目策划及典型创业事迹进行展示宣传;
另一方面,邀请成功创业 校友宣讲创业史作为示范,全方位营造积极推动鼓励创业的 校园氛围[4]。其次,要邀请专任教师、法律专家、优秀校 友以及咨询机构进行创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市场准入、 政策解读、劳动、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扶持政 策,围绕创业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推进创业培训取得 实效。再者,切实以“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 赛为契机,鼓励大学生动手创业,从构想开始,指导他们如 何市场调查、如何确立创业项目、如何写创业规划书、如何 申报注册公司、如何进行运作和经营、如何合理规避风险等 等,做好自主创业毕业生的参谋。最后,还要着力构建“政 府、企业、院校、金融、中介”五位一体的创业孵化模式, 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多渠道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各种 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努力帮助学生联系创业资金和融资渠 道;
同时鼓励大学生着眼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易调头” 和“短、频、快”的项目上,组建团队着手以创办微小型企 业为主的创业实践,积极参与项目孵化。另外还需要搭建风 险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接洽会,强势推动优秀创业项目落地 孵化、市场化运作。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