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定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是立足当地、面向全 省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专业师资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人 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型人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无一例外地领导或参与学校网络管理和信息化 工作,因此我们提出师范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实现“零距离就业”为目标,坚持师范技能 与专业技能训练4年不断线,培养“崇德行、厚基础、强技能、懂教育”的高级应 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充分注意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学术性兼 顾,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高度重视能力培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 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 到“崇德行”,以学科大类教育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实现“厚基础”,以方向拓展平 台和模块化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进行分层次、个性化培养,对课程实验、课程设 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培养“强技能”,加强教育技能训练、 教育见习以及教育实习等教师素质积累环节,实现“懂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2职业能力需求与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我们把对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 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划分为具备本科生基本素质、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 工程实践与创新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技能“四个板块”,建立如图1所示的计 算机师范人才能力结构图。
其中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思维、算法与程序设计;
工程 实践与创新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全局意识,牢固建 立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等系统设计思想,具有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应用、管理、 维护、培训与支持等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技能除一般师范技能外,尚需具备课件 设计、网站制作、机房管理、网络维护、电脑美术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的整 合以及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竞赛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能力需求,搭建协调发展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 方向拓展“四个平台”,实现个性化培养。建立“以基本素质和学科知识为基础, 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技能训练两个4年不断线”等4个板块的课程体系,其知识与 技能分布如表1所示,建议按1:1:1:1安排学时与学分。
其核心课程及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办公软件应用。作为本科生,特别是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生,办公 软件应用是必备素质之一,要求具有文字编辑、排版及有关统计表格操作的高级 水平。
2)程序设计基础。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有专业方向的基础核心课 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与结构,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 法,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3)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有专业方向的骨干基础 课程,主要学习信息及其关系的基本结构、存储实现技术、经典算法以及算法效 率分析,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线性部分,包括结构及其查找、排序算法,了解树和 图的基本知识。
4)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结构,重点熟悉局域网 组建、网络设备及其管理与维护,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5)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之一,要求掌握其 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具有主流操作系统的选型、安装、配置、使用与管理能力。
6)计算机组成原理。本课程从硬件角度介绍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学习 程序在机器中是如何存储和运行的,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各组分基本结构。
7)数据库技术。介绍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构成、规范理论、完 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数据备份以及SQL语言和E-R图等,使学生熟练使用一种 小型数据库系统(如Access),具有应用、分析、设计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 步能力。
8)软件工程与设计。学习软件生命周期及其相关理论和通用开发技术, 培养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使用维护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团队与沟通、创 新与发展等工程意识。
9)信息技术教学法。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要求,掌握信息 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
10)设计制作类课程。包括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图形与动画制作、 美工设计、课件制作等实用设计与制作类课程,掌握其一般方法与技术,具有设 计制作一个完整小作品的经历与经验。
11)课程设计与实训。对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与设计课程安排相应 的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达到项目实训目的,同时在实训环节安排 常用软件安装与使用、计算机及外设常见故障与维修以及机房管理与维护实际场 景训练。
12)教育信息化。了解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掌握校 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教学材料、电子资源、教学评价自动化以及 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多步渐近式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 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研究型、工程型还是应用型,学 生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广泛地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并 获得相关技能[3]。我们应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组织与实施的能力,养成从技术、组织、经济和社会综合的角度思考信息技术建设项 目的习惯。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而且有 利于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4]。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 专业应该是师范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5],基于此思想,我们把上述“四个板块” 课程体系涉及的实践环节统一进行分解,从同一课程和各相关课程之间两条线按 观测性、难证性、设计性、综合性路线设计实验环节渐近图。
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图形化界面操作理解和加深对数 据库基本概念的认识,以观测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是第一层次;
而第二层次 是在数据库原理部分加入少量分析与设计型实验,如把现实问题转换为实体联系 图,进而设计出具有第三范式的数据表等,此层次中虽然仍以观测性或验证性实 验为主,但主要利用SQL命令实现相应功能;
第三层次是数据库原理的理解,如 完善一个具有事务处理功能和并发控制的存储过程设计、实现与调用。这三个层 次的实验教学都是与理论教学相辅助的,而最后一个层次是综合设计,综合应用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有关知识,按软件工程思想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系统的设 计与开发,其中又可分为数据库系统设计与最终实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两个方面。
从整个专业总体性研究相关实验教学环节,深入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 系,规划与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渐近式实验环节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 从专业内各门课程实验内容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 企业实践、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适度分离并 加大独立实验课程比例,以知识点结构为依据设置交叉型实验,研究形成集观测 性、验证性、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多步渐近式实验教学体系,并融 合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以及直接到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见 习或辅助学校信息化设计与管理等方式进行延伸性实践。
4结语 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学和中等职 业技术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我们以学科知识和基本素质为基础构建合理 的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形成较强的专业实践与教师职业技能优势。通 过近几年的实施,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该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明 显提高,各种专业竞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毕业 生既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又能参与或领导学校教育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因 此,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进 一步改善,这种专业实践与教师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思路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我们也将继续围绕此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金义富 邓明 孔艺权 第2篇:师范本科教育理论拓展课的有效设计与思考 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突出师范特色的课程,也是提升师范生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自2009年以来,廊坊师范学院依托河北省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三三四’全程合作教学模式的 实验研究”的研究和实施,对教育类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教育理 论拓展课就是教育类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中新开设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它和 原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一起共同构成了教育理论必修课,于第三学 年开设。那么,新开设教育理论拓展课的必要性何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依据如 何?拓展了哪些内容?课程在施教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本文就这些问题做简要 阐述。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1.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教育理论拓展课要回答“为什么”设置 的问题。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最明显趋势就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 育理论拓展课是教育类课程中教育理论部分的必修课,是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教 师专业教育的重要的理论性课程,也是引领师范生进入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和先导 性课程,其核心任务是促进未来教师的教育性专业知识发展。所以,教育理论拓 展课的开设目的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下,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遵循 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职前培养以及专业准备的内在需求,为师范 生的专业发展奠定教育理论基础。
2.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托。教育理论拓展课要回答“依据什么”设 置的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 基本要求,是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 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为此,教育理论拓展课的设置和实施紧紧围绕教师 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教师观到学生观,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责任,从教育知识到教育能力,从教育体 验到教育领悟,引导师范生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
3.以核心教育理论为主体。教育理论拓展课要回答“学什么”的问题。根据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以中为主、以今为主、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原则,“选择 课程资源中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知识作为范例,以供给学生学习”,其整体内 容以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教师的成长过程为线索, 以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教育理论为主体,以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为对象,分析、 阐述、论证教育教学过程的心理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和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实际,形成本土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4.以学习者实际需要为前提。教育理论拓展课要回答“学它干什么”的 问题。学生是课程最直接的受益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以 育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教育理论拓展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就是以学生为本,课 程要为学习者服务,要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这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前提。一方 面,课题组曾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在校师范生就教育类课程的问题 进行了广泛调查,多数学习者希望教育理论在学理上达到“高、精、深、实”的品 质,切实能够解决概念、观点、法则、原理等理论问题,并能够很好地揭示规律、 解释现象、指导实践。这些教育理论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和 保障。另一方面,师范生毕业时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方能取得任教资格,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极为宽泛,涉及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心 理知识与素养、一般文化素养、教育知识与能力、相应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等。
教育理论拓展课内容的选择遵循以考纲为准的原则,突出专业导向和能力导向, 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整合的观点。教师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合作的过程, 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关联,使其成为一个课 程群。所以,本课题将教育类课程重新整合,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门教育 理论课程整合。打破原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界 限,对这些课程的知识点删减、增补、修改、整合,新开设教育理论拓展课。教 育理论拓展课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且各门课程 前后关联、相互支撑,使教育理论的教学成为相互关联的、连续的、整体实施的 过程。第二,教育理论拓展课整合。教育理论拓展课包括三大内容板块,中学生 心理发展与教学策略、教师教育和教育技术。各板块内容不交叉、不重复,为师 范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育知识视野。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整合。教育理论 与实践的脱离是教育类课程的顽疾,本课题在解决这一顽疾上做了大胆的探索, 即理论同步联系实际。教育理论课程与“双导师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统筹兼顾,有机协调,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各项 活动和训练都相互联系,又都独立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体 系,让师范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的意义。
2.开放的观点。教育理论拓展课的建构体现了开放性,具体体现在:
第一,内容开放,选择最有价值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类课程的教材多年来都是 一个面孔、一个体系,一味以习得的逻辑化、体系化的教育理论知识为目标,教 育理论拓展课注重吸纳最新的、前沿的教育理论成果,做到上通天;
同时反映基 础教育改革的动态,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做到下接地, 近距离地面对教师专业成长,以培养师范生关注教育实践、思考教育实践、探索 教育实践素养。第二,形式开放,把教育理论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 育理论拓展课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各专题增加:(1)教学案例:根据教学目的, 选取真实的教育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特定案例;
(2)资源导航:每个专 题都给出相关资源和学生拓展阅读的书目,并列出出处,方便学生拓展学习;
(3) 研究型课题:每个专题都给出2~5个研究型课题,利于学生专题研究;
(4)配 套资料库:教育经典案例(文本案例),视频材料和配套的资料库(教育经典著 作、重大理论争鸣、教改经验、教育动向等)。各专题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互 动交流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学术报告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 学,学生体会到课堂参与的激情与乐趣,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课程的内容框架 教育理论拓展课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心理学拓展部分、教育学拓展部 分和现代教育技术学拓展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框架如下:
1.心理学拓展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从 内容体系的相对统一性和理论的应用性进行整合,共设计14个专题,其中12个专 题必讲,2个专题学生自学,共24学时。
2.教育学拓展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教育学”统筹考虑,共设计17个专 题,36学时。
3.现代教育技术学拓展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 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廊坊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学的实 际需要整合而成。考虑到我院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技术基础 二”两门课程,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此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技术本身,而是突出体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即信息化教学设计,共设计6个专题,12学 时。
四、实践反思与困惑 1.教育理论拓展课教学带来的师生角色的变化。以往的课堂教学是讲 授型的课堂教学,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现成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生在 下或是奋笔疾书记笔记,以备考试之用,或是心不在焉,甚至隐性逃课。而教育 理论拓展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很大改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 讲授者、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构建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 作者、学生的学术顾问。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 主动状态。新型的课堂教学成了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主阵地。
2.教育理论拓展课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问题驱动式教学:课堂教学 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学生围绕主题学 习时,要查阅大量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完成 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其基本环节是:问题导向—查阅资料 —分析探究—意义构建—反馈评价。
互动交流式的教学:教师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论坛情景,学生就问题情 景发表各自的看法,同学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从不同角度交换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学习方式由说教性的讲授变化为互动性的交流,学生体 会到课堂参与的激情与乐趣,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案例分析式教学: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先导,通过典型案例,把教改 经验教训、现实热点问题探讨等内容及时引进课堂,让师范生倾听新课程教学改 革的呼声,感悟中小学教育生活的真实意义。
小组合作式教学:例如,教师的教育研究专题,3~5个同学为一组做 微型课题研究,从选题到开题、研题,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3.困惑。(1)教学课时紧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要求课程 精选理论,精讲理论,其他版本教材都有的内容不讲,少讲,在资源导航和配套 资料库里作为学生课前研读和课后拓展阅读的材料。(2)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 要求。多门学科组成的综合课,要在短时间内驾驭这些学科有一定难度,所以, 综合课的教学必须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资源共享,必须编写教材、建立题库等。(3)尚未吸收一线优秀教学型导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至今,教育理论拓展课已经过三轮的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教育 理论拓展课的设置和实施不仅为消除教育类课程的弊端而努力,更为师范生的终 身发展、培养专业形成型的教师而努力。这是教育理论拓展课设置的目的,也是 课程实施中孜孜以求的佳境。
作者:李士萍 李士杰 第3篇: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高校的招生人数有了明显增多,对于师范类学 生而言,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当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可以 看出国内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深受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如此严峻 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毕业生感觉到就业的压力,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为 此,通过分析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利于师范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采 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
一、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从当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小师范类专业院校共178所,截止到2015年,高校毕 业生749万人,仅仅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就高达70万人左右,但从岗位需求量上看, 存在和明显的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师范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1]。
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偏远地区却存在着人才稀缺的状况,难以有 效平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此外,部分师范类毕业生未能接受良好的就业指导 服务,导致毕业生没有明确就业方向,对其就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降低了 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提升师范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分析 1.为师范类毕业生创建较好的制度环境 通常情况下,市场就业环境与就业整体水平有着必然联系,对于师范 类毕业生而言,其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相比综合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为了有效解 决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为师范类毕业生创建较好的制度环境,加大政 府引导,使得市场竞争环境更为自由,并且构建健全的运转机制,促进师范类毕业生的特长、专业能力与其他方面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师范类大学生可以考取 有价值的证书,展现其真才实学,为提升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有利依据。
总之,为师范类毕业生创建较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师范类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 力,为其日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培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技能 任何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能力与其能够顺利找到适合 自己的岗位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为了增强师范类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必须从培养 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入手,从而为师范类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 础。
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如果毕业生只是掌握单一的技 能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而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為了增 强毕业生的知识储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师范类学校必须下足功夫,通过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 问题[2]。当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高校就应当加大对毕业生的技能培养力 度,可以从职业教育和培训班等途径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毕业生的特长,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得师范类毕 业生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为日后择业与就业提供有利条件。当师范类毕业生具 有其特长时,能够为其就业加分,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总之,师范类毕业生 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其他方面的技能,进而促进了师范类毕 业生的就业技能得到提升,为实现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指导服务 在有效解决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过程中,需要根据师范类毕业 生的特点进行指导服务。同时,充分考虑到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然 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就业问题予以整改,从而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打下坚 实基础[3]。针对师范类毕业生的特点和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师范院校要积极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中心要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就业 指导服务,从而促进师范类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
根据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可以构建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 并且就业指导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向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使得毕业生能够了解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需求信息。同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在就业技 巧与观念上给予师范类毕业生正确引导,从低年级阶段开始就为大学生讲解职业 规划等课程,根据每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为大学生做 出具有科学性与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为其日后发展指明方向。在对师范类毕业 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需要将创业与就业理念渗透在教学环节中,指导师范类 毕业生对就业方向与就业形势等有清晰的认知,当毕业生明确了就业方向时,才 能有利于其培养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等,为其顺利就业发挥关键作用。此外,在 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指导服务时,高校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教育 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5]。班主任与辅导员等也要积极参与到师范类毕业生就 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加强对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从而为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十分严峻,不利于毕业生的顺 利择业与就业,为了帮助师范类毕业生增强就业能力,需要对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就业现状有清晰的认知,在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 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毕业生的技能,为其顺利就业拓宽渠道,也为师范 类毕业生今后取得更好的发展发挥主要作用。
作者:谢艳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