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美国心理学家、教育 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到 高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其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是 高阶思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 简称“2011版课标”)也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 要的发展方向。高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大多建立在有效的认 知冲突之上。教师要深入剖析知识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在适当的时机创设适切的认知冲突,引导学习的自觉发生和 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认知冲突的价值追寻 认知冲突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对 立性矛盾时而感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美国心理学 家皮亚杰提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 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 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 前,头脑中已经具有了不同的认知结构,他们总是试图以这 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 通过冲突的不断化解实现新的平衡与发展。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构建起来,并在“平衡(建构)—不 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 的依次循环中得到丰 富、提高和发展。
(一)认知冲突是学习发生的原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 有重要影响。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种成分,即认知内驱力、附 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最为重要。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求知和理解的欲望,掌握知识、阐明 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认知冲突的创设不仅在于呈现问题,更 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设置新问题,使之与学生原 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使学生萌生解决问题的 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 衡和认知冲突的本能。学生一旦有了解决问题(矛盾)的渴 望,就能促使思考和探索,认知内驱力也会随之生根、发芽、 壮大。
(二)认知冲突是自主建构的主渠道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向 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 可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 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习 者的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得到丰富、调整和改造。
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 学习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认知 结构的重组。
(三)认知冲突是核心素养的发酵池 当前,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有很多,其中,数 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 分析这六个区分度较清晰的名词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笔者以 为,不论是何种核心素养,都应该直接指向学生的思维,而 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佳情境就是认知冲突。当学生置身于强烈 的冲突情境中,他们就会主动进行观察、猜想、推理、解释, 还会迁移、分析并创造,其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也将得以有效提升,核心素养也将会在此过程中自然发酵。
(四)认知冲突是情智共长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适度、适时、 适切地引发认知冲突,化解认知冲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 立、核心素养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认知冲突的策略研究 (一)理解教材,挖掘冲突点 1.转变视角读透教材。倘若教师经常能站在学生视角, 带着“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研 读教材,将会深刻理解知识本质,也会给自身带来认知冲突。教师自身有认知冲突,往往就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 成为学生的认知冲突点。
2.遵循规律研究特点。教材中每部分知识都有其自身的 特点。例如,非零自然数集合,可以分为奇数集合与偶数集 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自然数能否被2整除,这是自然数的 特征的一个方面;
非零自然数集合,又可划分出质数、合数 和1,这是依据因数个数特征划分的,这是自然数特征的另 一个方面。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知识特征的交叉点,在 交叉点上做文章,就能为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做好储备。
3.凸显本质明确关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选择数学 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同一类型的知识在不同的教 学阶段反复出现,但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 差异。教师要注重沟通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融 会贯通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分数、除法和比之间有什 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各自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明确关 联后,才能清楚地刻画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更好地设计出激 活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自然生长。
(二)尊重学情,定制冲突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原有知识使用越多,原认知地位 就越高、越强化,对于新知识的认同往往会出现情不自禁的 “抵制”,也会出现用原有知识误读新知识的现象。因此, 课前研究学情十分重要。要想真正了解学情,就需要对本班 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认知能力有一个准确的预判,如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需求、一般在什么地方会产 生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学生的矛盾点,从而 定制课堂的冲突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冲突的化解 过程。
(三)关注生成,开发冲突点 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即生成性 问题。当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认知不同步时,教师要有“变 小”的意识,快速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中,了解学生所思;
同 时,要有“变傻”的能力,沿着学生的认知途径(甚至是错 误的)寻找认知冲突点,让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成为学生认知 冲突的助推器。
三、创设认知冲突的实践运用 基于认知冲突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冲突的“距离”、 呈现的时机和教师的处理方式。当教师对教材、学情了然于 胸并形成捕捉“即兴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时,冲突就会自然 生成,其化解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学生思维深度发展 的过程。
(一)旧衣新穿,在冲突中激活内需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 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 “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 冲突。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了让百分数的创生成为 学生的自觉需求,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这是几位同学的投篮情况表:
(1)你能帮老师选出一名参赛队员吗?怎样选? (2)如果林涛也参加选拔,怎样比? (3)比较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麻烦? (4)如果还有第4、第5个,甚至更多的队员参加选拔, 怎么办? (5)既然确定公分母太麻烦,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6)你觉得公分母定为多少比较合适?为什么? 太多不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使用原有的通分方法就 会比较麻烦,从而生成“用一个大家比较有感觉的数据作为 分母再比较”的需求。当学生经历了这个分母为100的分数 的生成过程后,对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就会有深刻的 体验,更直观阐述了“学习了分数以后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 数”的原因。
(二)追根溯源,在冲突中逐步建构 教学中有很多“关键点”,简单地告知很难让学生对其 存在的价值有精确的把握。如果教师能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从知识的源头开始,设置适切的障碍,形成鲜活的冲突,学 生就能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结论,建构知识。如《确定 位置》一课,学生大多会存在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要用“方 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位置?为此,教师引领学生共同经 历了以下冲突过程—— (1)唤醒:怎样介绍体育馆的位置?(明确观测点,回顾原有经验:八大方向) (2)冲突1:如果体育馆在这儿,又该怎样描述呢?(生 成北偏东、东偏北两种说法,利用原型启发后统一说法,迁 移生成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三种说法) (3)冲突2:体育馆和动物园都在学校北偏东方向,又 该怎样介绍呢?(生成角度) (4)冲突3:动物园和主题公园都在学校北偏东30°方 向,又该怎样介绍它们的位置呢?(生成距离) 该环节教学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基于学生“最 近发展区”设置障碍,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一 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解方法、 掌握技能、发展思维的同时对知识本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更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顺水推舟,在冲突中自觉醒悟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怎样将错误变 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在易错点为学生制 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纠错,达到自我修正的目 的。如《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这条彩带长3厘米还是4厘米? 生3厘米。
生4厘米。
师答案只有一个。到底是几厘米?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我觉得是4厘米。因为我数了一下一共有4个端点。生我觉得是3厘米。我数的不是端点,是格子,一共有3 个格子,所以是3厘米。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我支持4厘米。我们可以从头开始数一数:0、1、2、 3,有4个数字,所以是4厘米。
生我反对4厘米。开头那个端点其实不用数,应该从1厘 米开始数起:1、2、3。
师看来起始的“0”是问题的关键。
…… “正确判断长度”是“认识厘米”中的易错点。当课堂 上出现不同声音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肯定,而是重复“到底 是几厘米”,让学生的认知冲突愈加强烈。当两种意见僵持 不下时,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旁敲侧击:“你是怎样判断 的?”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和辩论阶段,让学生充分暴露出思 维过程。学生的争论有根有据,而错误往往就隐藏在看似正 确的认识中。在似是而非的交流中,理才会越辩越明,方法 才会合理且贯通。
(四)原型启发,在冲突中突破难点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已有认知,自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矛 盾冲突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更新原有观念,让紊乱的思维变 得有序,错误的认知得以修正。
如《认识平行》一课的“画法”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 5个层次的教学环节:(1)尝试: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线段;
(2)对比: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追问:能不能想出一种既简单又标准的方法?(4)启 发:从拼图游戏过程中的平移画面,你能想到什么?(5) 改造:怎样改就能让我们的画法既简单又标准?事实上,不 论是借助直尺“描”,还是随意“平移”,抑或“固定两线 之间的距离”,都有自身的价值,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肯定其优势,放大其劣势,学生很快便置身于强烈的矛盾冲 突中,纠结的过程也成为需求激活的过程。此刻,“平移原 型”进入视野,学生恰如久旱逢甘霖,豁然开朗。
(五)组合出击,在冲突中反思提升 合作学习是常见的学习方式,它更多地适合于具备一定 挑战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有效的合作学习至少应该 具备以下要素:第一,目标明确,深度适宜;
第二,梯度合 理,分工明确;
第三,形式活泼,评价多元。将问题有效组 合并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足够多的空间和时间内经历观察、 猜想、辩论、验证的思维过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长方形面积》一课,教师将“计算公式”这一问题 加以组合,形成了连环冲击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建构 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算理和方法,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 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内容如下:
学习材料:每人一张大硬板纸(10厘米×10厘米)、10 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活动记录单。
独立完成:(1)用摆一摆、想一想的方法在硬板纸上摆出1号(长3厘米,宽2厘米)和2号(长4厘米,宽2厘米) 图形,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在表格中记录相应的 算式和结果。(2)用刚才的方法求出3号(长4厘米,宽3厘 米)和4号(长5厘米,宽4厘米)图形的面积,在表格中记 录相应的算式和结果(最多只能用10个小正方形)。(3) 请你想办法求出5号(长15厘米,宽12厘米)图形的面积, 在表格中记录相应的算式和结果。
组内交流:(1)你是怎样摆3号、4号图形的?为什么 这样摆?(2)你是怎样求5号图形面积的?为什么这样算? (3)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从“完整摆”到“不完整摆”,学生经历了第一次认知 冲突。这一冲突的发生,让学生把焦点聚集到了长和宽上面, 其化解过程就是学生理解为什么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 面积的过程。从“不完整摆”到“抽象摆”,学生经历了第 二次认知冲突。这一冲突的化解,就是自主建构长方形面积 计算公式的过程。由于是合作学习,学生的差异能够在组内 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与发展。而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发生 的过程。
(六)借题发挥,在冲突中融会贯通 新授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所有的认知冲突都得到解决, 相反,可能是新的认知冲突产生与化解的开始。如学生在学 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后,通常会遭遇这种类型的问题:医 院用一块长10分米,宽8分米的白布做成底和高都是4分米的包扎三角巾(不可拼接),共可做多少块?受思维定式的影 响,学生往往会运用“大面积÷小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具体 块数,忽略“10米不能被4整除”的具体情况。直面问题核 心,先退后进,设置对比式的问题情境形成冲突,学生就能 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清晰走向融通。具体如下—— 问题1:人民医院用一块长12分米,宽8分米的白布做成 底和高都是4分米的包扎三角巾,共可做多少块? 究理1:你是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呈现两种计算 方法,配图明理) 问题2:人民医院用一块长10分米,宽8分米的白布做成 底和高都是4分米的包扎三角巾,共可做多少块? 对比1: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补图验 证) 对比2:你觉得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科学?为什么?生活 中哪些情况经常运用“大面积÷小面积”的计算方法? 问题3:人民医院用一块长10分米,宽9分米的白布做成 底是5分米,高是2分米的包扎三角巾,共可做多少块? 究理2:为什么要用10÷5,9÷2? 小结: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分 享? 数学的内在魅力应该是理性的美,在于冲突的不断产生 和化解过程中获得的思维提升和高峰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活 跃起来,让学生按其内在的节律进行生长,这样的课堂必定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