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前这部分内容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专门有这类专题 练习,课改后作为解决问题穿插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 乘除法》这个单元中(最新修订教材作为例7呈现P42)。此 题只是把甲、乙两管注满水池分别所需要的时间数由习惯给 整数改为分子是1的分数;
再把问题的语句由习惯的顺向叙 述改为逆向提出。抽查结果表明,学生“大意失荆州”的错误症结就在这两点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透彻理解 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关系,缺少必要的变式训练,没 有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还有一些学生没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缺乏应有的估算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 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追问,就可以收到 预期的效果。
一、追问模式,有取有舍 如果将以往的固定解题模式当作“万能钥匙”,碰到任 何实际问题都信奉“拿来主义”,有时也会碰壁。上题中的 错误就是因为部分学生过分依赖“1÷([1m]+[1n])”这 个葫芦来画瓢所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的习惯思 维和方法是不是真的符合题目要求,对学生列出的式子“(1 -[14])÷([15]+[17])”及时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 深入思考,将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追问表象,认识本质 这类典型问题(工程问题)的教学,通病是通过对课本 上若干命题的分析,归纳出一个解题模式,然后让学生依模 式解题,因而容易使学生把非本质的特征误认为本质特征。
这次抽查中,不少学生就把题目中提供的工作时间误认为是 工作效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变式材料,进行必要的变式训练,就可帮助学生掌握本质属性。例如:
甲、乙两管单独开启注满水池所需的时间,可以是整数、小 数,也可以是分数,乃至分子是1的数。这样可以使学生明 确工作效率中的m、n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解 题时,欲求出甲、乙管的工作效率则必须将1分别除以m、n。
大多数变式题与模拟题的模型一样,但题中的条件却发生了 微妙的变化,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每一 句提示,可以做上记号,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 合,审清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
三、追问答案,查漏补缺 做完题后,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自 己做题的正确率。我们不应忽视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这一步, 同时,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上述错题的结果 “2小时”,如果学生对答案加以检验,或者估算一下,就 能觉察出解题的结果是有问题的。学生在检验中,经过“自 我追问”,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厘 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错误的原因,调整解题思路,巩固 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症状”,及时追问,灵活 调节,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火花,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学 生从“已有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甚至引向“未来 发展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