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感谢信 > 如何利用互联网_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的方法

如何利用互联网_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的方法

来源:感谢信 时间:2019-10-12 08:04:13 点击: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的方法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的可行性的方法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走入千家 万户,也进入了大学校园。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较多的群体。

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 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及作用, 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管理具有着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对此做 了简要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发展,高校教 育事业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一些考验,互联网就是其中考验之 一。互联网以其快捷、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给高校大学生 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的学 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新形势背景下,积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 学生管理的可行性,与时俱进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已 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

1 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1 互联网对大学生及大学校园的影响 1.1.1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影响因 素 1.1.2 互联网主动权是否得到掌握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素质 调查显示,互联网上的90%以上的信息输入都是由西方国家提供的,我国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占据不到1%。这样的形 势意味着一个问题:西方国家输入的信息和思想观念如何,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西方的意识文化中存 在着享乐主义、色情暴力、迷信信息等等,这对于长期接触 互联网环境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很多大学生的身心 健康受到了消极的影响,这正是由于网络主动权未被掌握到 自己手中造成的。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学生 管理应该积极抢占网络主动权,抢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阵地,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1.2 互联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1.2.1 提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渠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沟通,而互联网正为学生 与教师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便利沟通渠道。互联网较强 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学生管理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 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渠道使得强制 管理变成了自主管理,促进学生管理人性化,强化了学生管 理的工作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交流的匿名性使得学 生能够在互联网中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因而帮助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实行学生管理。

1.2.2 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2.3 促进学生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及健全 总之,通过以上的互联网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利用的 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形势必然的选择,是具有可行性 的。

2 互联网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虽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 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机遇的同 时,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例如,网络的虚拟性、网络 信息的良莠不齐性等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不良的 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发挥互联 网的积极作用呢? 第一,要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大学校园的学习应该是开 放民主的,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学习资源,让课程网络互 动、课程讲授、作业布置、批评与讲评、网络答疑、成绩管 理等与网络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 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第二,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大学学生管理的 重要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 识及交流的主要平台,可以积极避免网络环境中良莠不齐的 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校园网必须加强内容建设,多发布和交流信息量大、覆盖面 广、思想性强、知识性强和趣味性强的信息,还可以为大学 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就业、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只有 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第三,要加强网络监管。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我们要建立健全网 络管理细则,加强管理,结合行政和法律手段,积极防止不 良信息进入校园,可以采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等,做 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网 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严芳.网络冲击波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消费导 刊,2008(10). [2]杨燕群,战昕.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J].纺织教育,2007(04). [3]刘建荣.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 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4]高霞.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向[J].南京社会科 学,2005(0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