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内外学困生教育研究现状 (一)“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对于“学困生”,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在我国 学困生曾被称为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生等。“学困生” 一词最早源自教育学,由美国特殊教育学家柯克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演变而 来,他把“学习困难”定义为在阅读、数学计算、语言发展 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实际水平明显低于应有水平,且将 学生的感觉障碍和智力障碍排除在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学困生的本质给出了界定,在之后四十多年中主要出现了 11种定义,得到专业认可的有四种,目前最被普遍认可的是 1981年由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困难是一 个综合性概念,是由不同症状组成的一组功能失调,表现为 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方面能力的获得和运用困难”。
1987年,又从两方面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社会能力获得和运用方面的困难,在伴随发生的缺陷中加上了注意力缺陷障碍。
本研究将“学困生”定义为排除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等 生理因素外,学习水平低于正常发展水平,学习成绩落后或 提高缓慢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和特征 为了更好地界定“学困生”,学者们从能力和动力两个 维度将学困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暂时性困难——能力没 有偏差,观察力和个性特征指标在中上水平;
能力型困难 ——思维、言语、数理、空间能力低,个性特征指标为中等 水平,坚持性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动力型困难——能 力基本没有偏常,个性特征指标水平基本偏低,焦虑水平偏 高;
整体性困难——思维、言语、数理能力低,动机、意志 水平低。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归纳了学困生的特征:心理特征 ——智力、情感、思维、注意、感知的成熟水平较低,表现 在自卑和应对上;
行为特征——集体观念和意识差、课堂捣 乱、多动症等;
学业特征——低于平均水平,表现在计算、 概念形成、逻辑推理等方面。
(三)国内外对于学困生教育的相关研究 1. 心理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 心理学家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学困生特定技能 落后模式及其改变、学困生心理特征的探索、学困生家庭背 景特征的研究、角色理论倾向的学困生问题研究四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围绕着学困生的心理过程、认知技 能与方式、社会性发展特征和家庭教育等问题展开,并考虑 到文化差异,结合我国学困生的实际特点开展了研究。学困 生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理论支持主要涉及多元智力理论、人本 主义理论、归因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暗示效应等方面。
2.教育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 3.管理学角度下的学困生教育研究 部分学者创新地将学困生问题同管理学结合起来,以管 理的视角来对学困生问题进行研究:将学困生的管理作为研 究的主线,内容涉及有关政策、法规的社会支持到学校管理 机构、管理人员,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到管理行为、 规范,班级管理人员、教学资源的调配到课程的不同安排、 教学评价的改革;
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的方式,寻找学校在 学困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学校管理与出现学困生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差异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对当前的各 项管理提出调整和改善意见,提高管理效能,规范管理措施。
(四)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存在的不足 已有的学困生教育研究较为丰富,涉及的角度也较为多 元化,但仍存在不足。
第一,对于学困生的概念,缺少分层分级和按照学困程 度给出的界定,使得学困生群体分层不够明确,不同层级不 同程度的学困生之间没有区别,不利于对学困生群体进行深 入研究。第二,没有对“学困生教育”进行解读,多数论文仅用 几条转化策略来代替教育,未就“学困生教育”的性质、任 务、目标、课程、评价等进行 研究。
第三,研究的思路有待改进。多数的学困生研究都是围 绕学困生的概念、特点、成因和转化策略的思路进行的,缺 少对学困生的评价体系研究;
缺少对学校、教师管理方式的 研究;
缺少教师针对学困生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研究思路上还应有所拓展。
二、一项区域学困生教育调研的现状与结论 2013年4月,笔者对重庆市北碚区11所中小学校的200名 教师开展了一项区域学困生教育的调研,分别从被调查教师 对学困生和学困生教育的认识,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针对学 困生教育得到的支持和已有的条件、取得的效果,被调查教 师在学困生教育具体措施上的看法及亲身实践三个方面,来 了解该地区教师队伍对学困生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调研采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教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97份, 有效率为98.5%。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
(一)被调查教师对学困生和学困生教育的认识 1.对学困生的认识 由问卷所得数据和图1可得出以下结论。
被调查教师对学困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认为常见的困难 类型主要集中在阅读困难、写作困难和注意分散三种,多科成绩落后是发生率最高的学困生情况。
被调查教师认为学困生中多为中型学困生,他们多具有 缺乏学习兴趣、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 、没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自制力、违反课堂纪律(如逃 课、开小差、说话)、作业拖沓、学习成绩落后的典型特点。
被调查教师分析认为,引起学困生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 是认知能力、家庭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例如,学习动机、学 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性 格等)。
半数以上被调查教师对学困生群体是比较关注的;
在 52.8%的被调查者眼中,班级内的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 一般;
39.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困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 习;
45.2%的被调查者比较赞成学困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学校 和社会。
2.对学困生教育的认识 被调查教师大都认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非常重要,多数 教师相信通过辅导干预,学困生的成绩能够提高。
35.5%教师比较了解国家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学困生的相 关规定;
对于2006年、2010年印发的相关规定中对于学校转 化和帮扶学困生的内容,39.6%的教师认为这些政策更具体 制机制保障意义;
半数以上教师认为国家需要为学困生出台 专门的法律或法案来保障他们更好地学习。
多数被调查教师指出,为学困生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是有必要的,非常需要对学困生尽早发现和尽早干预。在 此基础之上,46.7%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一支由学校、 家庭和社会有关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才能更有效地对学 困生进行干预。
在学困生参与其他教育安置形式的问题上,教师们更倾 向于外加式和巡回辅导教学的教育安置形式,抽离式和校外 辅导班也可以适当考虑。
(二)学校针对学困生的转化得到的支持和已有的条件、 效果 由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对学困生的教育支持主要涉及政 策支持、专项基金支持、专业师资配备和培养、对学困生的 辅导和干预;
对学困生的支持和帮扶主要源自学校和家长方 面。
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已经具备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支持 和辅导的条件,主要是专业教师、专业辅导干预计划和相关 课题支持;
辅导干预学困生的主要内容为学科课程的辅导、 学习方法的辅导、心理问题的辅导。这些措施对学困生的教 育辅导比较有效。
(三)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被调查教师认为需要为学困生在普通课程外再特别设 置一些补习课程,他们的尝试和实践主要为: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确定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进行个别的基础、强化辅导;
设置特长兴趣班;
开展有关的专项课题研讨,交流经验。
多数教师认为需要为学困生减少课程内容和降低课程 难度,他们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主要为:分层开展教学, 选择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让学困生学习;
单独布置作业;
不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作要求;
开展社团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教师赞同根据学困生的学习 特点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媒介和辅助器具,他们主要采 用了多媒体设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功能教室、符合学科特 点的视听学具。
73%的教师认为需要为学困生安排特别适合他们学习的 课堂环境,如安排适当的座位、同桌;
在片区内结成学习小 组,优生提供帮助,同时给予学困生表现的 机会。
35%和51.3%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在设计教 案或备课时考虑学困生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实践和尝试有:
从作业量和作业难易上区别对待,分层次设计作业和教学目 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
教学中的提问考虑学 困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细致批阅每位学困生的作业后再备课。
教师为帮助学困生提供的教学策略,主要涉及在备课时 根据难度采取分层设计法、在教学时由浅到深、有难度的地 方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讲解、为学困生安排同学进行一对一帮 助、教师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方法和经常提问以及表扬。他们 认为,为了更好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支持和辅导,专项经费、专业教师和专业辅导干预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多数教师认为,与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副班主任及时沟 通,根据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减轻辅导人员的其他授课负 担三项举措有助于相关人员开展实际 工作。
三、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学困生的转化是 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学困生 教育涉及生理、心理、行为、学业、学校、教师、环境、社 会等多种影响因素,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在诸多因素中, 教师是关键;
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是前提条 件;
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家庭教育、同伴帮助等方面都是 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在制定学困生教育的有效策略上, 可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层面 思考。
(一)心理层面 让学困生体验到良好的情绪,感受成功。学业中的愉快 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克服自卑,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动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和尊重学生的心,善于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进行鼓励,开展理想和 成功教育,使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通过正确的归因训 练使学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提升成绩的信心,摆脱失 败者的不良心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学困生阅读、计算、写作等测试量表的研制。学困 生通常在学科学习的读、写、算上存在自卑、畏难、惰性、 厌学等心理特征,现有的一些测试量表过于专业或通识,不 便教师评价与掌握,因此针对读、写、算开展针对性的量表 研制很有必要。
(二)教育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教学。学困生之 间存在类型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 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实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和 分层评价,促使学困生制定切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在自身能 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同时鼓励学困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实现优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学会学科间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使用。
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困生的 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从知识型教学转向知识、 习惯、能力三者并举的教学模式,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 困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困生找到适 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技能,提高学困生的动手能 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科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管理层面 在学校设置专门的学困生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及时深入地了解学困生的情况,直接参与学困生 的转化工作,为学困生的转化制定具体的方针和策略;
负责 定期督促、指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落实教 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考核 工作。
在学校内创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优良的校风、 班风建设,良好文化氛围的不断渗透,能为学困生教育构建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的获得。
因此,在校园中可开展各项教育主题活动,为学困生发现自 己的潜能和优势、展现自我提供 机会。
学校和家庭建立管理同盟。家长学校的建设、家庭教育 咨询的加强和家校联系制度的规范,能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 化,使学校、教师与家长能及时沟通,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动 态和发展特点,督促家长的配合和帮扶,使教师在学困生教 育中更得心应手。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 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81)的 子课题“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培养实证研究”的阶 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为DIA110281-A001。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之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2008,10(10):5-7.[2]孟兰洲,苏春青.学困生的元认知特征分析及教育 干预[J].赤峰学院学报,2007,23(10):134-135. [3]郭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孙鹏.多元智力理论在转化化学学困生中的应用研 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