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全国14个地区的在校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普通样本9728名,样本入组标准:①能上学没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轻型心理 障碍。②受试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③填表人为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监护人, 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取样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 小学生由父母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每个 条目为0,1记分,如果条目描述的问题与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则圈0,分数 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包括有15个分测验:注意问题、活动问题、品行问题、 情绪问题、强迫问题、社交问题、认知与社会能力问题、躯体运动问题、言语问 题、学习问题、精神病性、情感问题、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问题。
1.2.2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 讨论填写。在每个维度中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等级,测试时 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记分方法有两种:维度分是按等级记分,即被试选择的等级,1=过度性病 理行为,2=过度性神经质行为,3=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5=低健康状 态,6=缺失性神经质行为,7=缺失性病理行为,1和7属于疾病状态,2和6属于亚健康状态,3~5属于健康状态。在计算领域分和总分时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等 级进行转换,5=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3=低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 1=疾病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结果 2.1儿少心理问题患病率 根据CCMD-3诊断标准和频数分布计算出划界分及对应的患病率,结果显 示注意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较严重,各 问题患病率在2.3%-19.5%。
2.2儿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结果发现父母评定儿童在情绪反应、注意力、思维内容处于病态比例较高, 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等处于亚健康 比例较高。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患病率并不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群。同一学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心理问题。两个量表都反映出 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其他国内外的常见 心理问题为多动症、情绪问题、对立违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发现人格问题、 自信与自尊、责任感这些方面也经常出现问题,可能与中小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 识的不成熟有关,另外可能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和比较重视有关。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但医院就诊率却很低,一 种原因是父母和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其次是中国传统思想以家 里人患心理疾病为耻而不敢、不愿意去医院。所以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干 预势在必行。针对常见中小学生的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等主要的干预 措施应从父母、教师、家庭和学校开始。首先应该是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 重视及宣传。其次对父母和教师进行中小学生教育的训练以及对儿童自身训练, 训练儿童具体内容主要是自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如:如何与老师、 同伴、家长相处、如何用平静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以及不高兴的情绪, 如何用非攻击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愤怒等,训练儿童如何去决策问题,训练儿童 一些学习技巧。训练父母具体内容主要有:①母亲怀孕和分娩时不利因素,家庭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②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③教育父母了解孩子成长 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预防。④提高父母对儿童青少 年心理问题的了解以及如何预防。另外训练教师如何去识别儿童心理问题,如何 健康的教育儿童等,学校干预是比较可行的成效较好的措施,也是重要的干预措 施,因为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
作者:杨碧秀¥袁国桢¥蒋小娟¥程灶火¥赵勇2,张轩2,杨英2,苏艳华2(1.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无锡214151;
2.全国课题协作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