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为 师范院校的各专业发展与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必须紧紧抓 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机,积极进行专业的改造与调整,努力提高人才培养 的质量和效益,为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合格的优秀 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要求,有必要对如何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当前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的认识 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知识型而言,具体是指面向“一线”,倾向于 能力培养,是对“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特质的总 的概括”。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将是学 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对国家政策层面的背景认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 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 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 足;
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 区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人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 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创 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为目 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 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意见》中指出了各 级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及能力要求,为培养院校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 策指导。就培养教师的院校来讲,其中提出的“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 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等内容,与上述《纲要》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 的。
3.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 30条中明确提出:“高等 学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 科专业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实现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和各地方都已全面开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对高等学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合格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二)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现状认识 荷兰教育技术学博士Kivschner在《旨在获得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 习环境设计》一文中对知识、技能及能力作出了阐述。他认为,知识是特定领域 所呈现的事实、概念、原理、程序和理论,知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别人很容 易查明你是不是掌握。技能更多强调学习者必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执行高级的 心理过程,技能很难从外界观察到且很难一学就会。能力是从各种适当的行为中 做出选择的本领,以保证在限定情况的范围内成功地达到目标,能力之所以比技 能更高明,是在于它明确要求运用策略性知识与情境性知识。
课程的学习理应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应用性 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小学教育 专业的学生来讲,知识的传承性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来体现。从小学教育 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开设的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 握和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学分及课时的分配,体 现都不是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于小学所开设的课程类型及课程内容、结构不熟 悉、课程标准的认识能力不足、教学技能表现力不足(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 能力、说课、课堂讲授、评课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偶发事件的处 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力、了解研 究学生的能力等方面,这不但不符合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与应用型 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
二、提升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策略(一)建设应用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的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化,即在课程体系中开 设相关教师职业类的课程,也要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当代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应 是博学加专长,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多 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做到“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善研、 能用善创”。概括为学生要具备的“七艺”为说、唱、弹、跳、写、画、教。通过 多方面努力实现学生学科专业基本能力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协调发展。
1.学科课程的建设。是依据应用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在专业课程 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宽广、“浅显”、“新知”、“实用”的特点,具体表现 为:
“宽广”——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中对知识的 广度有一定的要求,知识越丰富对于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越有利,而且将会有助 于其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浅显”——指适度降低课程的理论深度。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应该适度降低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重点做好不同学科教学法的学习以 及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训练。
“新知”——指在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把 最新的与应用有关的学科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实用”——指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有应用的针对性,并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应用能力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科要求和小学教师职业的素养要求, 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并设置实践课程。应该要求在所有设置的学科课程中, 实践的课时数要占到一定的规模。此外,加强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较早地、系统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力度,在 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在后续学习中弥补理论知 识的缺陷与不足。
3.综合素质类课程。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为主,侧重于学 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掌握比一般高职院校学生更扎实 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在 目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建设“实践教学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能力为本位”是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学科本位”而言的,就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讲,这里的“能力”更主要的表现在现代教育科学知识的应用 能力和开发能力。“能力本位”最终作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发展学 生的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1.强调实践性教学的过程性。在设置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增加实践 课时的同时,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举办舞蹈教学汇报演出和书画 手工艺作品展、强化学生“三字一话”、说课、上课、评课能力的训练;
同时,特 别强调学生活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尝试将实践性教学活动纳入各项主题活动当 中。
2.强化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见习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见习、 实习模式。
第一年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参与小学学 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常规教学管理 行为,让学生认识并熟悉小学校园环境以及各科小学教师,结合自身做好专业发 展方向。
第二年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 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教学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 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要求学 生每周必须有一天去附近的小学做小学教师的“助理”,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教学活 动的相关实践知识,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三年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重点在于尝试说课、讲课、听课、 评课、教育调査与研究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试做,在此过程中来 验证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
第四年构建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框架,探索3.5+0.5的培养模式,实施 顶岗支教实习,让学生全过程体验教学,综合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转变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同时也成为一名合格的 小学教师。
3.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在专业实践培养建设 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合作互惠、理论与实践互补、师资共享”等原则,一方面加 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注重充分发挥其效能,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与请进 来”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研究小学教育, 热爱小学教育,真正成长为能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小学 师资。
教育部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意见中已经指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此类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探讨作为新建本科师范类 院校及所属的小学教育专业如何发展就是十分重要的了。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 有较好技能的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 义。
作者:赵文刚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