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试题评价 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 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 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当前的数学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不重学”、单纯的知识灌输、“一 刀切”、教学内容远离生活等诸多问题。而改变此种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试 题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 纳数学文化于试题 其实,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与 一定的人类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数学家丁石孙曾有言:“我 们长期以来不了解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 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1]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不仅仅在于传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更应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吸收数学文化内涵,培养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故而, 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推器。举例如 下:
1.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今年是2012年, 那么今年改革开放多少周年?(34年) 2. 昭君出塞时,乘马车,每天行走25千米,共走了四 十天,问她的总行程是多少?(1000千米) 以上两例均是将相关历史知识融入到试题中,改革开放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对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 义;
而昭君出塞是历史美谈之一,是民族和睦友好的代表事 件。如此设计题目,不仅能让学生简单地学习到减法、乘法 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他们的视野,利于养成用数 学知识思考的习惯。
二、 注重生活常识的运用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 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规律,为社会的进 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2]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 是现实生活需要所驱动的,而数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改善和提 高现实生活状况。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更多 地结合现实生活常识,让学生更直接更简便地理解和吸收数 学知识,也有助于其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运用。举例如下:
1. 有家蛋糕店,星期一生产了50个蛋糕,星期二生产了45个蛋糕,星期三生产了55个蛋糕,星期四、星期五都生 产了60个蛋糕,问星期一至星期五,这家蛋糕店平均每天多 少蛋糕?(54个) 2. 小明的笔记本共有100页,他每天写作业用3张,问 一个月(以30日算)后,小明的笔记本还剩多少页?(10页) 这两个例子都是把日常生活的事件用数学题目的方式 展现出来,虽然是为了教授学生平均数的含义和减法与乘法 并用公式;
但较之于单纯的定义、公式介绍,更有生动性和 适应性,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独特性与开放性 “每一个儿童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儿童都有 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3]因而教师应该尊重 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如 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认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 以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也应得到引导, “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才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让已有知识重新焕发生命力,使学生可以将同样的公式、解 题方法,熟练而灵活运用到不同的试题中。举例如下;
1. 下列各组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 A. 2cm 4cm 6cm B. 6cm 6cm 6cmm C. 2cm 3cm 4cm 2. 小明一家四口人的年龄之和是147岁,爷爷比爸爸大 38岁,妈妈比小明大27岁,爷爷的年龄是小明与妈妈年龄之和的2倍,问小明一家人年龄分别是多少?(小明5岁,妈妈 32岁,爸爸36岁,爷爷74岁) 以上两例虽比较简单,但不同的学生会对其有不同的 理解,当然解题方式也会因人而异;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应 局限于强调解题结果的正确性,更应重视对学生不同解题思 路与方法的提倡,常有“一题多解”才可教学相长。
四、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等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也 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不利于课堂教学成果的提高。当前, 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可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
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中,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使讲课更为得心应手;
也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某 种程度上满足其好奇心。“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 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 律、性质和联系。”[4]故而,在试题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应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开展“互帮互助”小组、 “小老师”等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