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辞职信 > 例谈【伏应技法例谈】

例谈【伏应技法例谈】

来源:辞职信 时间:2019-10-15 08:04:22 点击:

伏应技法例谈

伏应技法例谈 【摘要】伏应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技法。

以鲁教版教材为例,文本中常用的伏应技法有首尾照应、段 间照应、设疑照应和扣题照应。使用伏应技法,能增强故事 的完整性、严密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了解这种写作手法, 对阅读和写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把文章开头和结尾对照起来写,使文章结 构非常完整,让开头和结尾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描写相 同或相似的场景。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鲁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以总 一分一总的方式构篇的。开头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 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 色的海洋。”结尾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 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开头是总述,以 “海洋”比喻“几百里连成一片的红松、白桦、栎树……” 说明小兴安岭树木面积广、数量多。结尾是总结,以“大花 园”和“宝库”比喻四季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开头与结尾 表达了相近的意思,结尾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文,使文章 结构完整,突出了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特点。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鲁教版五年级下册),开头 是:“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 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是:“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首 尾照应,文章结构完整。前后两个“4月28日”,加深了“我” 对父亲被害的记忆,深化了.“我”对父亲的怀念,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段间照应 段间照应,是指文章不同段落间的照应,简言之,指行 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段落可以是相邻的,也 可以是不相邻的。具体地说是指在一篇文童里,有的内容前 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
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 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种照应方法使文章前后内 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如《草船借箭》(鲁教版五年级上册),可以说是段间 照应的范例。第4自然段写诸葛亮问鲁肃借二十条船,并叮 嘱说:“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5自然段写:“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 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之所以敢 这么说,因为他知道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这是相邻段落 的照应,下文交代事情的结果,照应了上文诸葛亮说的事。

另一例是不相邻段落间的照应。第2自然段写周瑜说:“现 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第8自然段写: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第 10自然段写:“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 十万多支。”这三句话互相照应,三个数字与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密切相关。前一个“十万支”,伏着周瑜的妒忌, 设计定诸葛亮的罪。“一万多名弓弩手朝江中放箭”,说明 诸葛亮知曹操谨慎多疑,弄不清虚实,不敢贸然出兵,只能 万箭齐发加强防守。后一个“十万支”,藏着诸葛亮的智慧, 使周瑜长叹一声,自愧不如。文中段间照应有多例,加上首 尾照应,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严密性。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第2自然段写:“我蹲在旁 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李大钊同志为 什么要烧文件?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 件烧掉。”这一自然段还提到:“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 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阎振三后来怎么样了?第13自 然段这样交代:“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 阎振三。”军阀逮捕阎振三是为了从他口中获得李大钊的一 些情况。阎振三虽然受了酷刑,但没有供出李大钊。这两点 是文童中的细枝末节,行文中间注意照应,可使读者了解事 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避免遗留悬念。

三、设疑照应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教版四年级下册),是开 头设疑。“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 的爱戴?”这里设疑,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关切和期待,很想 读下去。接下来,记叙了四个事例——谈《水浒传》、讲“碰 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用事实回答提出的问题。结尾用“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 人想得多”一句收结,既照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又点明了 文章中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我们都应该像鲁迅先生那 样做人,多为别人着想。

又如《幸福是什么》(鲁教版四年级上册),是题目设 疑。读者看到题目,会产生好奇心。“幸福”是题眼,又是 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先写三个孩子疏通了一口老 泉,砌成小井,让泉水流出来。森林里一位美丽的姑娘喝到 了泉水,祝他们幸福。三个孩子不理解,请姑娘告诉他们幸 福是什么。姑娘说应当自己去弄明白,十年以后还不懂就告 诉他们。这又是一个悬疑。接着写他们分头去寻找幸福,十 年后成为青年回到小井旁。第一个说他是医生,给病人治病 感到幸福。第二个说他走过很多地方,做对人有用的事,是 幸福的。第三个说他留在村里种小麦养活许多人,也感到幸 福。最后,姑娘听了三个青年的回答后说:“你们三个人都 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 人们有益的事情。”姑娘的话点明了主题,照应了题目设下 的悬疑,即回答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读来引人人胜, 与成功运用设疑照应技法有关系,还有那位姑娘——智慧的 女儿的两次出现,使童话增添了神秘色彩,更适合孩子阅读, 引发他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

四、扣题照应 顾名思义,扣题照应即文章的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对题目中明显的重点词——或称其为题眼,行文中必须有相应 的文字来照应。

又如《小英雄雨来》(鲁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以雨来 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全篇分为六个部分,都是紧扣题目中 的“英雄”来记叙或描写的,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这种写 作技法就是扣题照应。对这篇长课文的解读,我们不再重弹 按部分切块的老调,欲试着换个角度思考:雨来为什么能成 为小英雄?这个问题紧扣题目,可提领全文。抓住文中两条 隐约可循的线索就可以找到答案。

一条线索是还乡河水。本篇起笔交代还乡河,这是故事 发生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还乡河水的养育,就没有水 性好的雨来。接下来,先是群体描写:“雨来和铁头、三钻 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 猫,狗刨,立浮,仰浮。”后面是个体描写:“雨来仰浮的 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 肚皮露在水面上。”“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 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这样 描写,说明了雨来立根于孩子群里,突出了雨来的水性特别 好,也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早早埋下伏笔。下文写“在芦苇丛 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这是一个悬念。雨来为什么 没有死?结尾交代:“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 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 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这里的交代与开头部分照应,雨来之所以敢“一头扎到河里去”,就是因为水性特别 好。雨来能从敌人的枪口底下“趁鬼子不防备”逃生,进一 步表王贝他的机智勇敢,紧扣了题目中的“英雄”。

另一条线索是夜校识字。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识字 课本,明白了一个大道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 祖国。”第三部分写雨来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听到街上有人 跑,就把书塞到了怀里,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住。

第四部分写雨来露出识字课本,被鬼子抢去,扁鼻子军官问 不出书是谁给的,就把书扔在地上。又写雨来与扁鼻子军官 斗智斗勇,始终没说出交通员在哪里,后被打得鼻子流血, 溅到了课本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为何始终没有供出交通员李大叔?是识字课本滋润了 他的心灵,使他知道了爱自己的祖国。前面写的内容为雨来 后面的行为作了铺垫,也紧扣了题目中的“英雄”。

以上分析说明,读文童注意紧扣题目,抓住题眼,就能 很容易地把握文童脉络结构,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获得审美愉悦。写文章也是如此,时刻注意让文童主要内 容与题目相照应,就能突出主题,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 具体,不至于犯离题的错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