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樟木头客家山歌;
“久唱不衰” 普及 一说到客家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源 远流长,一直以来深深扎根于广大客家民众之中,深受客家 人的喜爱。客家人唱客家山歌,早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成为 客家文化的一种习俗和特色,也成为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
解放后至今,樟木头客家山歌继往开来,不断得到传承 与发展。尤其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在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客家山歌更为公益性、开放性和广 泛性。客家山歌如此一代又一代流传,如此“久唱不衰”和 普及,其奥妙在于什么 其魅力在于哪里 其价值与意义又 是什么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作了以下的辨析和探讨。
我认为,这跟任何新生事物那样,必有其的来龙去脉和原因 所在。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以下的三个“形成”。这,也许 算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抛砖引玉了。但我想,也许能蕴含着或 多或少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一、历史背景的形成 樟木头客家山歌,久唱不衰,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 这与其的历史背景,与其的传统艺术特色是息息相关的。
(一)群族的象征。樟木头的客家山歌,起源于宋朝中 期。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800年前,就有客家人定居于观 音山下,是东莞市最早的一个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翻开一 页页动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樟木头的客家人曾经在观音 山下这片土地上过着桃花源似的隐居生活数百年。他们生息 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个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的群族,也是一个为人豪爽、豁达、待人热情和广交好客的 群体。在远古的过去,樟木头客家人在田间耕作作息之余, 或在饥饿之年,就习惯面对高山河流高声喊叫,以嗟叹旧时 代穷人们的苦楚与辛酸。后来,这一种渴望,这一种形式成 了客家人撑船、挑担、砍柴、走路,表达情绪和壮胆的一种 民谣。以及再后来,这一种民谣演变成了歌谣,形成了自己 鲜明的特色,并且也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彼此表达爱恋的 一种方式。显然,它的历史背景,使客家山歌成为了客家文 化的一个特色,或者说是一个群族的象征,也是客家人世代 相传下来的一个亮丽的文化品牌。
(二)曲式的独特。客家山歌,曲式独特,它汇集了客 家人语言的天才。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分为放牛歌、割 草歌、四六联、平山民歌等。客家山歌的特点,唱法几乎都 有颤音、滑音等装饰音,回肠荡气,委婉动听。曲式特点,以四句为主,每句七字为准,形成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山歌 词句,讲究工整对称,音节有高有低,有轻有重,手法多为 赋、比、兴。演唱形式,大多是独唱,对唱(隔山或舞台上 对唱,俗称“驳山歌”)。以下为例,穷苦百姓通过山歌道 出了对旧社会缺吃少穿,饱经战乱,成年累月挣扎在的水深 火热之中的不满情绪(独唱):
“穷人好比黄连苦,种出稻米养地主;
年年月月无饱食,草根树叶吞落肚。” 下面的山歌,表达了新社会穷人翻身做了主人,过上好 日子。客家人对共产党感恩不尽,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感 动得无从说起,汇成一首四句山歌(独唱):
“共产党来恩情长,唔知何处开言章;
好比鲜花开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 以山歌描述男女爱慕之心,也是一样惟妙惟肖,耐人回 味。
一对男女青年相约在船上,两人触景生情,以驳山歌谈 情说爱。男青年旁敲侧击唱道:
“哥要上山捉画眉,画眉歌声好迷人;
问妹画眉飞何处,同哥坐船同‘交情’(搜寻)。” 女青年含蓄地接着驳唱:
“坐船不如坐飞机, 天上‘高情’(程)无人知;
哥爱有情用歌答, 爱妹无须甜言语。”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朴实生动,歌词善用比喻表达手法,往往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淋漓尽致地抒 发了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三)旋律的优美。曲调旋律优美,耐人寻味,这又是 客家山歌的一个特色。客家山歌之所以得以公益性、开放性 和广泛性的流传,主要是容易使客家人接受和认可。客家人 喜爱山歌,是喜爱其贴近生活,喜爱其贴近心声,喜爱其用 口语直接自吟自唱,自我表演,自我陶醉。为此,从客家人 角度而言,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是根深蒂固的,其高 雅、美妙和淳朴的艺术,其委婉的长歌短调,其他娱乐是无 以取而代之。所以,客家山歌几乎成了客家人精神上的支柱。
在抒发内心高兴时,歌调就轻快流畅,宛若小河的潺潺流水, 悠悠溢人肺腑;
在抒发忧愁时,歌调就放慢以显沉缓,句句 血,声声泪,起到催人泪下的作用;
在抒发情感时,歌调就 浓厚深情,情感奔放,气势声浪分贝如雷灌耳,人的情绪往 往跃升至比高山还要高,比大海还要广阔,使情感一发不可 收拾。
二、搜集整理的形成 客家山歌,可以影响历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令客家人 喜闻乐见,其趣味其乐无穷。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而言,这 是搜集整理内在的重要因素,才确保本土文化的公益性、开 放性和广泛性,以及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一)抢救与挖掘并举。我认为,对客家山歌的抢救与 挖掘工作,需要像客家人一样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不折不挠的精神。一是要成立抢救与挖掘工作小 组。由镇文广服务中心牵头,小组专职人员必须走村串户, 深入摸底,不辞劳苦挖掘搜集客家山歌,运作过程一定要行 之有效。二是要用心去呵护。抢救与挖掘工作,不得走过场, 不得骑马看花,也不得一阵风吹过。抢救,工作要完善、深 入、细致,不能片面和肤浅;
挖掘,也就是为着整理,得分 步骤进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譬如,山 歌的起源历史,山歌的曲调,山歌的传承人等等,都得实行 实名实录、分年代分类别记载和存档下来。近些年来,樟木 头镇政府每年投放150万元,作为加大力度打造客家山歌文 化品牌。三是通过动员年愈古稀的老人,整理被遗弃的曾经 流传于数百年的客家山歌。几年来,樟木头挖掘整理了上千 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并加以收藏建档。此外,确立了客 家山歌的传承人。如白花洞村的赖广发,十六岁开始唱山歌, 对山歌的创作、山歌的唱法、如何把山歌的声,山歌的情, 较完美地表达出来,他都有宝贵的丰富的经验。
(二)声势与效应并举。为客家山歌大造声势,扩大影 响。我认为这是对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的一大举措,也是一次 为客家山歌“久唱不衰”和普及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其更为 公益性、开放性和广泛性。一是声势与效应的力量。通过镇 宣传媒体,宣告客家山歌的存在,为客家山歌鸣锣开道,为 客家山歌保驾护航。如在镇区、樟罗、樟洋、石新等社区, 长期专设了客家山歌宣传栏,并有专职宣传员负责撰写和组稿。二是硬件软件齐着陆。这些年来,樟木头镇在社会经济 持续发展良好的势头下,实行硬件软件齐着陆,不断加大力 度扶持客家山歌的建设和拓宽客家山歌的活动空间。硬件方 面:西城广场和南城广场长期开放,为定期举办的山歌活动 和比赛,提供了良好的阵地作用;
软件方面:开辟了山歌创 作园地,经常为客家人传递有关客家山歌发展的最新消息和 信息,使客家山歌因声势而传承,应时代而发展,起到了广 泛、普及、感染力强,参与面广的效应作用。
(三)协会与山歌队并举。多年来,我深有感触,樟木 头客家山歌如此焕发出新的生机,那是一种什么力量在驱使 的 我想,那是通过成立客家山歌协会和健全山歌队伍,以 及举办高潮迭起的文化活动所起的作用。一是完善协会与山 歌队伍的建设。1997年,樟木头镇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至 今运作了15个年头,近2000名会员分布在全镇的各个基层单 位。目前,樟木头9个社区拥有自己的山歌队,如樟罗、樟 洋、金河、石新等共有11个,人数超过1200人。二是客家山 歌人才的培育。近年,镇宣传文化部门文化工作紧扣时代脉 搏,十分注重客家文化人才的培养。每年都邀请山歌专家学 者,奔赴到各社区(村)、工厂、学校进行培训和辅导。如 多次邀请嘉应大学的专家前来樟木头举办客家山歌培训班, 提升客家山歌演唱水平。三是活动的开展。由于有了客家山 歌协会与健全了山歌队伍,几年来,山歌队坚持送歌下乡、 下工厂、下中小学校,每年演出专题活动不少于30多场。同时,也经常性举办客家山歌个人、团体演唱比赛、或客家山 歌合唱比赛,以及山歌原生态歌会和山歌擂台赛。其中规模 最大的是2003年的观音山山歌擂台赛,镇宣传办、文化广播 电视台携手合作,组织了近百名活跃在民间的新老歌手参赛。
大赛实况还在镇上电视台现场直播,收视人数达几万人。山 歌擂台大赛,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活动,是一种前 所未有的普及,体现了樟木头的客家山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产生了强烈共鸣,极大地推动了客家山歌的公益性文化的发 展。此外,樟木头也极为注重客家山歌人才的培养。每年, 组织山歌骨干赴梅州等地考察学习,吸收山歌经验。同时, 在全镇的中小学校也定期举办客家山歌培训班和举行客家 山歌比赛,从小挖掘山歌人才,确保客家山歌后继有人。这 种镇有镇的山歌协会,社区有社区的山歌队,学校有学校的 表演,形成了层级开花结果的新模式、新格局。
显而易见,樟木头这些年来定期不定期举办的、形式多 样的、异彩纷呈的“客家山歌”活动,这就体现了客家山歌 的“久唱不衰”和普及,是颇具历史深远意义的,也是颇具 现实意义的。
三、改革创新的形成 客家山歌艺术的生命,离不开探索和变革。为此,创新 和进步,是客家山歌必然的出路。
(一)夯实创新工作。要想客家山歌焕发出新的生机, 更为公益性、开放性和广泛性,就得夯实创新工作。一是目标思路要明确。近些年来,针对客家山歌的创新工作,樟木 头的文化单位做了许多循序渐进的工作。如从多方面、多个 角度、多渠道组织民间歌手探讨山歌艺术,举办专题研讨会, 广泛听取歌手们的意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客家山歌 深深地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里。二是有限度进行创新。创 新,工作过程要有限度,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艺 术,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把客家山歌改革得面目全非。因此, 要有一个共识,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客家人不能没有 传统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也不能走下坡,要竭尽全力保护, 要向世人宣告客家山歌依然存在,其艺术魅力仍然适应新时 代的发展。三是从新角度认识创新工作。对客家山歌进行创 新,体现樟木头客家人从来都没有丧失和丢弃保护客家山歌 艺术的良知和责任。客家山歌之所以能穿越时空的发展,从 起源到形成到延续,时至今日依然生机盎然,更具备生存的 能力。归根结底,这离不开樟木头镇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人 们的关切和大力支持,使客家山歌得以发展与壮大,让客家 人看见了曙光。
(二)改革旧俗格式。客家山歌要与时俱进,要不断迈 上新的台阶。我认为,改革旧俗格式,是顺势而为。改革旧 俗格式,为的是弘扬客家族源的客家山歌艺术,客家人也会 虔诚地人心所向。因为只有这样,才使客家山歌更好地适应 新时代,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我觉得,客家山歌的改革, 主要包括唱段、词句的变革,以及单一的歌调的改革。一是曲调的改革。过去,客家山歌的曲调,多用传统单调的重复 演唱方式来完成表达的意图。改革,就是要根据歌词、内容、 情节、起伏、进行变换曲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二是 词句的改革。是客家人的都知道,客家山歌是客家语言的一 种表达方式。因而,客家人唱山歌出口成句,触景生情,无 须搜索枯肠。所以,客家山歌乡土气息较为浓重,其词句也 多为方言“土语”,如转屋家(回家里)、唔知唔觉(不知 不觉)、昨天(秋晡日)等。词句变革,就是要把原有的“土 语”注入一些适应新时代的元素,即适量渗透一些现代句式, 使“文采”更具生动,为的是以迎合大众,使之产生共鸣, 起效应作用。但常用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与常使用的叠 字、连字的习俗是不能改掉的,因为那是客家山歌的传统方 式。三是“独唱”与“驳唱”的改革。过去,舞台上常见客 家山歌竹板对唱,竹板独唱。改革后的客家山歌,有客家山 歌群舞、有客家山歌联唱、也有客家山歌伴奏唱和伴奏舞, 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一定能让樟木头的客家山歌永世保留, 万世留芳。
(三)把握发展机遇。我认为,配合广东省的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不仅仅是文化建设的设施,客家山歌的发展,也 得紧随其后。特别是客家山歌的未来发展,应该定位于适应 新的时代,朝着更加普及和广泛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现状 的发展趋势。我觉得,要在新时期为客家山歌增色添辉,必 须做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一是开辟新的客家山歌资源。总结成功经验,稳步推进客家山歌的发展,保证客家戏剧创作 有序进行。二是壮大客家文化队伍。我认为,这个工作不能 掉以轻心。文化部门要抓好客家山歌队伍的建设,重点应该 放在基层,因为山歌协会会员大都分布在基层,这是以巩固 和扩大队伍为目的,为客家山歌注入新生力量,营造新的气 象。同时,要动员社区(村)、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 共同参与客家山歌的发展,形成一种全民化,一种常态化, 一种乡土化。三是创作与收获。近年来,樟木头客家山歌创 作渐入佳境,收获进入繁荣时期,客家山歌节目获奖硕果累 累。如樟木头客家山歌手在“好歌献给党---广东省第十届 “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中荣获银奖;
樟木头客家山歌队在 东莞市首届歌唱节分别荣获“青年组金奖”、“老年组金奖”、 “老年组银奖”;
大型客家舞蹈《客家阿婆》,荣获东莞市 第四届广场集体舞老年组银奖等等。能够获得如此丰硕的成 果,这是客家歌手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的。是他们用婉转动人 的歌声、精彩的妙舞,使客家山歌锦上添花,规模越来越大, 层次越来越高。他们尽情、尽力、尽心展露客家山歌的魅力, 使客家山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广泛地流传于世和深入人心。
事实证明,樟木头的客家山歌,不断与时俱进,呈现出 了崭新的曾所没有的生命力。客家山歌宛若一缸陈年老酒, 时间年轮愈长愈香醇愈甘甜和可口,一旦揭开盖子,就能香 飘十里。以上的三个“形成”,也就当作解答了客家山歌“久 唱不衰”和普及个中的奥妙、魅力、价值与意义吧。参考文献:
[1] 肖平.《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 [2] 王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赖雨桐.客家研究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4] 谭元亨.客家圣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5] 中华客家研究论从,第一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99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