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辞职信 > 让什么动起来 [让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研究]

让什么动起来 [让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研究]

来源:辞职信 时间:2019-10-07 07:46:27 点击:

让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研究

让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研究 一、发现问题 作为一名高中心理教师,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要想为 与考试分数无关的心理课争取课时真的很不容易。在学校领 导的重视下,这个学期终于开设了心理课。我根据教材认认 真真地备好了课,怀着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走上了讲台。

然而一节课结束,我却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教室。我原以为学 生会对心理课很感兴趣;
原以为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其中;
原 以为他们会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原以为……所有的以为都 仅仅是“我以为”。现实是他们面对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 现实是原本让他们交流讨论的时间却用来讨论明星八卦,现 实是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埋头干自己的事。那么怎样才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打动学生的心灵 呢?带着疑问,我展开了行动研究。

二、计划 (一)重新审视教材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我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教材。《高 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省出版社集团)是2004年出版的, 距今已经将近10年,在这10年里内容没有做过任何修改,很 多内容对于我们的90后学生来说,都已经过时。很多素材学 生早已通过其他渠道看过或听过,如果再在心理课堂上给他 们呈现这些内容,对他们的触动并不大,他们甚至会觉得无 聊无趣!而且教材本身强调的是理论,而心理课强调的是感受和体验,所以完全按照教材那一套来备课是走不通的。

(二)学生兴趣调查 心理课应该上什么内容呢?谁最有话语权?当然是学 生。为此,我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心理课的期望和 兴趣所在。调查问卷见表1。

(三)积极收集素材,认真整理 针对教材中素材陈旧的问题,我选择积累那些对学生而 言更有吸引力的素材,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

我一般会通过以下这几个途径来寻找素材。

一是通过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中,学生会把自己在学 习中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与我探讨,对于那些具有普遍性和 典型性的案例,我会提炼(为了保护学生的权益)后把它放 在课堂里让学生讨论。

二是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班主任是与学生相 处时间最多的老师,多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有助于更深入地 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例如,我在准备“沟通,从心开始” 这节课的时候,虽然我知道很多学生都不善于沟通,但是并 不了解具体情况。通过跟班主任的接触,我了解到学生不善 沟通的原因和表现,这就为课上更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提供 了很好的材料。

三、行动与反思 (一)第一次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与反思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同学之间的沟通问题。于是我就设计了“沟通,从心开始”这节课。我吸取了 上一次的教训,不是生搬硬套教材,而是从一对共同生活了 50年的老夫妻居然不知道对方吃东西的喜好的故事引入,引 出我们的生活需要沟通这个主题。接着是一个热身活动,让 学生听一段录音,听到某些字的时候要做出反应,以此来考 察学生倾听的水平。接着是“耳边传话”的游戏,突出“耳 听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再到“牵引”这个环节,在教室里 摆设路障。两人一组,A戴上眼罩,将手交给B,B口述指引A 行进。然后交换角色,改变路障。通过这个环节强调沟通中 的信任问题。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积极多了,听故事的 时候很投入,在每个环节都能参与进来。但活动过后似乎又 没有留下什么。这种仅停留于形式的心理课并没有真正发挥 它的作用,必须再对方案做出调整。

反观教案里每个环节的素材都很好,但似乎搭在一起就 有点中心不明确。沟通要求我们学会倾听、表达、信任、分 享,沟通里包含的内容这么多,很难在一节课里讲深讲透, 与其这样,倒不如再细化,选其中的一个来讲透,这样才更 有针对性,操作起来也更明确。于是,我把目光放在了倾听 上。倾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是沟通的重要 环节。学会倾听,有助于发现别人的真正需求,有助于缩短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自我发展 的需要。倾听,是有效沟通的重要一环。

(二)第二次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与反思我把“沟通,从心开始”改为“学会倾听,让心靠近”, 通过“抓住心”这个热身游戏,引出要学会倾听的主题。然 后通过角色扮演,同桌两人,分别完成相应的任务。A的任 务:请你认真地给同桌讲一讲你周末的经历或这次月考,时 间不少于一分钟,不多于一分半钟。B的任务:对方的任务 是给你讲一件事。要求你在听的时候或东张西望,或收拾东 西或做出其他动作;
还可以打断他突然转到其他的话题。做 这些的时候,请你稍微自然一些,不要让对方觉察到你是故 意这么做的。然后通过脑力激荡这个游戏,让学生谈谈不良 倾听行为有哪些,良好的倾听行为有哪些,通过大家的共同 讨论形成共识。最后通过选出身边善于倾听的同学这个环节 来给学生们树立榜样。

这样下来,课堂的思路明显清晰多了,而且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学生也能紧跟老师的步伐,随之思考、积极讨 论。但还有一点令我困惑:一到分享环节,部分学生往往保 持沉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呢? 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 的思考,而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创设好这个问题情境。比如, 在讨论的时候,我是这样直接提问的:“不良倾听行为的表 现有哪些?良好的倾听行为又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毫无感 情色彩,学生听了觉得可答可不答。但假如我把它换为:“什 么样的行为表现会让你在说话的时候觉得不舒服、觉得对方不重视呢?又有哪些行为表现会让你觉得舒服,觉得被尊 重?”首先,把感受的主体放到学生个人身上,使他们感到 这个问题与他们密切相关;
其次,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 样就更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2)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 的感受,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想不想说”和“能不能说”。

“想不想说”主要关系到上文提到的问题情境和“说”的氛 围。为了营造“说”的氛围,可以在课堂里插入一些背景音 乐,如班得瑞的《春野》、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思乡曲》、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背景音乐的渲染更能调动学生 的情绪,激发他们分享的愿望。对于“能不能说”这个问题,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说”的环境是安全的,打消后顾之忧。

(3)以“动”带“动”。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 以活动引起学生的感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在活 动中体验,而不仅仅是停留于理论的讲解,这样更能激发他 们的感受。二是以少数人的“动”引发多数人的“动”。在 心理课堂上,总有一部分人是比较容易触动的,先从这部分 人入手,让他们分享感受和体验,其他人也会在他们的带动 下乐于分享。

(三)第三次心理课“动”起来的行动与总结 结合之前几次经验,我又重新调整了教案,调整了“抓 住心”“感受倾听”和“脑力激荡”这几部分的提问方法, 加入了“我需要的倾听”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倾听如此重要,然而我经常听到有些同学发 出“越长大越孤单”的感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毫无保留 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和感受,因为总有人会认真倾听我们的 需求。然而,慢慢长大了,我们身上所背负的东西也沉重了, 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盼,学习的压力等等,我们真的很需 要有人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分享我们的快乐和忧愁。每个人 对于倾听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那么,你渴望别人怎样倾 听你? 在这节课里,学生们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善 于倾听别人的经验。

四、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现在我的心理课堂上,学生们已 经开始“动”起来了。在活动环节积极参与,在分享环节乐 于分享。我想,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他们 思考,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分享的平台,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这才是最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