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与使用】 地理资源所

【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与使用】 地理资源所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0-30 07:57:12 点击:

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与使用

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与使用 张建春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226200) 摘要:地理教学中,应善用游戏资源,将游戏与教学融 贯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创造潜能,以 增强他们对知识的体验;
善用实验资源,将教材内容与科学 原理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始终吸附在对现象的剖 析上,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涵养科学品格;

善用生活资源,从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有效对接教学内容, 充实学生的经验体验,以强化生态意识。

一、善用游戏资源——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 地理教学中,可运用游戏资源,将游戏与教学融贯为一 种活动、一个过程,用主动参与的游戏活动替代课堂上的被 动听讲,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创造潜能,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 体验。

例如,“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一个重点知识,教学 中,笔者创设了“八大行星运动会”的游戏活动,强化学生 对知识的理解。游戏形式是:首先,将“太阳和八大行星” 做成KT板模型;
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让他们分别举 着八大行星模型,教师则举着“太阳”模型。接着,师生一 起商讨游戏规则:(1)思考“如何由内向外排序”——这 是考查“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知识点;
(2)思考“应该沿 什么方向运动”——这是考查“八大行星绕日运行方向”知识点;
(3)思考“跑步运动时是不是可以争先恐后”—— 这是考查“八大行星绕日运行周期”知识点,学生需参照“八 大行星数据表”中的“周期”来获得“速度”信息,然后根 据所模拟行星的速度开展运动;
(4)思考“‘地球’的运 动位置、轨迹形状、周期—速度与其他行星的差异”。游戏 规则制订后,学生在操场上集合,开始游戏活动。学生原本 难以理解的“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在游戏后获得了明确 认知,即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那么,它们对地球存在 生命有何意义呢?这样高阶思维的问题,学生也无须死记硬 背就能深刻理解和记忆。

二、善用实验资源——涵养学生的科学品格 对于实验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有过一段总结:“远者近 之,微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通之, 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 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实验之法是 陶行知先生“知行”理论的精髓。实验资源融入地理教学, 可将教材内容与科学原理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始 终吸附在对现象的剖析上,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推理能 力,涵养科学品格。

例如,在“地质构造”教学中,学生大多会出现知识偏 差。笔者运用“远者近之”的理念,设计了利用“橡皮”这 一学具代替“地层”的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拿出橡皮,在其侧面画二道水平横线,代表水平岩层。(如图1) 2.在橡皮表面的中间(与“宽边”平行)画一条短线,两 侧分别写上“A”“B”。(如图2) 3.手握橡皮两端,用力捏成“∩”形状。(如图3) 4.观察并回答问题:“水平岩层”如何弯曲?岩层“A” “B” 这时呈何状态? 5.思考:这时该地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6.仔细观察橡皮(即岩层)表面“A”“B”交界处会发生 怎样的现象?请用物理学知识来分析,该处会受到什么样的 力?请同学们用笔画出。(如图4) 7.如果根据力的方向命名该力,你将怎样命名?在该力 作用下,该处的岩层及其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如图 5) 8.将岩层从下向上分别标注1、2、3,它们的新老程度 如何?请你想象沿着逆地形从A走到B(图5中下端虚线),记 录下走过的岩层标号(依次为3、2、1、2、3),分别在1和3 岩层的标号下写上“老”“新”,然后请观察后说出这一段 岩层的新老关系。

9.自主实验,将橡皮用力捏成“∪”,然后各自观察、 分析,再分组讨论,最后完成下表:
10.如果在背斜构造下部分别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和 水”,那么图6中P、Q、S三层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11.如果要建一隧道,在哪类构造中建设比较安全?学生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因为这里是平原地区)的背斜 和向斜,通过“橡皮”这一学具展开一系列的实验,使这样 的地质构造历历在目,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知识体系逐渐 完善,难点知识一一化解。

三、善用生活资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新课程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中,笔者 还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有效对接教学内容,充实学 生的经验体验,以强化生态意识。

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学中,笔者发现 知识重难点多与生活有关,如“日出日落”现象学生司空见 惯,却常常视而不见。于是,让学生利用上学、放学时间观 察日出日落,体会昼夜长短,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并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总结规律。“夏半年东北日出、西 北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全年达最高 值(针对我们所处的纬度位置)”——这些规律与学生的观 察完全一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要再辅以图像分析,通过图像 印证、抽象论证,纠正学生常识中的错误概念,如夏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是指“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而不 是原来想当然的“北半球”。

又如,“港址的选择”。为什么上海港位于长江之南, 而南通港则在长江北岸?笔者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他们发现 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启东港几度搬迁。借此,引导学生观察地 图——可以看到长江入海口河道比较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北岸泥沙堆积,因此启东港数度搬迁,而长江南岸 以冲刷为主,泥沙不易沉积,航道陡深,适合建港。学生提 出疑问:南通也在长江北岸,为什么它是一个良港呢?再来 引导学生观察南通段长江航道的形状:河道弯曲,且南通位 于凹岸。

学生不理解“凹岸、凸岸”,就让学生沿着河道的弯曲 状况画下来,再抽象简化后观察——竟然是“凹、凸”两字。

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凹岸,河流冲击河道,泥沙不易沉 积,因此南通是一个良港。

参考文献:
[1] 【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 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 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